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冈田英树《满洲国文学及其周边》

2020-05-06   满族文化网

日本的中国文艺研究会于12月例会就冈田英树教授的新著《满洲国文学及其周边》开展了集体评论会。



书名:《满洲国文学及其周边》作者:【日】冈田英树出版社:东方书店出版时间:2019年07月页数:360 p定价:本体4600日元+税

ISBN:9784497219145



目 录

前言


第一篇 东北作家――来自满洲的亡命作家
1 满洲孕育的文学――流亡关内的作家们 附【补论】
2 由《光明》杂志所知――“国防文学”与“东北作家” 附【补论】
3 《报告》・萧军・东北文学
4 孤独中的奋斗――萧红的东京时代 附【补论】


第二篇 伪满洲国的文学


1 大胆描写日本人的作家・田兵――从划分右派的资料解读
2 在満老作家的“遗嘱”――读马寻《风雨关东》
3 论古及今――伪满洲国的历史小说再检证
4 伪满洲国的文学研究(中国)――资料见证的30年 附【补论】
5 沦陷时期北京文坛的台湾作家三剑客 附【补论】
6 伪满洲国的杂志、报纸及文学作品
7 “大连意识”的体现者・竹内正一 附【补论】
8 在满作家青木实――“满人作品”及其战后
9 影印复刻本的解说・解题(4篇)
1) 久米正雄《白兰之歌》
2) 大泷重直《解冰期》
3) 大泷重直《满洲农村纪行》
4) 关于“满洲国语研究会”与杂志《满洲国语》 附【补论】


<附录1>致前辈・友人的追悼文集
<附录2>冈田英树・业绩目录
后记
索引(人名・主要事项)


前 言

本书《满洲国文学及其周边》(东方书店、2019年7月)是笔者继《满洲国文学》(研文出版 2000年3月)、《满洲国文学 续》(研文出版 2013年8月)之后的第三册专著。之前的两册主要以满洲国的中国人的文学为对象的论著,笔者认为,中国近现代文学史上,处于日本支配之下的东北地区文学不该是空白,要论述伪满洲国,就不能无视日本炮制的满洲国中生活的中国人有何想法和行动。

沿袭该思路,本着将东北作家相关的论考作为第一篇,而第二篇第6章以后又加入了与满洲国有关的日本人作家的论考。因此,作为一册著作,或给读者带来些许散漫之感。

说起“东北作家(群)”,其并非一个组织,也没有集体性活动,因此,其定义有些暧昧。其中,有因为“九·一八事变”(柳条湖事变)翌年,伪满“建国”而不能回故乡的东北籍作家,有为了躲避“建国”和战乱而逃离故乡的作家,有因坚持留在伪满不断抵抗,陷入危险境地而不得不流亡关内的作家等多种类型。中国出版的《现代文学史》中,很多是由作为大学讲义用的文本编纂而成,从这个意义而言,即便有个性,但想要超出当时政府的公式化见解也并非易事。笔者在逐一查看各文学史的同时,总结了关于“东北作家”的记述。反右派斗争以后,东北作家的名称销声匿迹,只在香港、台湾出版的文学史中保留着痕迹,直到90年代,中国大陆才又恢复了对其记述。(第1章)

即便在主导三十年代文学的上海文坛,东北作家也没有受到关注,1935年为响应共产国际的“反法西斯统一战线”,中国共产党发起“八·一宣言”,在三十年代前半的文坛发挥重要作用的左翼作家联盟解散,建立包括国民党在内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成为新的课题。周扬、夏衍等人的上海共产党小组和以鲁迅为中心的胡风、冯雪峰等人之间,开展了被称为“国防文学论战”、“两个口号论争”的围绕统一战线的激烈论争。在被视作“国防文学派”的机关杂志《光明》中,积极活用了堪称国防文学(抗日文学)典型的东北作家的作品。因此,东北作家一度受到关注,“东北作家(群)”的称呼也在文坛中固定下来。(第2章)

