驳壳枪、盒子炮、大肚匣子...统称C96冲锋手枪,它是介于传统半自动手枪和冲锋枪之间的一种小型自动武器。图片里就是C96的装弹方式,使用弹夹给弹夹给弹匣供弹。 很多军迷受影视剧的影响,都会认为抗战时期、解放战争期间,我军喜爱的单兵武器当属是德制C96战斗手枪和国内仿制型号,由于C96相对的短小精悍便于隐藏,再加上即可以单发歼敌 ,又可以连发扫射…总体性能要比手枪管用的多,所以在我军装备稀缺的条件下,有一支“大肚匣子枪”是特别提气的事情。
弹夹上弹,单发射击状态。
单手射击“大肚匣子枪”枪口确实是上跳。
受抗战影片:《铁道游击队》、《平原枪声》《敌后武工队》...等红色经典的各种传奇故事影响,使C96成为我国百姓心目中的“无所不能的枪”…其实,这只是受影片的影响罢了,“大肚匣子”固然在我抗日军民手中大显神威,但该枪只适合小股部队游击战使用,或者侦察员进入敌占区侦察敌情的防身武器…到了正面战场上的大兵团作战,“大肚匣子枪”的作用严重的降低!
枪套安装在枪柄的方式,有了“枪托”可以提高射击的精确度。
C96虽然是所谓的战斗手枪,但是战斗手枪也是手枪,就算是装上枪套抵肩较精准射击距离也就150米内,远不及“中正式”和鬼子的“三八式”步枪!而且7.92毫米手枪弹受发射药量少的限制威力也较低!连和冲锋枪相比都相差很大。
这种雕花的工艺“盒子炮”得上千块现大洋。
C96诞生之初总体性能就不被欧美军队看好,因为它综合性能比冲锋枪有很大的差距!而且欧美国家军队的枪械已经很细化了,就算营长连长冲锋陷阵,也会拿着卡宾枪和冲锋枪上阵...团以上军官只配备一般的半自动手枪…从步兵连队装备火力层次来说,就根本没有战斗手枪的位置,而且战斗手枪机械加工的所用“工时”和复杂性不低于生产一支步枪或者冲锋枪...既然威力低、结构复杂价钱又贵,包括C96 在内的冲锋手枪在欧美国家军队当中没有被装备。
但是,C96到了我国后待遇就不一样了,我国在1949年之前是落后的农业国家,军工生产不但水平极低数量也很少,连队主要火力在1920年代初基本上就是“汉阳造”!“中正”步枪和ZB-26轻机枪也是在1920年代中后期才开始制造的…所以,C96的出现正好弥补当时军队火力的严重不足…兵荒马乱的,它才有了极大的用武之地!再有就是抗战时期我抗日军民严重的缺乏武器装备也给了它表现的机会。
C96自动状态,从下面安装20发弹匣。 即便是两手握持枪,在自动射击时抖动的也很厉害!说明它的控枪性能不好,直接影响到射击的准确度...所以,将C96使用好是一门艺术!
枪套安装后,抵肩射击稳定性好了很多,但是20发子弹2秒钟就打完了,火力持续性也不及冲锋枪。
《亮剑》剧照,仔细观察我军团级指挥员:李云龙、赵刚、孔捷、丁伟…等都拿着各种版本的C96,团级干部拿冲锋手枪反应出抗战时期我军装备的极度缺乏,当时我军一个团仅数门迫击炮、数挺缴获的“九二式”重机机枪、ZB26轻机枪做不到每一个班一挺…根本没有冲锋枪、半自动步枪,火力非常孱弱…在极端缺乏武器装备的条件下有一支C96已经相当不错了。 但,随着我军的实力壮大和发展,解放战争当中又大量的缴获敌人装备,在武器质量和品种大大改善之后,C96的地位也严重下降了…也就再也没有演绎出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