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四川省凉山州的会理县,是中国有名的石榴之乡。按照当地人的说法:我们这山里,你能看到的树,都是石榴树。这说法虽然有些夸张,但也并不为过。当地村里的农户,几乎家家户户种植石榴,从航拍的画面可以看到,下面密密麻麻的白色,都是套着保护带的石榴果实,仅这一片就有十几万亩石榴林,整个会理县石榴种植的区域达到40万亩。
会理如今大面积种植来自北非突尼斯的软籽石榴,籽粒柔软,可以直接食用无需吐籽,果味儿浓甜似蜂蜜,可食部位达55.7%,自然储藏可达3个月,冷库储藏可达5个月,是目前世界上籽粒最软的石榴品种,也是中国石榴最优秀的品种。
一:看一看我们眼中的古城会理
会理县,古称会无、会川,隶属于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因“川原并会,政平颂理”而得名。会理于西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建县,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古城文化、红色文化、石榴文化、川滇文化融合构成文脉相承的会理文化。会理资源富集,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土地资源、光热资源和旅游资源,素有“攀西聚宝盆”的美誉。
会理县历来是川滇两省交界的军事和经济重镇,是川滇两省商旅物资的集散地,古代南方丝绸之路从县境南北贯通达100多公里,途经44个乡镇,会理县城是这条古道的重要驿站,素有“川滇锁钥”的美誉。
1:地理环境
会理县位于西南横断山脉东北部,青藏高原东南边缘,地形轮廓南北狭长,地势北高南低;境内山峦起伏,沟谷相间,地形以山地、丘陵、平坝为主。地处川滇交汇之处,区域内气候属国内中亚热带西部半湿润气候区,日照充足,热量丰富,昼夜温差大,蒸发旺盛,雨量集中,干湿季分明,具有发展优质石榴的自然生态条件,是中国最佳石榴适宜区之一。
2:文化环境
会理县域内的各类遗址、文物古迹、革命遗迹分布广泛,会理古城始建于元末明初,清雍正十二年(公元1734年),在城中心十字大街修建钟鼓楼,至乾隆时续修完,成为会理古城的标志性建筑,形成穿城三里三,围城九里九,以南北中轴线为主的四街三关二十三巷的棋盘式格局。会理县城仍保留着大量完整的明清建筑。大量的明清建筑、寺庙、会馆、民居古宅四合院,老城的北城门、钟鼓楼、城南白塔山文塔,成为会理悠久历史文化的标志。
二:会理的石榴种植
1:简介
会理是中国石榴之乡,无论土壤、气候还是光照,都非常适宜于石榴生长。会理石榴生长快、结果早、产量高,一般在种植后第三年就开花结果;成熟期比其他产区提早30—50天。同时,会理石榴因果大皮薄、色泽艳丽、粒大籽软、味甜汁多。
相传,素有“籽粒透明似珍珠,果味浓甜似蜂蜜”的美誉的会理石榴,在唐朝时被唐玄宗相中,钦定为宫廷贡品,每年中秋由南诏王送入宫中,而一直到近当代,会理石榴也一直是石榴中的上品。1990年,北京亚运会指定要6000个会理精选石榴作为赠送各国来宾的佳品。
会理石榴栽培历史悠久,早在唐朝时期即为皇帝御定贡品,每年由南诏王送入皇宫。《会理州志》记载:“榴,则名曰若榴,曰丹若,曰金罂,曰天浆,曰朱实,曰朱英,曰金英;有甜、酸二种,俗称石榴”。
2:历史文化传说
关于石榴的故事传说有很多版本,但是多数版本都是说由汉代的张骞出使西域时,才将其引入内地栽植的。这里面有一段美丽传说。传说张骞到达西域安石国以后,在他住的馆驿门前,有一颗树繁花怒放色艳如火。张骞甚为喜爱,经常站在其旁观赏,后经打听得知是安石榴树。后来天旱了,石榴花叶日见枯萎。张骞不时担水浇灌,从而使其枝叶返绿榴花复艳。
张骞完成使命后回中原时,安石国国王赠金送礼他皆不要,却请求带回那棵石榴树,国王欣然应允。不幸的是张骞在归途中遇到了匈奴人的追杀拦截,目的是阻止两国的友好邦交,在冲杀的过程当中张骞不幸将那棵石榴树失落了。当张骞人马到了长安后,汉武帝率百官出城迎接。正在此时,只见一位著红裙绿衣的妙龄女子,气吁吁、泪滴滴,向张骞奔来。
汉武帝及文武百官皆惊,不知出了何事。张骞定睛一看,也是大吃一惊,这不是在安石国下榻时被自己哄出门的那位姑娘吗?原来,张骞起程的前一天夜里,他的房门被轻轻叩开,只见那位姑娘正向他施礼,请求与恩人一同前往中原。张骞一时弄不明白是怎么回事,暗想必是安时国的使女想随自己逃往中原,或者此女子是奸细也说不定。自己身为汗使,不能因此惹出祸端,于是将其劝出门外。
不想今日她又追来,何况相隔数千里,她是怎么来的?张骞问道:“你不在安石国,千里迢迢追赶我们究竟是为何?那姑娘垂泪回答:“奴不图富贵,只求回报浇灌之恩,中途遭劫,使奴未能一路相随。”言罢忽然不见,旋即化为一棵高约三尺的花盛叶茂的石榴树。张骞恍然大悟,向汉武帝禀报了在安石国浇灌石榴树的事。汉武帝大喜,认为这是国运昌隆的吉兆,于是命花工将其移植到御花园中,从此中原大地就有了石榴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