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长辈的育儿经验

2019-07-29   Tang驿站

1

我出了月子一直到她上幼儿园之前都是尽量多带她在户外运动。看一些帖子说每天户外7个小时,我做家务并不熟练,每天好像无论怎么努力都达不到那么长的户外时间。天气允许的时候,每天最少3个小时吧,能长就尽量长。她会坐了就带个小垫子让她坐着玩儿,会爬了垫子根本限制不住她,好在我们周围有个植物园,也有几个高校,有好几个很干净的草坪,我就任她爬。上幼儿园在家周围几个里面挑了一个比较重视体育类的,他们操场比较大,号称每天阳光一小时。周末也经常约她同学一起去儿童公园玩那些攀爬类的。现在7岁了,体育,力量和耐力应该至少在同龄孩子当中算中等偏上吧,动作协调灵敏度应该属于偏高的,跳绳可以在小学运动会拿年级第二。她幼儿园同学,现在进入不同小学,体育都是比较棒的。像我和她爸爸都是体育渣渣,小时候都是老人图省事,放在站篮里养的,学生时代体育课就是噩梦,经过锻炼跑步和力量都达标了,但技巧性的,就学起来很笨了,肢体不协调。现在除了慢跑和散步,几乎没有什么其他锻炼方式。看其他家长陪孩子打羽毛球我们也很羡慕,自己没办法做到。体育双渣能养出一个这样灵活的娃也是很满意了。

在女儿学说话之前,我开始读了几本对我个人修复非常重要的书,入门开始是«如何说孩子才会听,如何听孩子才会说», «正面管教»,«pet父母能效手册»等一系列以育儿为主要目的的书,这些书一下颠覆了过去父母对我所谓严就是爱家长专制的那一套,我发现自己的童年实际上非常受压抑,以至于成长成为有致命缺陷的性格,刚开始发现这个事实我几乎悲痛欲绝。开始寻找心理医生,在网上疯狂寻找各种帖子,也开始读一些以自我修复为主的心理学书籍,几乎都无心做饭喂奶,原来有这种经历的人有很多。很多人意识到这一点以后,开始走向自我修复之路,夫妻关系也大大改善。此处不再详细说,总之经过非常艰难地自我改变,在孩子呀呀学语之后,我已经初步修炼成一个可以和孩子平等交流的比较温和民主的妈妈,发火儿也是有的,但频率已经降低很多。不过遗憾地是,由于比较注重这方面,而忽略了自己的营养,孩子的喂奶辅食营养等,孩子从一个白嫩嫩的水灵灵的娃娃,变成了一个面黄肌瘦的营养不良的娃娃,不过她抵抗力还是很强的,黄瘦但是很少生病。想告诉后来的妈妈,如果要看这几本书,怀孕之前提早看,或者找个会做饭的保姆把后勤搞好。

我女儿开口说话非常晚,两岁多以后。也许是我执行西尔斯的积极回应和蒙台梭利的不啰嗦太僵化。但她一旦开口就说话非常清晰有条理,加上后面绘本阅读也做得还不错,词汇非常丰富。现在上学了又专门去培训班培训朗诵的仪态,发音运气等。所以婴儿时期晚开口说话,也没有什么影响。那时很多比她小的孩子会说话了,她仍不开口,好多邻居都觉得她是不是有什么问题,但我看她清亮丰富的眼神,在外面玩儿了回家收拾自己玩具的那种清楚麻利劲儿,我就跟她爸说,咱娃虽然不说话,但绝不是个傻娃。

2

关于自由与规则。李跃儿说,自由的儿童有多快乐,你们不知道。但她又说,没有边界的自由是没有安全感的。我对这两句话的理解是,孩子应该像一个在大盒子里面自由滚动的球,没有盒子边的保护,球会掉下去,但在盒子里,它是自由的。

要给孩子设定恒久,简明的规则。有三条底线不能碰,1,不对健康有害,2,不妨碍他人,3,不破坏环境。除此之外,万事皆自由。 为什么不能乱扔垃圾,为什么不能在公共场所大声喧哗,为什么不能在人多的人行道上拐来拐去地追打,都可以从2,3自然的结果给孩子解释。

大概只有刷牙后想吃糖,看电视时间长这两件事情不好用1的自然结果来解释,这个结果的时间太长了,一旦发生就无法逆转。好在有一些科普绘本,«牙齿大街的新鲜事»等等。

所以我更倾向的就是培养一个明事理懂规则的孩子,而非简单的"听话",因为大人的话,也不能保证全对。

3

我发现很多所谓熊孩子的家长,其实打骂起孩子来,比我们狠多了,但为什么孩子还是不听话。因为他的规则没有恒久树立的概念,好多规矩都是临时的,遇到问题了不许这个不许那个,为什么不许,他不懂。爸爸为什么发火揍我,其实他也没有明白。而同一种错误,打与不打,也是看家长心情。这样孩子既没有安全感,也缺乏对别人的同理心。就像一个没有边界乱滚的球,它随身可能掉洞里,但又有个人在后面喊,这里不能去,那里不能去,或者滚到某一个地方莫名挨一顿揍,所以关于哪里能去哪里不能去,这只球是困惑的。不如一开始就把球放在一个边界清楚的盒子里。

真的有些熊孩子家长自己其实并不熊,但孩子却教不好,关键其实就在这里。规则是简单明确恒久的,还是复杂不好理解且临时的。我相信掌握了自由与规则的辩证关系之后,除了个别自己三观不正的熊家长,应该是很难养出熊孩子的。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