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不了解的古人科举......

2020-07-06   名家书画鉴赏

原标题:你不了解的古人科举......

最近一段时间,山东女孩被冒名顶替上大学的事件闹得是沸沸扬扬,引起了强烈的讨论,马上就要高考了,笔者在这里给大家科普一下古人在科举中的作弊手段。希望大家引以为戒!(不要模仿哦,否则后果自负!)

说起来,好多人都看过《天才枪手》,这部电影讲的就是作弊的事情,而他们所使用的手段,其实在古代中国就已经被聪明的考生掌握。

一、场内"枪手"

古代其实就已经有了枪手这个特殊的职业,那时候的枪手大概分为两种,第一种是场内冒名顶替,这是很常见的现象。他们大多是擅长书法,在誊录和供事的考试时,会参与替考。替考的收费标准是根据他们的名气划分的。事后的收入也成为了他们的旅费来源。

在《清代野记》中有这么一个故事:有位浙江萧山人,他叫马星联。这个人特别擅长楷书,经常在考试中取得前三的好成绩。自然,他的名气也引来了找他代考的人。对于代考的请求,马星联开出八百金的价格,对方也十分痛快的答应了,并许诺取得第一名。事后,马星联果然取得了第一名,并且为雇主赢得了州同职位。但是拿到钱之后的马星联得意忘形,趾高气扬的大开酒宴,这也使得他乐极生悲。马星联得意忘形地把自己替考的经历全部抖露了出来,这也被早就看其不爽的御史丁振铎听到。丁御史直接告到了朝廷。虽然当时这种现象非常普遍,但是因为马星联明目张胆的说了出来以及御史正大光明的提了出来。这件事使得朝廷不得不重视,立即按照科场舞弊治罪。对于考取人予以革职遣戍处理,对马星联则奉旨革拿,而马星联早已闻风逃走。这个马星联自幼没了父亲,其母守节抚孤,长大成人,家境贫寒。他十九岁中乡举、娶媳妇。到逃亡时,才二十一岁。他举业甚工,属于有望夺魁的人,可是却走了这条路,乡人都为之惋惜。

二、场外"枪手"

所谓的场外枪手指的就是顶了人家的名额中举。在《客窗闲话》中有着这样一段记载:苏州人张生自幼治学,屡试不第。于是出去闯荡,后来攒了点钱,还想继续考试。于是准备再次入闱,以图机会。这一年恰逢科场,所有会馆都被举子居住,不准闲人入内。张生假装山西赶考者,混了进去。不久,他遇到了一个太原富商的公子,并碰巧和他的三个跟班成为了朋友。有一天他正和跟班闲聊,突然富商公子很慌张的把跟班叫了进去,很久才出来,个个张皇失措。其中一人质问张生:"足下既来应试,是贡生?还是监生?"张生答道:"监生。" 又问:"真的?假的?"张生说:"有照为凭,焉能有假?"跟班故作不信,张生就开箱让他们看,三跟班高兴了:"足下真是读书人也,可惜未能及时入闱,功名耽误了。何不一起去游乐,来解闷?"张生说没有钱,跟班说:"我们相好,没有不可通融的。"就硬把张生拉出去,纵酒肆博,跟班负责结账。后来考试张生还把他们送到了考场。到了考试结果出来的那天,张生纯属凑热闹去看了看,发现榜上居然有自己的名字。这可把张生惊讶到了,因为他并没有参加考试。后来三跟班告诉他,因为公子的枪手有事来不了,临时找了个枪手,并盗取了张生的凭照去考试,谁知居然考上了。他们给张生万金换取这个举人名额,张生最后答应了这个交易。

三、花样齐出的"怀挟"

在古代科举考试中,除了枪手替考外,使用最多的作弊手段就是怀挟了。虽然为了防止考生怀挟,考试入场时都要经过严格的搜身检查,但仍有不少人夹带草稿或缝于衣袖,或编入发辫,或藏于砚底,或塞入笔杆,或隐于干粮中。

曾经有这么一个现象:有书商印刷《四书》、《礼经》的小书,类似于近代的小本书,十分轻薄,记录了关键的知识点。这种书的上面还印着"舟车便览,勿带入场"的标语。有点此地无银三百两的意味。你说印这种书的人,只是为了方便考生复习吗?

另外,不止这两种,历史学家们还发现了《五经全注》和《四书章句集注》等小本作弊专用书籍。而且它们的封面上均印有:"勿带入场"的标语。

甚至于有人发现古人的一些小马甲上面,写满了密密麻麻的文字。想想古人所用的笔,再想想马甲的大小,让人忍不住感叹:古人真是拼命啊!

不仅如此,有些有关系的人,还通过考前的试题泄露和考后的誊录作弊以及考试中间的传递等方法作弊,这些方式都要求作弊的人具有一定的地位。

四、写在后面的话

考试是检验和区分我们能力的一个重要手段,而科举和高考更是关乎我们的前途,对于作弊我们也许只是当做一件新闻或者故事一笑而过。然而事情如果发生在我们身上,我们会怎么样?会一笑而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