于掣肘处方见路险:群情激奋下,莫让华为强出头

2019-12-17     淘数码

中国华为,中国人的华为,中华民族的华为,大不大?

不论帽子如何戴,华为的企业形象,近些年似乎已经超然于“一商”、“一品”之上,化身为中国科创、改革成就、民族创新之表率。

如同互联网上的爱国人士,以鞭挞联想之流涤荡高尚情操一般,激情讴歌华为之光辉业绩、在任何复杂舆论环境下替华为站队、高举华为大旗挥军西进,征讨国外竞商的日常操作,成为新时代爱国网民的新潮流。

“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自然就有了路。”

上面这句话,是每个接受过9年义务教育的中国人,都耳熟能详的新式谚语。恰好也代表着中国从一个贫穷、落后、缺乏自信心的衰败国家,摸着石头过河、一步步犯险、一次次试错,披荆斩棘获得今日这般成就的苦难历程。

华为,也是由小到大、从弱变强发展至今的。

它和许多在中国历史上出现过的伟大企业、伟大品牌一样,经历了自己的艰难历程。我们现在能用上麒麟、鲲鹏处理器,能用上全球领先的5G网络,当然要感谢华为付出的一切。它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几十年来中国对欧美、日韩的高科技依赖,甚至在一些核心环节完成“脱敏”免疫,这是最值得中国人为之骄傲的荣耀。

当然,这也让华为,成为某些国家、某些势力的眼中钉、肉中刺。

华为三问

  1. 华为是行业内最大、最强、具备垄断地位的品牌吗?
  2. 华为具备足够的抗打击、抗风险能力吗?
  3. 华为有哪些地方做得不够好?

在回答上述问题之前,我们不妨先关注一下,究竟是谁,把华为推向荣誉、舆论、争议的风口浪尖?

“No News Is Good News”.

上面这段谚语,一般直译为:“没有消息就是最好的消息”。不过笔者更喜欢把它理解为:“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如果再引申一些,也能理解为:“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

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

为什么话题转换得如此仓促?其实谜底就在谜面上。作为一家竞争力极强、代表着家国荣誉和战略储备的高科技企业,华为对新闻、对话题、对舆论的态度倾向,对普通的爱国民众影响极为深刻、深远。

舆论渠道的多样性,往往能倒逼真相浮出水面,而过度的舆论垄断或管控,则会引发骚乱

因此,作为将华为品牌“扛在肩上、刻在心中”的小老百姓而言,上述三个问题,每个人心中似乎早有答案,但又模糊不安,不知各位是否也有如此感受?为此,我们不妨进一步探索一下这三个问题。

一问:华为是否具备通讯、手机行业的垄断地位?

华为具备全球顶级的5G通讯解决方案,不论在质量还是成本上,都具备其他所有国家难以企及的竞争力;在手机及相关芯片领域,华为、荣耀手机,以及其搭载的麒麟系列CPU,处于绝对的国际一线水准;在手机影像方面的造诣就更不用说了,常年霸榜毫无压力。

然而,这些因素并不能让今天的华为,成为行业内具备垄断地位的寡头企业。换句话说,从企业形式上,中国华为和韩国三星有着更多相似之处,只不过华为在5G通讯领域做得拔尖,而三星则拥有自己的芯片研发、生产流水线,二者也都具备自己的顶级手机品牌。

换句话说,今天的华为,仍旧是本行业角斗场上进行季前赛的一名勇士,赛程尚未过半,但胜率惊人、人气爆棚。能否打好当前赛季的每一场对决,并顺利走向最后的总决赛,目前仍需观望。

为何?往下看:

二问:华为具备足够的抗打击、抗风险能力吗?

