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当张三丰竟如此钦佩这个邢台人,并为之甘愿隐居于邢

2019-05-22     丹枫飞云

武当张三丰竟如此钦佩这个邢台人,并为之甘愿隐居于邢

这里说的张三丰是历史上的张三丰,不是武侠小说中的张三丰,历史上的张三丰不死一个反抗元朝的武林侠士,而是元朝的一个低级官员——博领县县令,而他所钦佩的这个邢台人是一个在元朝大权在握的汉人宰相,官居太保,参领中书省事,忽必烈面前的红人,甚至元朝国号都出自他的手笔,这个人道冠、僧衣、儒心,学贯天人,三教合一,奇门遁甲之术天下第一(忽必烈评),在道为太一道六丁神祠开坛阐教第一代大宗师,在佛为虚照高足、佛教刘太保宗创派宗师,在儒则位居太保、太傅、太师三公,并封常山王,有元一代,位居三公且封王者,汉人仅此一人。

此人便是刘秉忠,名侃,字仲晦,顺德府邢台县东静庵村人,元朝开国元勋,为元朝建立立下汗马功勋,并且制止蒙古人滥杀汉人也活生灵无数,帮助元朝建立了汉族的朝仪制度,并为朝廷搜罗推荐各种人才。

张三丰小刘秉忠31岁,入道前,曾经做过博陵县令,刘秉忠赏识其才,向朝廷颇有荐举,二人惺惺相惜,由于荐举之恩,遂成特殊友谊。刘秉忠对张三丰的荐举由于家庭变故未成行,如果成行,中国历史也许会出现一位名臣张三丰,而少了一位武当道教祖师张三丰,不过,对于武侠小说爱好者来说,也许不肯答应烽火武林中缺少了武当张真人的严重后果,这里只是个假设,今从张三丰《云水集》中选择几首诗,略窥张三丰与刘秉忠惺惺相惜的深厚情谊。

《廉平章以书荐余名于刘仲晦太保感而咏此 》

元代 · 张三丰

贤与贤相近,得逢推荐人,愧非梁栋质,名动帝王臣。

有意求勾漏,无心据要津,辞尊往说法,愿现宰官身。

此诗为当时张三丰被廉希宪推荐于刘秉忠,刘秉忠召见张三丰前来考察,诗中表现了张三丰在被推荐到刘秉忠,得到宰相刘秉忠将要召见的激动澎湃的心情(辞尊往说法,愿现宰官身),又有一股对刘秉忠大名鼎鼎的敬佩之情(名动帝王臣)。

《答刘相公书》

元代 · 张三丰

太平良宰相,千古能凡人!

青囊乃馀事,不愧帝王臣。

得公一语重千金,公书赐我我动心。

所言地理无人识,惟我默默信其深。

公何为者重贱子,此恩此德提吾耳。

公柬来时独憾迟,亲骸已葬不敢起。

长白千龙数千里,我从小干藏之矣。

不望名,不望利,只整吾亲安斯地。

穴城大山宫小山,门有仙桥获我意。

以此答公公谅之,莫云小子强陈词。

他日访公邢州道,八盘山下请公思。

《答刘相公书》为张三丰和刘秉忠深谈之后,其才能学识得到刘秉忠赏识,并被刘秉忠向朝廷荐举,而张三丰由于家庭变故不能应荐的作品,诗中表达了张三丰对刘秉忠才识的敬佩和追慕之情,开篇四句“太平良宰相,千古能凡人!青囊乃馀事,不愧帝王臣。”对刘秉忠的赞赏和佩服拔地而起,简直到了膜拜和吹嘘的地步,“得公一语重千金,公书赐我我动心。所言地理无人识,惟我默默信其深。公何为者重贱子,此恩此德提吾耳”,这几句又表达了对刘秉忠的感激,刘秉忠佛道儒三家贯通,让张三丰佩服不已,诗中也显示了张三丰将来要到邢州拜访请教刘秉忠之意,张三丰未见刘秉忠时,得到刘秉忠召见后很兴奋激动,为国家出力的走更高仕途的思想很积极,“公柬来时独憾迟,亲骸已葬不敢起”,刘秉忠推荐张三丰的信已经来到,推荐什么官不得而知,但是张三丰家庭中出现了变故,亲人故去,是家庭变故让张三丰这次被推荐不能成行,并且深深打击了张三丰,逐渐开始萌生了看破名利的思想。

《博陵上仲晦相公》

元代 · 张三丰

姓字劳公记,山人入宦场。

一官容懒散,百姓尽淳良。

囹圄生秋草,男儿思故乡。

别求贤令尹,吾不坐琴堂。

这首诗也是张三丰在博陵县令时答复刘秉忠的,已略显落寞惆怅和对官场灰心之感慨。张三丰的思想转变是明显的。

《遥挽刘仲晦相公》

元代 · 张三丰 1274年

博学其余事,今之古大臣。

澹然忘嗜欲,高矣脱风尘。

举世谁知我,登朝屡荐人。

八盘他日过,清酒奠公神。

刘秉忠去世,张三丰正做博陵县令,回想前尘往事,张三丰发出这个世界上最了解的他的人是刘秉忠这个感慨(举世谁知我,登朝屡荐人。)想着改日去邢州八盘山祭奠刘秉忠的计划,“八盘他日过,清酒奠公神。”的哀思了。

刘秉忠去世没多久,张三丰也许或多或少觉得这个世界最了解他的人也走了,生无可怜,竟也辞官出家,成为道士,至于那几年期间有什么变故和思想转变,以至于深深影响了张三丰的人生选择,我们不得而知,为了践行前番“八盘他日过,清酒奠公神。”的承诺,成为道士的张三丰云游邢州,在邢台北武当山的山脚下一个村庄隐居了一段时间,这个村庄因此后来改成道庄村。

邢台北武当山,又称小武当山、老爷山,位于河北省邢台市沙河市西部山区,是国家4A级风景名胜区。主峰金顶海拔1437.3米,顶上有始建于隋唐时期的玄天上帝(真武大帝)庙,山顶宋代碑刻《重金真武下殿神祗碑记》,记载:“夫西域五明山,亦呼北武当,上有玄帝庙,下居真武殿,潜道庄东之峪密林间,二龙交首处矣。“明清《顺德府志》记载北武当山,去府西百二十里,上有玄天上帝庙,亦曰小武当。民国元年古碑记载“由隋唐而还至于我,此古武当山也”。山上现存石碑38通,经专家考证认定可能是久为国内道教界寻找的著名的北武当山。元代时期道教张三丰真人曾在此山脚下的道庄村修行布道,这些历史建筑和景点均位于邢台沙河境内。明代道家真人张三丰也曾寻着真武的仙迹,莅临邢台北武当山讲经传道。张三丰当年收徒传道的地方就在邢台沙河市北武当山脚下大欠村南的一块地方,后人将此地命名为“道庄”村。有先人留下的道教,和练武的遗迹。

小于刘秉忠三十一岁,而写《遥挽刘仲晦相公》挽诗时,张三丰才28岁,还官至县令。出家成为道人后,特意辗转来到邢台北武当山的山脚隐居传道一段时间,这期间留下一首诗《三十二岁北游》 ,此时张三丰已经32岁了。

《三十二岁北游》

元代 · 张三丰

幽冀重来感慨忘,乌纱改作道人装。

明朝佩剑携琴去,却上西山望大行。


故人已去千百载,往事渺渺,有几个人能理解这个大宰相与这个道教宗师之间曾经的惺惺相惜的一段友谊?。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J-eqDmwBmyVoG_1ZfQA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