虽然萧军·萧红因参与与国防文学派对立的“民族革命战争的大众文学”,未被载入《光明》杂志,但他们受到鲁迅的保护早已在上海文坛登场,他们是连接上海和满州的重要存在,对东北作家群的形成发挥着重要作用。以萧军为中心的杂志《报告》的出版仅是其中一例。

以上至第3章,考证了逃离故乡流亡关内几近无名的作家们,作为东北作家被上海文坛认知的过程,可视作一个课题。

萧军《八月的乡村》受到鲁迅推荐的同时,萧红《生死场》作为《奴隶丛书》一起问世,她放弃了在上海相对安定的生活,于1936年7月只身一人到日本留学。第4章究明了萧红的东京时代。虽然,萧红赴东京留学的动机、中止不到半年的留学生活突然回国的原因尚不明确,与《生死场》不一样的是,东京留学时期似乎促成了萧红转向聚焦自己幼年时代和不知故乡的一群人,创作“传记回想体”集大成著作《呼兰河传》。没有亲友,在孤独的寄宿生活中意识到与丈夫萧军性格不合的同时,萧红再也回不去故乡的乡愁是她转向“传记回想体”的契机。

中国文学史上,一般将三十年代前半以左翼作家联盟为中心的文学运动期,和1937年“七·七事变”(卢沟桥事变)以后的抗战文学期进行总结,并将东北作家在抗日文学中置以一席之地,而笔者研究领域的伪满洲国(沦陷时期的东北)文学,不知是否因为被无视的原因,充其量只能在其周边寻得定位。然而,因为笔者的研究对象是生活在殖民地化的伪满洲国,在无法自由表达的情况下仍执笔书写抑郁内心的作家,因此对于笔者而言,包括东北作家在内的关内抗日文学是伪满洲国文学的“周边”。虽然东北作家的作品揭露日本的暴虐,正面描写悲惨的同胞,但即便这些同乡作家在文坛的活跃,成为在满作家的憧憬和鼓舞,但不能称为伪满洲国文学。因此,《伪满洲国文学及其周边》的标题便由此而来。

第二篇是关于在满作家的论考。作品中极力避开日本人登场的中国人作家中,笔者关注了硬是大胆描写日本人丑陋、残酷的一面的田兵。田兵因移居北满,从事治安肃清工作队翻译等工作,有机会目睹日本人的横行霸道。因此,他能利用自己的体验,从正面描绘其他作家不能描写的日本人,并暴露其丑恶。(第1章)

在反右派斗争中被划定为“右派份子”、“文化汉奸”的在满作家,长期以来不被允许执笔。但是,80年代后名誉恢复的几位老作家,老而弥坚开始努力填补文学史的空白,记录自己失去的青春时代。马寻(金音)的《风雨关东》,虚构了满洲时代的故事,对中国人的抵抗运动表示理解,并描写了对其深有同感且秘密支持的有良心的中国人。虽说已进入改革开放时代,但肯定地描写在满日本人还是需要一定勇气的。此外,虽是虚构的故事,但通过作家的眼睛反映的当时文艺界、满映的内情给了我们以重要的启示。(第2章)

取材于中国悠久历史的“历史小说”,在不能直接揭露现实的创作环境中,不失为一种有效的富有寓意的政治批判手段。其中,有取材于汉代苏武的磊磊生(李季疯)的《在牧场上》,笔者试着从中读取非常激进的意图。笔者在探寻季疯不畏强权,果敢抵抗姿态基础上的“细读”应该成立吧。(第3章)

第4章介绍了手头的资料,并整理了中国的伪满洲国文学研究史。笔者认为中国对在满作家的研究始于80年代中期,但“左倾思潮的妨碍与破坏”相当顽固。可以说,老作家们想洗刷不当冤罪的执着、以及研究者通过客观研究弄清事实的努力,一点一点支援了正常轨道的铺设。然而,偶尔也会听闻关于研究和出版,至今仍有受束缚之处。将此研究动向对照卷末笔者“业绩”就会发现,笔者的研究经历了几乎一致的轨迹。若是定位为中国研究的陪跑者,不免有些不自量力,说是追赶者的话应该还是可以吧。只是,开拓期共事过的中国人研究者的名字少了很多。

