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正非:太注重个人成就感的人不能当干部(管理层必看)

2019-12-01     股权研究商学院

华为如何选拔干部?

坚持从成功实践中选拔干部,打造富有高度使命感与责任感,具备战略洞察能力与决断力、战役的管控能力,崇尚战斗意志、自我牺牲和求真务实精神的干部队伍。敢于选拔优秀的低职级员工,也敢于淘汰不作为的高职级的“主官”。

1

宰相必起于州郡,猛将必发于卒伍

“宰相必取于州郡,猛将必发于卒伍”是华为选拔干部的原则。意思是说华为的干部一定要来自基层一线,没有基层一线成功实践经验的人员是不能被选拔成为干部的,华为的很多高管都是从基层一步一步成长起来的。

华为要求公司的所有人才都必须出现在最接近客户的一线,包括研发在内,优秀的管理人才也是从基层业务中干出来的,不能从机关中提拔干部,没打过仗的人是不能被提拔的。华为现在的2/3的中高层干部都做过与市场相关的工作,1/3的中高层干部都做过与研发相关的工作,所有高管不是做过市场工作就是做过研发工作。华为优先在成功项目和成功团队中选拔干部。

例如,一个在非洲打了“胜仗”的干部,可能有机会被提拔到欧洲片区去担任重要岗位。欧洲是一个主战场,但是这个从非洲艰苦地区干出来的干部,他同时还需要主动学习和持续成长,否则可能无法胜任欧洲片区的全球化管理工作。从影响公司发展的关键事件中,可观察出一个干部的战斗力,在风险可控的情况下,一个干部敢于决断且决断的效果持续很好,这样的干部可以被提拔成为一把手,不敢决断的干部做副职、做机关干部。

华为在提拔干部时还推崇赛马文化,提拔在竞争中跑在最前面的,这就是导向,就像奥运会一样,金牌的荣耀激励着大家都去争夺第一名,这样一来,组织的战斗力就提升了,团队的效率和个人的能力就都提高了。任正非说:“我只关注最前面的人,这样后面的人就会紧跟着前面的人。”

任正非十分重视对公司中高层关键干部的培养,他把公司的关键岗位梳理出来,这些关键岗位的领导每3年就要进行岗位轮换。在岗位轮换的过程中也会遇到困难,有些干部可能不太想继续成长,而新岗位、新业务需要不断学习,要不断提升能力,因此压力会比较大。如果不愿意去新的岗位,就在老地方待着,但位置可能不稳,因为会出现更能干的人。2017年,任正非在接受采访时说:“愿意成长的中高层干部,公司支持他们的成长。”华为的中高层领导都是如此,需要去各种岗位进行锻炼,不断接受新的挑战。

任正非的人才观是:“要从实践中选拔干部,‘将军’是通过打仗打出来的,不是写文章写出来的。华为的专家也不是培养出来的,同样也是在实践中磨炼出来的。一个专家如果不能创造价值,不能为公司赚钱,那还算什么专家呢?专家就是工程商人、技术商人,能为公司创造价值的,才是真正的专家。”

对于华为人来讲,在复杂多变的市场中时刻都要面临艰巨挑战,时刻都要准备进入冬天。要想经得住种种考验,就必须对干部严格要求,选拔出一批真正具备战斗能力的管理人才,这样华为才能始终在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

华为所认可的干部,思想高度固然重要,但是思想高度并不能决定一切。华为向来讲究实践,强调理论层面的成就并不代表实践的成就。在华为,想担任干部的首要条件便是必须经历过基层工作锻炼,拥有丰富的实践经验。

在华为,无论你是硕士、博士还是博士后,无论你是从什么名牌学校毕业的,如果没有基层工作经验,那么公司总是会对你挑挑拣拣。没有当过营销人员、车间工人或基层秘书的人,都不太可能会被提拔。换句话说,就是凡是没有基层工作经验的人,一律不能被提拔为干部,哪怕是博士也不行。

客观存在总是要强过主观臆想,一个人专业理论知识再丰富,也仅限于理论而已,就好比你让一个学者去实践他的理论,你会发现有很多理论是无法实现的,这也正是为什么人们一直坚信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途径。一个人的学历不管有多高,在学校学习了多么高深的学问,如果不会运用于实践,对企业而言就毫无用处。人只有通过在基层的磨炼与实践,才能发挥出所学的特长。知识只有经过被合理地运用才可能转化为生产力。所以,华为的干部必须在基层摸爬滚打过后才能走上管理岗位。

华为的高级干部,每一个都来自基层,实践经验丰富。即便已经坐上了高层的位置,他们仍然在努力奋斗,有许多高级干部甚至没有节假日,平时也几乎没有私人时间,手机必须24小时都处于开机状态,以便随时随地处理出现的问题。随着华为日益走向国际化,这些来自基层的高级干部经常要在深夜开会,讨论问题。

