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渔业”张显良:绿色养殖推进渔业高质量发展

2019-08-14   海洋与渔业

水产养殖是人类获取优质蛋白的重要来源之一。而与人民对优质水产品和优美水域生态环境的需求愈发迫切相对的是水产养殖空间受到空前挤压,生态环境压力增大。在这种情况下,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个经国务院同意、专门针对水产养殖业的指导意见—《关于加快推进水产养殖业绿色发展的若干意见》的出台,表明我国渔业走绿色发展道路势在必行。

下一步如何推动水产养殖转型升级与绿色发展?且来看行业相关人士的思考和建议……

│张显良│

绿色养殖推进渔业高质量发展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目前我国渔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对优质水产品和优美水域生态环境的需求,与水产品供给结构性矛盾突出和渔业对资源环境的过度利用之间的矛盾。

农业农村部渔业渔政管理局局长张显良表示,在这种情况下,要贯彻落实《关于加快推进水产养殖业绿色发展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坚持质量优先、市场导向、创新驱动、以法治渔四大原则,走绿色发展道路,“在2035年使我国迈进水产养殖强国之列。”

我国水产养殖业大有作为

自1985年确定“以养为主”的渔业发展方针并实施一系列市场化政策以来,我国水产养殖获得了长足发展。至2017年,水产养殖产量近5000万吨,占世界水产养殖产量的60%以上,占全国水产品总量的76%,水产养殖已成为推动我国渔业30多年快速稳定发展的主要力量。

根据《中国居民膳食指南》推荐,我们每日摄入水产品推荐量应该达到40克以上。但事实上,我国目前每日人均摄入量仅为30克左右,为全球人均水平的56%,离推荐摄入量的下限值有很大的差距。张显良表示,中国水产品消费市场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与此同时,我国渔业的主要矛盾已经发生转化,我国水产养殖面临着水产养殖布局不合理、生产空间被严重挤占、优质水产品供给不足、产业大而不强等问题。转型发展迫在眉睫。

从世界发展形势看,天然渔业资源大部分已呈现充分利用或过度利用状态,随着人口不断增加和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水产品的需求将会持续增加,其供应将主要依靠水产养殖业。“在这种情况下,一定要树立大粮食观,水产品是优质蛋白,捕捞往后还会逐渐减少,只有发展水产养殖,才能有效保证对水产品的需求。”

2035年跻身水产养殖强国

《意见》明确,到2022年,水产养殖业绿色发展取得明显进展,生产空间布局得到优化,转型升级目标基本实现,人民群众对优质养殖水产品的需求基本满足,优美养殖水域生态环境基本形成,水产养殖主产区实现尾水达标排放。到2035年,养殖布局更趋科学合理,养殖生产制度和督管体系健全,养殖尾水全面达标排放,产品优质、产地优美、装备一流、技术先进的养殖生产现代化基本实现,迈进水产养殖强国行列。

张显良指出,要认真贯彻落实《意见》要求,坚持质量优先、市场导向、创新驱动、以法治渔原则,走绿色发展道路。首先要推进水产养殖水域滩涂规划编制工作,优化养殖生产布局,推广稻渔综合种养、加强盐碱水域资源开发利用、支持深远海绿色养殖,积极拓展养殖空间。其次,要转变养殖方式,大力发展生态健康养殖、提高养殖设施和装备水平、完善养殖生产经营体系,积极改善养殖水域滩涂环境,推进养殖用水循环使用和尾水集中处理,实现尾水达标排放。再次,加快发展现代水产种业,加强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健全水生动物疫病防控体系,加强水生动物疫病监测预警、风险评估和应急处置。最后要拓展发展空间,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落实保障措施,从政策、资金、技术方面加大支持,依法保护养殖者权益。


来源:《海洋与渔业》杂志

记者:罗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