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桐桐妈
“妈妈,舅舅为什么躺在鲜花中间啊?他眼睛闭着在睡觉呢!”
“妈妈,怎么只有舅舅一个人在那,舅妈呢?”
“妈妈,为什么你们都在哭啊?”
在殡仪馆,当我们围绕着弟弟的遗体在做最后的告别时,抱在怀里的女儿一直不停地问这问那。担心孩子第一次见这种场景可能会害怕,所以前几天,我都让奶奶带她在家,最后一天,才让家人带她过去,毕竟,这是她的亲舅舅。
孩子真的对死亡是一点概念都没有,可是,当你以为她什么都不懂的时候,她又会表现得略有所懂。
有天晚上,我带着女儿回父母那,开车路上,女儿问我:“妈妈,为什么外婆天天哭,外公天天哭?为什么?”
我通过后视镜看着一脸认真的小人儿,很不忍心告诉她舅舅英年早逝这个残酷的现实,我就说:“家里发生了一件让人非常伤心难过的大事,你还小你不能理解,等你长大一点,妈妈再告诉你好吗?”
“妈妈,我知道,舅舅死了,舅舅没有了。”小家伙眉头一皱,嘟着嘴说道。
听到女儿这样说,婆婆赶紧打岔,转移了孩子的注意力。
有人说,中国最缺乏三种教育:性教育、爱的教育和死亡教育。
白岩松也曾在“追问生命尊严:医学的使命与关怀”的专题圆桌会上,说过这样一句话:“中国人讨论死亡的时候简直就是小学生,因为中国从来没有真正的死亡教育。”
我们总是非常忌讳和孩子讨论死亡,觉得这是一个非常不吉利的事情,我们总是选择刻意回避,可是,要知道死亡就发生在我们的身边,也是我们每个生命最终要到达的终点。
正如一位哲人所言:生命是死亡的遗物。死亡不应该是避之不及的话题,相反,它应该是对生命最精准的教育。
为什么?因为一个人没有对死亡的正确认识,就不能对生命产生敬畏之情。只有清楚地明白死亡意味着什么,才能明白好好生活是多么值得珍惜的事情。
那么,如何对孩子进行死亡教育呢?
刻意的回避只会激起孩子更大的好奇心,我们应该坦率、自然和孩子交流这个话题,就像交流其他话题一样。
知乎上有这样一个问答:怎样告诉三岁的孩子爸爸去世?
其中,有个高赞回答是这样说的:
最重要的一条建议就是:不要欺骗孩子。
因为被欺骗的孩子一直在原地守候,爸爸总也不回家,他们感到孤独、悲伤。和爸爸的情感联结突然间断裂、消失,让他们落入被遗弃的陷阱之中。
这样的孩子长大后,通常缺乏安全感。如果他们内化了被抛弃的时间,还可能导致自卑、低自尊。
而“不欺骗”就是保护孩子的第一准则。
有些家长喜欢过度美化死亡,比如告诉孩子,亲人去世去了天堂;或者用“去世”“离开”等委婉的词汇,这让孩子感到很困惑,注意一定要用“死”这个字。
可以和孩子说:“某某因为生病无法医治死了,他永远离开我们了,不会再回来了。”如果孩子继续追问,还应指出正常身体功能的结束,比如,心跳停止、没有呼吸、不能吃饭、不能再工作等等。
如果是家里亲近的人去世,一定要尽量去维持孩子的日常生活规律和习惯,对于三岁以下的孩子,日常照顾者应该尽量少与孩子分开,让孩子觉得是安全的,父母应该多拥抱和亲吻孩子。
与此同时,可以借机教导孩子用情绪词汇来表达自己的情感,比如伤心、害怕、难过与想念。家长也不必可以在孩子面前掩饰悲伤,孩子是非常敏感的,这样只会增加孩子的担心和恐惧感。
在美国,一些学校就开设了别具一格的死亡课。接受过专业训练的教师,会认真和孩子讨论人死时会发生什么事,并会组织大规模模拟亲人突然离世的应对方法,这个值得我们家长去借鉴。
如果你觉得这样很难开口,不妨借用绘本的力量,通过绘本,我们可以把死亡这个沉重而又复杂的话题解释给孩子听。推荐绘本:《小伤疤》、《爷爷变成了幽灵》、《活了100万次的猫》。
可以带孩子看一些影视剧、纪录片,比如2017年催泪电影《寻梦环游记》,它讲述的是一个墨西哥男孩进入亡灵世界之后发生的故事,虽然题材并不温馨,但却用温暖的方式,给观众上了一趟别出心裁的死亡课程。
还可以多带孩子去科技馆、自然博物馆等,让孩子以科学的眼光看待生命和死亡。
在解释和引导中,让孩子明白死亡是什么,死亡并不可怕;让孩子知道虽然逝者已逝,但爱永远存在;让孩子懂得尊重生命和追寻生命的意义。
要知道,只有好的死亡教育,才能让孩子更加珍爱生命。
作者简介:桐桐妈,一个可爱女孩的妈妈,头条号签约作者。
本头条号拥有27位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传播学背景的专家学者,将与活动号(微信公众号:育儿交接棒)一起,致力于通过线上线下课程和活动,推动有品质的亲子沟通,微信公众号的“问答”功能已经开启,欢迎提问,专家一对一解答育儿疑问。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