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带自闭症孩子进入普校实现融合教育?掌握这四个方法皆有可能

2019-09-02   羿云天说

随着两个月假期的结束,闹腾到父母忍无可忍的熊孩子们终于要回归学校了。

当普通孩子的爸爸妈妈觉得可以松一口气的时候,对于自闭症孩子的父母来说,他们对于星儿进入普校,实现随班就读,达到融合教育的渴求和期盼,以及长期以来的焦虑才刚刚开始。


虽然自闭症存在社会交往、交流障碍和行为异常。“有视力却不愿和你对视,有语言却很难和你交流,有听力却总是充耳不闻,有行为却总与你的愿望相违……”

但是,国内外研究及经验表明,通过长期且选择适合的康复训练,绝大部分自闭症孩子是可以达到普通孩子的一般生活自理能力,并且可以进入普校实现随班就读。

患上自闭症的孩子,家长要领着孩子持之以恒地进行系统科学的康复训练,这对于自闭症患者行为问题的矫正作用不可忽视。国内外几十年的研究和实践证明,自闭症患者具有极强的可塑性,教与不教,教得是否得当,他们的发展方向是完全不同的。“好的方向”就是他们能够逐步具备社会适应能力、生活自理能力、与人交往能力、甚至在接受培训后从事某项工作而达到生活自立。

而那些在康复机构多年的康复训练之后,很多自闭症孩子也已经达到了进入普校小学的年纪,他们以及他们的父母更是渴望孩子能够进入普校。

政策护航,自闭症孩子有权利进入普校

从2006年我国制定的《中国残疾人事业“十一五”发展纲要》中,首次将自闭症列入精神残疾类别,到随后出台的一系列康复补助救助计划,国家和政府在政策法规上对自闭症儿童逐步重视。


2017年5月,新版《残疾人教育条例》颁布,特殊儿童融合教育成为硬性规定,将来会有越来越多的残障孩子上普通学校,同时特殊教育的老师将会进入学校进行辅助教学。

而在之前拍摄上映并在自闭症圈内及社会上引发广泛关注与讨论的影片《喜禾》,通过一个自闭症孩子被正常儿童家长联合逼迫退学的故事,展现了自闭儿融合教育的残酷现状及艰辛,喜禾的妈妈带着自闭症孩子不断地寻求帮助、社会呼吁、奔走相告地实现融合,这样的故事和情境何曾熟悉。

通过影片的扩散,作家叶兆言、毕飞宇、残疾诗人王忆及父亲,《喜禾》主创和残联、特殊教育领域的专家也参与了研讨,投注了更多的目光。

这部关于痛与爱的影片也在很大程度上促使国内自闭症儿童实现融合教育迈出了一大步。

在全国两会上,人大代表、专家委员也多次提出,优化教育结构,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重视学前教育,关心特殊教育;大力促进教育公平,支持特殊教育,办好学前教育、特殊教育和网络教育,发展残疾人事业,加强残疾康复服务让每个孩子都能成为有用之才,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

可以说,国家层面及政策的有利保障和护航,政府高度重视特殊教育和残疾人事业,为自闭症等特需入群提供了一扇通往融合教育的大门。

如何融入,这四招方法一定要掌握

而想要自闭症等特需儿童的随班就读和融合教育,也并非一蹴而就。


对于那些已经实现基本生活自理,并且达到进入普校融合的自闭症孩子来说,想要进入普校,对于星爸星妈来说,首先要心理上学会放手,适当的不管其实也是一种管。

这种不放手,就是星爸星妈不要总是打着“我都是为了你好”的旗帜时时处处干预自闭症孩子的行为,认为只要出现一个行为问题就是错误的,就需要矫正,这其实是不科学的。

应用行为分析法中也强调一点,一切行为的发生,都是特定的环境下的产物,又都会反作用于发生该行为的内部或者外部环境。

适当的不管也是一种管。不要眼睛里总是儿童的“问题”,不要动不动把一切都看成“问题”,即使看出点什么“问题”,也不要动辄“制止”、“批评”、“教育”,以“管理”为能事。

同时,对于能够达到进入普校融合的孩子来说,要做好以下四方面的准备。

第一、提前带孩子参观幼儿园或者小学,做好孩子入园和入学前的心理及生理上的准备。

由于自闭症孩子有其特殊性,这些孩子对环境的改变而产生情绪反应,所以不妨多带孩子到幼儿园和小区进行实地考察。认识和熟悉学校新的环境、新的老师以及新的同学,并且要有意识地给孩子灌输学校各方面的好处。能够有条件和学校沟通后实现家长陪读的,最好在前期进行陪读。

第二、做好入学前的沟通和准备。

自闭症孩子社会交往的困难,导致他们可能不会与小朋友有来有往的相处,甚至出现自伤或者伤害其他小朋友的行为。

由此,必须事先和校长、班主任及代课老师做好前期细致的沟通,并对孩子给予更多关注,避免不愉快发生。做好基本自理能力培养,父母要提升孩子自身的能力,重视对孩子的独立性培养,锻炼他们的独立生活能力,包括在康复机构训练的独自进食,大小便会有所表示,等等,让孩子能够在新的环境中做到基本生活自理。