第5章列举了在北京文坛的台湾作家,虽然放在第二篇有些突兀,但为一些新课题,如:40年代以后开始的“脱满组”(依靠柳龙光·梅娘在北京集结)的活动、以及为第三次大东亚文学者大会做准备的“中国文艺家协会”的瓦解的编入提供了契机。

第6章以后以在满日本人的文学为对象。首先究明了在满日本人的读书环境,被质和量方面压倒性成熟的日本国内作品独占,伪满洲国的日本文学在巨大的日语文化圈的一角,在“独立国”的政治考虑下,勉强保有一席发表之地。本章虽是反映伪满洲国日本文学未成熟的一面,也提及了被置于严峻的执笔环境的中国年轻作家们,面对旧文学的厚壁,开拓新文学的健勇姿态。(第6章)

协力“建国事业”,为“大东亚战争”的胜利贡献文笔,不管是作家个人的自发行为或是受权力强制的行为,都是日本人作家无法逃脱的命运。本章列举了同人志《作文》的竹内正一、青木实两位代表性作家。竹内的作品被冠以“市井小说”、“风俗小说”、“心境小说”的等各种评语,其要点是市井中蠢蠢欲动的对人的无限关心。作家以带有温度的笔触,描写了在哈尔滨舞台上登场的墨守成规的日本青年,流亡的白俄人·犹太人,有着坚强生命力的中国人,但是,作家对于其背后的政治性课题,仅保持了其旁观者的姿态。“大东亚战争”开始后,竹内虽有 “应时局的要求”,“作为这个时代的作家活下去,必须要经受更多痛苦”的自责,但却没能创作出脱胎换骨的作品。(第7章)

青木实是从短歌时间进入文学的作家。因此,他的抒情短歌延长线上的短篇小说中,有比散文还优秀的作品(作品集《幽默》)。他主张,作为人道主义感强烈的在满日本人,应该描写周围中国人的生活,因此留下很多取材于农事合作社和铁道警护分所的“满人作品”。但是,这些从“本分”出发创作的作品,大多政治主张先行,文学价值有所欠缺,作家没能超越自己的文学资质。(第8章)

第9章收集了对复刻影印本的《解题·解说》,探讨了不能称之为在满作家的日本内地作家是如何描写满洲的。作为通俗作家被文坛认可的久米正雄,作为文学报国会事务局长,充当了国策文学的排头兵,用熟练的笔法描写了满洲,他的《白兰之歌》便是国策之作,虽然有着广泛的受众,却没有如实描写满洲。另一方面,至今仍在文坛一角大泷重直,怀抱热情投入满洲农村,在农民中诞生出嗅出“建国”气息的作品,从中可以读取久米那里没有的诚实。

杂志《满洲国语》旨在规范满洲“国语”(日本语,中文),在“国语”的普及(日中文认定考试对策)中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也暴露了承担日语·中文调查研究的人才不足问题。

这应该是笔者作为论文集出版的收官之作了,尽收罗了些“关店抛售”的剩货,在此,希望大家能包涵一个风烛残年的老人的任性。 (冈田英树)

作者简介


冈田英树,1944年4月出生于京都府,京都大学文学部大学院修士课程修了后,先后任职于大阪外国语大学、立命馆大学文学部,2010年3月退休。现为立命馆大学名誉教授、殖民地文化学会理事。

代表著作:‘文学にみる“満洲国”の位相’(研文出版 2000年)、‘続 文学にみる“満洲国”の位相’(研文出版 2013年)、‘血の报复――“在満”中国人作家短篇集’(ゆまに书房 2016年)等。

目录·前言译者:邓丽霞,日本立命馆大学文学研究科博士毕业,现就职于南京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