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聊“谈判”的时候,我们究竟是在聊什么?
有人说,这是气场的较劲。有人说,这是利益的妥协。都对。
关于谈判的理论,世上有数不胜数的门派和类别。今天我向你介绍的这套方法,兴起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由于其知识基础来自哈佛大学,所以被叫做“哈佛谈判理论”。
这套方法认为,假如将所有谈判的场景做拆分,我们可以得到四个基础要素。
它们分别是利益(Interests)、标准(Criteria)、选素(Options)和替代方案(No-Agreement Alternative)。
四个元素的首字母分别是I、C、O、N,所以它也被称为ICON模型。
ICON模型在谈判届的地位备受推崇,是一套被广泛认可的人际交往工具。这个工具既可以既可以帮忙化解生活中的小矛盾,比如情侣口角,也可以润滑企业之间的关系,比如恶性竞争。
ICON模型里的四个要素,缺一不可。但其中居于首位的,毫无疑问是对利益的判定和共识。
那什么叫做“利益”呢?也许听到这个问题,你会觉得好傻:“利益不就是大家能从中获得的好处嘛!”
乍一听,好像是这么回事。然而,这个观点,不能说是错误,但至少是不准确——因为它将“利益”和“立场”混为了一谈。
在我具体阐述两者的差别之前,我们先来模拟一个场景。
假设你是一名幼师,看到班里的小A和小B在争抢一只苹果,这时候你会怎么做?
通常来说,没经验的幼师,会采取以下两种方法:
一,没收苹果,各打五十大板。
二,把苹果对半分,和稀泥给双方。
第一种毫无疑问是不可取的——因为你成为了谈判中的“利益终结者”。本来哪怕是弱势方,他至少可以啃个苹果皮。但你这么一搞,他连苹果皮都没了。更别提可以吃苹果肉的另一方了,他得多郁闷?
第二种也许有点道理,可问题是,以后小朋友发生争执了,你都将东西对半分吗?苹果还好说,可如果两个人抢的是一辆玩具车,你也对半分吗?
很多“幼师们”之所以会犯以上类似的错误,是因为没有分清楚出谈判中“利益”和“立场”的区别。
是的,在谈判里,利益≠立场。所谓利益,乃是你的谈判对象内心真正的诉求。而所谓的立场,则是你单方面的揣测和臆想对方想要得到什么。
我们常说,“人心隔肚皮”。别人在想什么,我们无从得知,只能拼猜测。这本无可厚非,但......“揣测”一旦过了,就成了“执念”。“臆想”一旦过了,就成了“妄想”。
我们再以一个商业场景为例。
假设你是某品牌方的媒介,找到一家广告公司做宣传。你提了一个要求,然后开了一个价格。你胸有成竹的认为,以这个价格,对方不会拒绝你的。结果没想到,对方居然面露难色。
你心想,还好领导给了我一个议价的空间,那我就涨点预算吧。
不好意思,对方还是婉拒了。
你恼羞成怒的找到另一家广告公司。这次你学聪明了,直接拿上次的高预算当做筹码。这一次,对方算是答应了,但是并不爽快。
你纳闷地询问对方缘由,得到了一个哭笑不得的答案:“钱是到位了,可是......您这个‘五彩斑斓的黑’真的很有执行难度啊!”
你一直以为,谈判对象要的“不过是钱”,可万万没想到,对方在意的除了钱,还有操作起来的难易程度。
这便是典型的“用自己的立场,错误地判断了对方想要的利益。”
宣讲到这里就接近尾声了,西门君有两点必须要强调。
首先,利益和立场虽然不同,但不意味着你要把两者置于一个冲突的位置。两者在某些场合,还刚好就是吻合的。比方说有些人就是觉得一只苹果对半分蛮好,你能说啥?
其次,别太把自己的行业经验当做谈判的“验金石”。经验大部分时候当然是好事,可以让你看破一些谈判里的“诡计”,少吃点亏。但,“成也萧何败萧何”,它会让你在沟通过程中不愿意走出自己的执念,从而错误地判断了对方真正的所愿。
作者简介:西门君,前《跑男》一二季现场导演,目前就读浙大传播学在职研究生。关注我,学习最接地气的传播学知识。商务合作请私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