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城乡建设经济系主任陈淮
“40年来,改革开放成就了中国房地产业,房地产业亦改变了中国,房地产告诉人们,消费不是罪恶,现实幸福不是罪恶,有产不是罪恶,城市不是罪恶。”12月4日,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城乡建设经济系主任陈淮在由中国房地产报、中国房地产网、中房智库、中国住交会组委会主办的“绿中国•芯地产 CIHAF2019第二十一届中国住交会”上发言时表示。
陈淮为房地产正名,他认为,房地产业并非像我们想象或很多媒体描述的那样,令人如何厌恶或可恶,实际上这个行业对我们的国家和社会的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到今天我们面对经济增速下行巨大压力时,房地产仍然作为中流砥柱屹立于最重要的行业之列。
另外,陈淮说,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能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我们认为,扩大内需是一项需要长期坚持的战略方针,这是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后,中国就坚持的战略。
“我们的目标绝不是在我们达到全面小康社会后让老百姓成为无产者,房地产带来的最大的改变就是要让更多人群成为有产者”。陈淮表示,拥有资产是一件好事,但是同时要承担风险,注重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合理配置自己的资产。
“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个房地产”,风风雨雨中,中国房地产遭受了无数诟病、质疑、焦虑。其实房地产行业对于中国的改革开放,走向富强和实现中国梦、成为现代化强国,都是一个必不可少的重要支柱产业。
十九大报告提出,社会基本矛盾已经发生了重要变化,这个矛盾表述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中国房地产业是怎样一个由来?应该说住宅建设和房地产业在过去40年对我国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首先,我们这个行业是生于忧患的行业,上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甚至贯穿整个80年代前10年,我国面对的是严重的住房危机——“房荒”,当时为规避1978年唐山大地震,北京很多居民在院子里搭地震棚长达11年,这种情况不是极端个别偶然的现象。
上世纪80年代初,我国城镇居民只有1.6亿人口,现在有8.9亿人口。面对严重的房荒,我们有了城镇住宅建设的大发展以及房地产业的兴旺。
后来,亚洲金融危机爆发,中国经济形势从长期供不应求及卖房市场短缺,仿佛一夜之间突然逆转为全面的供大于求。经济增速下行成为当时的巨大压力,彼时朱镕基刚刚接任总理的第一个任务就是确保当年国民经济增速不低于8%。怎么扩大内需,怎么扩大消费,在当时的情况下提出了房车入户的基本思路。尽管当时很多学者说老百姓万元消费品的时代已经到来或将获取,但十万元的时代远远没有到来,实际上到来的势头之迅猛远比我们想象的快得多。
当时的媒体和现在的媒体不一样,当时的媒体是每天在大字标题写你敢不敢花明天的钱圆今天的梦,每天给我们讲美国老太太和中国老太太的故事,我们能够在亚洲金融危机中没有陷入周边很多国家包括日本、韩国在内的经济衰退周期,反而保持了经济稳定,应该说与及时进行住宅制度改革和发展房地产密不可分。
在上世纪90年代实际上已经有了房地产业,但那算不上真正的产业,比如1990年北京开办亚运会后开发的商品房建设,十年没卖出去,最后让中央机关买下来分给职工;彼时上海浦东开发的房子十年都卖不掉,北京在西三旗开发的经济适用房也卖不出去。
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爆发之时,如果不是当时政府出重拳推动房地产发展,在房地产业推出两成首付、贷款利率七折优惠的政策,力挽狂澜上让中国没有陷入巨大动荡,房地产同样功不可没,这就叫生于忧患。
