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都有好奇心,同样人都有欲望和贪婪的一面,正是这些菜构成了人类不断向前发展的原动力,只是万事皆有度,把握好适当的度才是成功者。日常的生活中,所有人都通过这样或那样的消遣或者娱乐方式打发自己的闲暇时间。通常我们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去消费和观看其他人的生活。而现实中的争强好胜——会让我们希望自己能跑得更快、希望自己能更有创造力、希望自己能获得更多奖项、希望科技发展能治愈更多疾病、而眼前的无疑是希望自己能赚更多的钱。但有一个道理需要我们注意:如果我们通过建设性的意见或者说是批评和意见修正和改进我们挖掘个人潜力的话,通常我们是对免费得来的道理、建议都会漠视;如果我们想表达一些建设性的意见,那最好我们要三思而行,其实现实社会多数人根本对免费的意见是听不进去的,这可能就是古训里说到的“忠言逆耳利于行”。
为什么听不进去呢?这一定程度上源于我们内心深处自尊的脆弱。我们都希望达到自己的预期或者说有一个更好预期的自我,这可能是每个人内心不得不去努力和争取的前进。但现实生活中我们面对别人的批评时,哪怕仅仅是有可能被别人批评,很多时候我们的条件反射一般的自我保护争论别人的批评和建议不对, 而且马上反射出内心深处我们的自尊心和惯性的自我认同感构成威胁而抗拒。然而数十年来的心理学理论和研究已经证明,人们在面对批评时还能保持积极心态的人,这些人往往可以取得事业上成功的机会概率更高。
正因为如此我们不但没有积极欢迎反馈出来的批评和建设性意见,反而会下意识地采取防御措施或者说自我保护的辩驳,这些惯性的条件反射为的是让我们瞬间获得自我感觉良好的认同感,这同时也凸显出我们的内心深处的不安全感或者自身存在的性格缺陷及不友善的态度修养问题。
掌握应对别人批评或者建议的方式方法,就需要熟练掌握选择性注意和自欺欺人的技能。日常生活中很多人都会显呗自身的优势以此寻求他人的恭维,例如只向不会明显表现出反对自己的朋友寻求炫耀式的恭维,或者只针对自己表现较好的方面问题寻求意见(其实就是内心深处需要的炫耀)。面对这些最简单的回避技术或许就是完全不听取别人的条件反射般礼节性的恭维。就如同教育系统内发现的这种"堵耳朵"的应对方法,也就是说学生们有时会对老师针对他们的作业提出的建议视而不见。而在公共健康领域,现实生活中人们会尽可能不看医生,不想听到医生给出自己需要减肥或者戒烟的建议,或者其他针对性的建议。无数的研究案例中发现,人们普遍存在避害而拒绝接受意见或者建议的,当人们认为自己可能要因此从事一件困难的事或者是不愉快的事情时,他们惯性的就不会愿接受建议或者建议。
现实中在很多情况下,我们反而会寻找其他方式方法来让自己的自尊避免受到伤害。在我们的自欺欺人内心的工具箱里,还有另外一个方便的工具,那就是误导:把注意力的重点从我们的缺陷或者不足的上面转移开来,这就是转移注意力。现实中,我们常用的就是把你的不开心说出来让我们开心一下,当我们听到自己的境况、遭遇、或者表现比别人糟糕时,常见的惯性反应就是指出别人的缺点,不再关注自己的缺点。"他或许比我成绩好,但他的.........."很多人会如此辩解。“但我的朋友比他多,性格也比他好.......等等,总是用自己的优点去比人家的缺点,满足自己内心规避伤害的需求,这就是我们日常所说的情绪盔甲”。夸大自己的优点和别人的缺点并不罕见,但研究表明,当我们发现对手比自己表现好时,就会更多地采取这种做法。尽管这听起来有些转移话题的意味,但却非常有助于我们在面对失败时保持自尊心的惯性思维。
哈佛大学学者道格拉斯•斯通(Douglas Stone)和谢拉•赫恩(Sheila Heen)在他们的《感谢反馈》(Thanks for the Feedback)一书中敏锐地观察到,“当我们提供反馈意见时,便会注意到受馈者不愿意接受这些反馈。当我们接受反馈时,则会发现反馈者不擅长提供反馈”。正因如此,现实生活中当我们面对持有反对意见或者批评态度的评论者惯性的表示,我们很容易首先注意到批评者的意见中有无错别字,有无语法错误等等.....并在自己的内心深处认为他们根本没有能力反对或者批评我,当时内心想着谁会相信一个连字都写不对的人给出的评价?当然这种应对方式不会帮助我们修正和改进自我,但这么做显然更加容易,而且是内心的一种惯性思维。有时候质疑提出反对或者批评意见的人还不够,我们甚至还会反击他们的错误。事实上我们反击提建议者的方式有时候恰恰暴露了自己身上最让人厌恶的傲慢和偏见。
平常生活中我们就连最有用的意见或者建议,似乎也会把我们人性中最糟糕的一面暴露出来。但这些针对性的意见时,我们都会选择防御性反应究竟是否能够避免?按理说,如果能够做到,我们往往就更容易达到修正和提高自己的目标。毕竟意见和建议是对我们的人生发展影响最大的因素之一,但只有当我们能听进去某些建议时,才能真正从中受益。
问题在于,现实中的我们所面临的选择,似乎就是没有一项真正有立竿见影的效果。达不成目标任务会让我们感到糟糕,但如果听取那些可以帮助我们实现目标的建议或者批评时,同样又会让人感觉到不舒服。如果我们那么在意和担心自己的自尊心受到伤害,解决方法或许是反思你为什么从一开始就对自己的感觉那么自我感觉良好。事实上无数的研究数据表明,如果人们首先想象自己最看重自己身上的那些积极特质,并回忆之前验证这些积极特质时的经历,就更容易接受诊断性的意见和建议。所以如果我们想让自己更容易接受负面评论,最好能够提前穿上一身"情绪盔甲",确保你积极的自尊心不会因为意见的好坏而受到影响。事实上问题的另一方面或许在于,我们允许自己从一开始就以抗拒的态度来对待这些真知灼见的建议或者批评。
现实中越来越多的流行的是知识付费。现在的建议或者批评有的时候是免费的,有的时候则需要花一些钱。如果接受,就需要从自己的钱里拿出一部分支付费用。现实生活中的是人们更愿意接受免费建议,而不愿付费。但真正当他们付费后,就更有可能接受付费得到的意见或者建议——将自己的答案修改成付费获得的答案。换句话说这项研究表明,当人们感觉自己投入资源或者金钱去接受了某项建议时,就会认为自己花钱买来的更有义务遵照建议行事。
现实中如果我们主动寻求一些建设性的建议和批评时,并通过付费来获得诚恳的建议,如果我们加强自己的正面认同感,清楚地认识自己,那些是客观存在且需要改进和修正的,并提前预料到意见或者批评可能给我们带来的不适感受,便已经是做好倾听批评的准备时,接受最需要的建议和批评。或许还有一些方式可以训练我们及时认识到自己的本能反应,这样就能避免一味否定别人,误认为只有自己才是正确的。但无论采用哪种心理防范措施,要认识到真正从忠言逆耳,从这些忠言逆耳中获益绝非易事。科学或许可以提供一些建议,让我们更好地应对这种情况,但归根结底,是否接受这些建议还是取决于我们自己。
老鬼看盘2020年4月24日于深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