第三、根据孩子实际能力实现随班就读。

有些孩子语言落后,表达能力差,分不清亲疏,还有些孩子兴奋、活动多,不易安静。所以入学后最好不要依据孩子的年龄入班,要根据孩子的实际能力和实际水平入班。

第四、制定相应的措施,给孩子心理安慰和心理补偿。

根据孩子实际能力和预估发展状态,可以半天在普校,半天去康复机构,逐渐过渡到全天去普校。这需要家长和学校的良好沟通,也需要家长和老师付出更多的心血与精力,从而实现逐步增加在普校的时间,减少在特殊教育机构或者在家训练的时间。

未来融合,自闭儿的春天不会太远

2016年,教育部发布《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指出,随班就读生入学率已达特殊学生总数的56%。随班就读已成为我国特殊教育的主要开展形式。


河南省洛阳市栾川县特殊教育学校教师朱红民撰文指出,我国随班就读安置形式历经30余年发展,取得不俗成果。作为全纳教育与我国国情的有机结合,随班就读的实施对提高我国特殊儿童义务教育入学率,实现特殊儿童受教育机会均等以及促进特殊儿童社会性发展方面都表现出积极意义。但实践中部分特殊儿童的随班就读成长质量问题逐渐暴露,“随班混读”“随班就坐”“随班就混”等略带戏谑的词语无情地揭示着特殊儿童“形式上随班”却游离于教学活动之外的现实。

随班就读打破了普通学校与特殊学校的相互隔离状态,随班就读学校也因此需要在学校管理、校园与教室环境设计、人员培训、教学计划等方面进行改进,以适应普通与特殊学生的共同发展需求。

实现特殊教育规模与质量双向发展,不仅是国家政策的硬性规定,更是社会保障每个特殊儿童受教育权的现实诉求。因此,朱红民指出,应当着重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明确“量体裁衣”式全纳教育的政策定位。

需要我们在对全纳教育理念进行解读并以其指导我国特殊教育发展政策制定时务必与我国实际情况相结合,“量体裁衣”式实施全纳教育政策。具体来说,就要在认同随班就读有利于教育公平的同时,也承认特殊学校所具有的集中优势资源提升特殊儿童个体发展水平的作用,做好普校与特校合理分工;在努力为特殊儿童争取受教育权利的同时,也要根据儿童实际情况为其选择最为适宜的教育形式。

2、完善特殊儿童筛查流程与筛查指标系统建设。

在当前我国各地区制定的随班就读儿童筛查办法中,仅北京地区出台了相对具体的标准,对每类特殊儿童进行随班就读的“准入门槛”进行相对严格的限定。做好特殊儿童筛查工作,确认哪些儿童适合随班就读,哪些儿童需要进入特殊学校,是实现特殊儿童有效安置、提高特殊儿童随班就读质量的关键步骤。

做好特殊儿童筛查工作,应确立有效的筛查流程与筛查指标。

3、发展随班就读儿童多元化教学体系。

对特殊儿童进行有效筛查,实现随班就读安置对象合理限定并不意味着随班就读的功能泛化问题就此解决。对于已经进入普通学校随班就读的儿童,其个性化教育问题也应予以重视。特殊教育工作的“特殊性”不仅在于教育对象有着生理或者心理上的缺陷,更在于这些儿童的残障情况是复杂各异的。这就要求普通学校在接收随班就读学生之后,首先要对特殊儿童的数量、障碍类型、障碍程度等进行严格分类,依照不同类别,甚至按照每个孩子的个性制订IEP方案与课程计划。根据不同类型学生的实际情况对学校环境、班级环境等加以改造,为随班就读学生提供真正有助于其学习的资源与环境支持。还要根据他们接收特殊学生类型与残障程度的不同对随班就读教师进行在职培训,让教师在充分了解随班就读儿童具体情况的基础上,做好随班就读教学与班级管理等方面的准备。

4、建立“普校为主体、特校为保障”的有效合作分工机制。

普通学校要明确自身在随班就读工作中的主体地位及其作为随班就读工作主要行动者所承担的义务与责任,扭转“随班就读只是日常教育附属”这一错误观念,改变将随班就读工作作为“指派的任务”被动接受的行为习惯。普通学校应主动加强全纳教育理念宣传,使全体学校工作人员达成“随班就读是常态教育”的共识,正确认识、尊重与帮助随班就读儿童,构建更为包容的校园环境,同时应主动与区域内特殊学校、特殊教育资源中心等部门合作加强本校随班就读教师培训与资源教室建设,主动为学校随班就读工作的顺利开展争取更为专业的特殊教育资源支持。

特殊学校作为区域内特殊教育优势资源的集中地,在随班就读区域化推行过程中已成为普通学校开展随班就读工作的主要支持者与保障者,甚至在许多区域兼具了特殊教育资源中心的功能。

开学季,每一个星爸星妈都有焦虑,但是只要摆正心态,带孩子迈出坚实的第一步,后续的每一步就会走得更稳健。

【羿云天,高级家庭教育指导师,国家三级心理咨询师,自媒体主编。原名徐亨福,生于兰州,现居郑州。专注婚姻家庭、时事热点、影视评论原创作者。不随波逐流,有料有态度,更有温度。新浪微博:羿云天;微信公众号:羿云天说(ID:yiyuntianshu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