我曾经当过8年住建部政研中心主任,回答过无数领导的批示,既然房地产这么挣钱,为什么不成立一个全国的或者各地的政府主办的国有统一的房地产开发公司,为什么钱让私人赚走这样的质疑。我们说房地产生于忧患,长于艰难,20余年发展中,很多媒体朋友有几次说过房地产业的好话,我们听到的永远是一剑封喉,永远是断崖式下跌,永远是行业如何暴利黑心。实际上,房改20多年来,不仅仅舆论环境如此,房地产宏观调控政策也认为这个行业是需要努力纠正、不断管教的坏孩子,所以多年来我们始终不断地出台各种各样的调控政策。
这样的环境下,这个行业在推动国民经济突破重围、实现增长的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到今天我国面临经济增速下行巨大压力之际,房地产仍然作为中流砥柱屹立于最重要的行业之列。
房改20余年加上40年多来的住房建设,这个行业让绝大多数老百姓程度不同地改善了住房;在令城镇人口数倍扩张的情况下,实现了大多数人有房住的初期的基本目标;令我国一线城市可以和发达国家历史悠久的超大城市相媲美。更重要的是,我们建立了社会信用体系中个人信用资源。如果没有过去20年老百姓私人财富累积,没有这样的物质基础,今天14亿老百姓还是一无所有的无产者,我国也取得不了市场经济的改革和今后的发展。住房给我们提供了个人信用体系最重要的物质基础,因为个人信用正是建立在资产信用基础上的。
40年来,房地产业极大改变了中国。很长一个历史时期内,甚至改革开放很长时期内,我们都认为生产、贡献、扩张才是“善”,消费是“恶”,我们努力添砖加瓦才好,多发电,多炼煤国家才能富强,老百姓生活才能改善。今天我们知道了,中国挖更多的煤,发更多的电一点不困难,要不怎么有淘汰过剩产能一说呢。
别以为发展实体经济是未来长期经济发展的主要障碍,不是的,工业化中期如何发展生产,生产出更多的物质和服务产品来是社会富裕的关键问题,工业化中后期如何把生产出的产品消费掉才是社会经济长期稳定发展的关键因素。不仅为经济学所证明,也为国际社会的实践所证明。
中国要实现长期可持续发展关键问题已经不是简单的增加生产能力、增加生产力的投资,而是扩张消费。党的十九大报告所指,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需要,就是说我们扩大内需是一项需要长期坚持的战略方针,这句话并不是我们今天才说,是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以后中央就明确规定的一项政策。
党的十九大报告所讲的要解决基本矛盾,就是老百姓要这辈子活的好点,要解决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之间的矛盾。这一个巨大的转折,这一点启示我们,对房地产业的看法应该发生翻天覆地的改变。
房地产业告诉人们“有产不是罪恶”。30余年前,还没有房地产业,在改革开放时期及之前的那个时代,我们认为有产是一种罪恶。今天万万千千的老百姓庆幸于早买了房子,大家都希望成为有产一族。
我们即将踏入全面小康社会的建成,在实现衣食有余的基础上要让人民群众实现私人财富的累积,让越来越多的老百姓成为有产一族。我们的初衷绝不是达到全面小康社会,或者是十九大报告说2035年基本建成现代化,2050年成为现代化强国的那个时点上,让所有的老百姓都成为无产者,房地产业最大的改变也是让人民群众更多地成为有产一族。
很长的历史时期内,我们曾经认为城市是一种恶,农村才是善。今天我们知道,中国要想实现伟大的民族复兴,成为世界一流强国、全面实现现代化,关键问题不是让更多的人住乡下,而是让更多人民群众住到城里,要让几千年立足于男耕女织自然经济的农业经济体系转变到工业文明和城市文明中来。
城镇经济的发展是我们改革开放最大的成就,城市化是我们实现全面小康社会和现代化战略的最重要的实施路径,城市的建设是我们和世界竞争最重要的物质基础,让更多人民群众住到城里来,让更多人民群众分享国家发展好处的根本,也是我们化解城乡发展不平衡矛盾的基本途径。
但房地产业并非像我们想象和很多媒体描述的那样,令人如何厌恶和可恶,实际上40余年来,房地产业极大地改变了我们国家,改变了我们的社会,改变了我们的价值取向,改变了老百姓在自己财富配置上的思维动力,比如现在已经不是如何给老百姓讲你要花明天的钱圆今天的梦,也不是十九大报告提出的要让更多老百姓用资产获取财产性收入,而是要告诉老百姓获取和累积资产是一件好事,但是拥有资产、获取资产性收入的同时,要承担资产性风险,要注重自己的风险承受能力,合理配置、优化配置自己的资源。
正确认识中国城市化以及城市化历史过程中出现的房地产行业和市场,对我们的国家、我们的民族、我们的历史和社会,善莫大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