华为并不像那些国际化大公司一样拥有稳固的市场地位、人脉和品牌,也没有任何关系可以依赖,他们能够走到今天,靠的就是艰苦奋斗的企业文化和一些能够在主战场、一线和艰苦地区吃苦的干部。这些干部在别人休息或喝咖啡时仍然忙于工作,正是他们的持续付出,才成就了今天的华为。

管理是一门学问,也是一项技能。光会干活不一定能当一个好干部,但是光会理论却不会实际工作,必然无法担任干部。只有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用实践去印证理论,以理论来指导实践,才能真正发挥出一个人的所有才能。

正是勇于在实践中发扬艰苦奋斗的作风和从实践中总结经验教训,才使得华为取得了今天的成就。因此,华为将这种实践精神融入了企业文化和干部的选拔、培养标准中,并贯彻于企业发展的全程中。这一点对于那些经常感慨“遇人不淑,无人可用”的企业来说,无疑更具启示意义。

2

注重个人成就感的人不能当干部

华为规定,有基层成功经验的人才能当干部,注重个人成就感的人不能当干部。

德国军事理论家和军事历史学家克劳塞维茨在《战争论》中说过一句话:“要在茫茫的黑暗中,发出生命的微光,带领着队伍走向胜利。”这是任正非很欣赏的一句话。的确,在战争中,将领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而将领的思想上的光芒,会在队伍陷入困境、艰难无助时,激励队伍走出茫茫的黑暗,乃至走向光明。

然而,作为团队领导,任正非认为,更重要的是把自己的部下源源不断地培养成“英雄”,而不是自己去当“英雄”,所以,领导者要淡化个人成就感。对此,任正非说:“当然,‘英雄’也可转化成‘领袖’,‘领袖’就是我们的项目经理、科长、处长、办事处主任等。‘领袖’不重视个人成就感,只注重组织目标的成就感……我们有非常多的无名英雄,他们是我们未来的一切,我们要依靠他们团结奋斗,充分发挥他们的个人能力。我们要构建干部体系,通过价值评价体系把我们所需要的优良作风固化下来……那么在下个世纪,我们将是大有希望的。”

实际上,华为走到现在,也是从“英雄时代”一步步走过来的。当初,华为刚创立时,不过是一个小公司,随着各个部门出现了大量的“英雄”,推动了华为事业的迅速发展,也奠定了华为的基业。那时,为了能够让公司大力发展,任正非鼓励员工们积极发挥个人才干,争当华为各部门的“英雄”,华为的很多高级管理者就是在这个时期涌现出来的。

随着华为的不断壮大,公司内部的治理就不能再单凭激情和热忱了,更多的是需要制度和理性。这个时期的任正非,也已经敏锐地觉察出了公司在管理方面的问题,便开始认真思索个人与企业之间的关系。于是,任正非逐渐不再把“英雄”挂在嘴边,更多考虑的是如何使华为成为一家能够长久发展的企业。

在2000年,为了使华为的高级管理者进一步了解领导者的职责,任正非组织华为高级副总裁以上级别的干部进行考试,以如何有效地治理公司为题目进行命题作文。这次考试并非一考定终生,考不好的人还可以学习改进,只要下一次考试有进步就行。但是,多次考不好的高级管理者,将有可能被降职。

通过这样的考试,任正非希望从“英雄时代”成长起来的很多高级管理者,能够重新转变思想,从充当“个人英雄”改变为去积极培养更多的“英雄”,从而支撑华为的可持续发展。任正非还强调:“注重个人成就感的人,不能当干部。”这意味着如果华为还有人还没有从“个人成就感”里走出来,未来会失去机会。

任正非强调淡化个人英雄主义色彩,是希望将华为逐渐发展为职业化管理的企业,组建起依靠流程和职业能力进行管理的团队。为了达到这个目标,华为在美国HAY(HAY公司,又称合益咨询公司,于1943年在美国费城成立,是一家著名的全球性管理咨询公司)咨询公司的协助下,制订了高层干部任职资格的评定标准。其中,任职资格共分为5个等级,每个高层干部在每年年初都要填写任职资格表,年底要填写述职报告,公司会根据高层干部这一年的努力和表现来评定其是否合格,是否达到了标准。

高层干部的任职资格评定工作,由任正非亲自主持,高级副总裁以上级别的干部一起参与评定工作。通过这种做法,让高级干部进一步认识到,个人能力是有限的,只有聚集团队的力量,才能做出更好的成绩。

文章来源于:网络,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为原作者个人观点,如有侵权请联系小编及时删除。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IDN5xW4BMH2_cNUgqCuY.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