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西门君。来源:【西门君不吐槽】
许多对写作感兴趣的小伙伴,一定都听过“非虚构写作”这个概念。但它的定义具体是什么,估计大部人都是一知半解。
大体而言,“故事”分成虚构类和非虚构类。所谓虚构类,一般指的是小说或者剧本。说白了,里面的故事,90%都是靠作家自己的想象编撰出来的。
而非虚构类则正好相反,它是基于是实际发生过的历史或者事件创作的,因此也被人们称作“叙事新闻”或者“纪实类写作”。
打个小岔。我问你,你觉得“虚构写作”和“非虚构写作”,哪个更对创作者的要求更高?
乍一想,似乎是前者。毕竟凭空想象这件事,太费脑子了,而且还对作者的创造力有不少的要求。
但事实上,个人感觉还是非虚构类写作更难些。
因为非虚构类写作涉及人物经历、社会学理论乃至人道主义精神,它要求作者不仅得把客观事件描述真实清晰,而且还得融入作者自己的观察和态度。
因此想把它写好,还真不是一件太容易的事儿。
今天西门君就从三个角度来跟你们聊聊,如何写好一篇非虚构类写作作品。
采访之前,除了准备好提的问题之外,还需要你提前调查好受访者的背景。
这种背景,不单单是对方的家境、工作和其他个人信息,更应该包含对方所处的群体的习俗。
打个比方,如果你写一篇关于回族生活现状的文章,在采访和相处的那几天中,不提“猪肉”二字,是最最基本的尊重。
在采访的过程中,作者既是参与者,也是观察者。正是因为有这样的一个双重身份,作者才能够架起受访对象与自己读者们的桥梁。
总之,非虚构写作的本质是进入采访者的生活。因此你应该想尽一切办法和受访者“靠近”,比如跟他们一起生活,吃他们吃的东西,说他们的语言......等等等等。
不过在这个过程中,你要时刻秉持一个原则——尽量降低你的存在感,不要让自己“反客为主”。
记住,你虽然既是参与者也是观察者,但你终归还是观察者。
在和受访者接触一段时间后,想必你也差不多可以开始构思创作了。
在构思阶段,你需要先确定写作的视角,是采用第一人称,还是第三人称呢?
两者的差别其实很简单,第一人称有“我”的存在,并且“我”或多或少参与到了受访者的生活。典型的案例,可以参考柴静的《看见》。
而第三人称更像是一台纯见证不参与的摄像机,是没有“我”这个角色出现的。大多数的新闻报道都是采用这个视角。
两个视角无所谓孰高孰低,不过西门君要特别提醒你们一句:采用第一人称的时候,千万不能让“我”成为了主角,受访者才是当之无愧的主角。再三强调,我们只是一个观察者。读者喜欢谦恭的作者。
好,确定视角之后,我们准备动笔吧。
不过在动笔的过程中,西门君并不建议你是“东一锤子西一棒子”那样去写,而是尽量根据某种非虚构写作的故事模板去写。
比如我自己惯用的故事结构就是“介绍主人公背景——他的坎坷和阻碍——逆风翻盘——结局——我对他的评价和看法”。
当然,这只是我自己爱用的结构,你也可以摸索你自己的“套路”。
但,无论你采取何种结构,理论上请你保证三个层次的存在。
第一个层次是发生了什么事,也就是叙事,这是非虚构写作最基本的元素。
第二个层次是主要人物对该事件的感受。这个感受既包含受访者的,也包含创作者的。但主要还是受访者的。
第三个层次,就是文章的立意。你写这篇文章,是想传递一个什么观点或者价值观?是大爱的无疆,还是战争的残酷,亦或是人性的阴暗?
这三次层次,用六个字概况就是“叙事、情感、意义。”
虽然故事的主人公是受访者,但毕竟叙事者是我们这些创作者,因此在真相面前,我们应该如履薄冰,对当事人和读者始终保持诚实,并且怀有敬意。
除了保持诚实和怀有敬意之外,还有一个“不干扰、不打扰”的采访原则。之前说了,为了走近受访者,我们难免会进入他们的生活圈。
彼时你需要思考的是:我应该如何不干扰和打扰他们?换言之,应该如何避免因为我的介入,从而导致被观察者发生刻意的变化?
在宣讲的最后,送上一位前辈曾经教诲我的话:“一名优秀的作家,一定同时也是一名优秀的社会学家和人道主义者。”
作者简介:西门君,《跑男》一二季现场导演,目前于浙大就读在职研究生。关注我,毒鸡汤管够。商务合作请私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