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是行者老张的旅行和历史研究所。
被玻璃罩保护起来的这根柱子叫“溪州铜柱”,这根铜柱铸造于公元940年,距今一千多年历史。铜柱上面阴刻颜、柳体文字,记载了一段重要历史和中国古代最长寿的一个土司王朝——彭氏土司。彭氏土司是湘西地区的土家族地方政权,从公元910年(五代后梁开平四年)至公元1728年(清雍正六年),王朝持续了818年,历28代35位土司王,是我国历史上统治时间最长的少数民族王朝。
溪州铜柱现保存在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永顺县,王村的“湘西民俗风光馆”内,王村,就是那座“挂在瀑布上的千年古镇”芙蓉镇,因为电影而改了名字。溪州,是唐代开始设立的地域名称,范围包括今天湘西的永顺、保靖、、龙山、古丈、花垣等县。从唐末开始彭氏家族是历代溪州的最高行政长官。最鼎盛时期彭氏土司统辖20州,包括湖南、湖北、贵州、四川(主要是今重庆部分地区)交界的大部分地区,主要是土家族和苗族等少数民族聚居区。
溪州铜柱实际上是一个“金属盟约”,公元940年,当时的溪州刺史彭士愁与湖南的统治者楚王马希范经过多年交战难分胜负,最终在溪州握手言和,缔结盟约,划分疆域,湘西地区归彭士愁,湖南东部属楚王。他们把战争经过和盟约条款镌刻在铜柱上,铜柱用五千斤青铜铸成,高一丈二尺,八面中空,内部装满铜钱,铜柱顶端覆盖铜顶,立于会溪(古丈县会溪村,距离王村二十公里的酉水河畔)。由此,奠定了溪州彭氏土司王朝的八百年辉煌。
溪州铜柱历经千年风雨沧桑,期间波折不断,北宋天禧二年(公元1018年)重立,清代中期铜柱顶端的铜顶被盗,沉于会溪旁的酉水河底,柱内铜钱也被人取走。清光绪十一年(公元1885年),永顺县知府张曾敫为溪州铜柱修建了一座亭子加以保护。民国时亭子被毁,铜柱依然精纯光润,上世纪六十年代因为酉水下游修建水库,铜柱被迁到王村保护,陈列在我们现在看到的芙蓉镇老街的湘西民俗风光馆内。
二代土王彭士愁使彭氏土司王朝达到最鼎盛,开创彭氏土司王朝的第一代土王则是他的父亲彭瑊。彭瑊是当时的溪州土家族首领,唐末农民起义爆发后顺势崛起,统一了酉水流域的少数民族,于后梁开平四年(公元910年)成为溪州刺史。碰瑊死后,彭士愁继位,经过二十多年经营,彭氏家族逐渐强盛,统治疆域包括上、中、下溪州以及周边四省的二十个州,史称“北江诸蛮,彭氏为大”。
彭士愁统一溪州广大疆域后,成为真正的一代土王,在酉水河畔的王村,大瀑布旁建造了一座举世无双的宫殿。这座宫殿就是现在芙蓉镇大瀑布一侧最壮观的那座建筑群,名为酉阳宫,也称为吊脚楼群、飞水寨。酉阳宫占据最佳位置,依山而建,飞檐翘角,古色古香。宫殿侧面是悬崖峭壁,宫前溪水长流,飞瀑直泻,震耳欲聋,气势恢宏。
王村也因为彭氏土司而辉煌了一千多年,为什么彭氏要选择在王村建王府?一是因为自古王村就是县、州府治所,早在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这里就是酉阳县县治,一直到唐代设立溪州,仍是州治所在。另一个原因是王村重要的地理位置,自古被称为“楚蜀通津”,流经古镇的酉水提供了舟楫之便,上通川黔,下达洞庭,自古王村就是永顺的通商口岸,也是战略要地,而土王的领土主要是酉水流域,将王府设在王村更有利于统治管辖。
公元1135年,也就是中原王朝的南宋绍兴五年,彭氏土司彭福石迁都永顺老司城,位于王村的酉阳宫从成为此后历代土王避暑休闲的行宫。老司城的土王宫殿已经消失在历史的尘烟中,现在只发掘出了遗址,并且已经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是湖南省第一个获此殊荣的景区。而保存完好的土王行宫则成为芙蓉镇最有历史价值的文化遗迹。
土王行宫旁的大瀑布下也隐藏着众多古迹,瀑布后面一个岩洞是早期土人居住的遗址,根据史籍记载,很早以前洞内可容纳千人,经过千百年流水冲刷,淤泥流沙积压使洞内体积越来越小,我们现在看到的岩洞只留下一个很浅的洞口。早期在此居住的土家先民经过艰辛的劳动和生产,繁衍生息,逐渐壮大了族群,在瀑布旁的悬崖上开凿了一条古栈道,扩大了居住范围,经过千百年发展,就形成了我们今天看到的一座罕见的“挂在瀑布上的千年古镇”。
沿袭八百多年,传了三十五位土王的彭氏土司在清朝雍正七年正式结束了他们的地方统治权,改土归流,置永顺县,迁永顺府,县城位于猛洞河畔,也是今天的永顺县址所在。湘西彭氏土司先后称刺史、知州、宣慰使、宣抚使、长官等司,统称为土司。如今,土司已经成为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的一个符号,历代土司留下的遗迹是最宝贵的文化遗产。
那么,你去过芙蓉镇吗?看过那座雄伟的土王行宫吗?欢迎留言。
更多精彩内容,敬请关注我:行者老张
【作者简介】:行者老张,旅游爱好者,当代徐霞客,用脚步丈量地球,随时分享旅途见闻。欢迎关注、点赞、评论,不吝赐教!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IJ-1Z24BMH2_cNUg3GU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