实质意义上的冷战早已结束,两相对峙的东西方阵营,以前苏联的崩溃瓦解趋于消散。

然而,意识形态上视中国为假想敌的西方势力,从1945年起,就未曾放松过对东方大国崛起的警惕。

从50年前的岛链封锁,到20多年前的瓦森纳协定,西方世界从地缘、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多重环节层层施压,竭尽所能遏制中国崛起。笔者作为80后伴随改革开放成长的一代人,亲历了近40年来的这段险程。

因此,作为21世纪大国间最具竞争砝码的通讯、芯片行业,华为的存在,对中国意味着什么?对西方世界又意味着什么?毫不客气地说,和平时代的通讯、芯片行业,一如战争时代的制海权、制空权、核威慑一样,关乎胜负天平的倾斜。而华为在这一领域取得的成就,近乎于两弹一星的功勋。

但是,麒麟、5G等核心成就,却并不如两弹一星一般具备坚实的“基础”。为何?

笔者列出一组简单的数据供大家参考:

华为产业链核心供应商数量共计92家,这其中:

  • 美国:33家;
  • 日本:11家;
  • 台湾省:10家;
  • 德国:4家;
  • 瑞士:2家;
  • 韩国:2家;
  • 香港市:2家;
  • 荷兰:1家;
  • 法国:1家;
  • 新加坡:1家。

其中,大陆本土供应链企业25家。其余供应链企业合计67家,非境内供应商占华为全部核心供应链比重高达72.8%*。(注*:信息来源——华为核心供应商大会)

莫慌,还有更厉害的:

2019年度,中国30余家大型企业的近140种关键基础材料供应链调研*表明:

  • 32%的关键材料国产空白(无法生产);
  • 52%的关键材料依赖进口;
  • 95%的计算机和服务器通用处理器的高端专用芯片依赖进口;
  • 70%以上智能终端处理器依赖进口;
  • 绝大多数存储芯片依赖进口;
  • 95%的高档数控机床、高档装备仪器、运载火箭、大飞机、航空发动机、汽车等关键件精加工生产线上制造及检测设备依赖进口。

注*:信息来源——前工信部部长、工经联会长李毅。

上述几乎所有依赖项目,都需要用人民币兑换为美元采购。手握美元霸权的国家,在每次采购中仍会再次盘剥一笔

看完这些数据,相信读者们会对华为的抗打击能力,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西方世界此前对ZTE中兴的“羞辱式”制裁,在未来一段时期以内,对华为同样适用。面对72.8%的供应链掣肘境况,华为的备胎计划虽功不可没,但绝不算高枕无忧。

三问:华为当前哪些地方做的不够好?

这个问题,原谅笔者无法回答。但作为每一个支持国产品牌、支持华为的爱国者,或许都有自己的评断。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企业和品牌亦是法人、亦是如此。相信华为既然可以从无到有,走出今日的精彩征程,同样也有完善的自省机制,及时完善和充实自我,得以取得更为辉煌的战果。

三问罢了,花粉何如?

综上所述,华为作为中国最具价值的高科技品牌,它在世界最顶级的竞争舞台上,斩获了丰硕的战果,获得了世人的瞩目与赞许。同样的,它亦是在波澜艰险中执着探索的行者,前路犹远、尚未绝顶。

因此,过度透支和消费华为品牌,将其陷入东西方竞争的攻防战中、置于行业品牌间此消彼长的口水仗中、置顶于民族大旗的杆末尖端,并非是对它的呵护褒扬。或很多人的许初衷是好的,只为发散心头骄傲,但长此以往,让华为被动附加过多的偏激、民粹思潮,终将会衍生出更多复杂的情绪、焦虑以及担忧。

而西方世界对华为(乃至东方大国)的构陷和恶意,本就萌发于意识形态之上,倘若让华为背负更多“民粹”色彩,只能让它置身于更加被动的处境。

结语

本文除部分数据引用之外,皆为笔者的一些不成熟、较粗糙的私人见解。本文的核心初衷,是希望让更多关怀中国科技工业发展的读者们,换位思考、认知环境、独立思考。另外,学会客观、务实地保护、理解华为等本土品牌,莫为不良势力所误导,将华为、中兴等中国科技品牌置于有色眼镜之下,任人鱼肉、内乱纷争。

想起某位前辈颇为淳朴的老话:“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科创兴国”。让科技圈远离“话题案板”,为韬光养晦的中国科技,创造更多蓄力空间。


关注科技动态,尽在今日头条:淘数码(本文禁止任何形式的编译、转载)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J6rCFW8BMH2_cNUgwQQ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