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西走廊,是中国内地通往新疆的重要通道。东起乌鞘岭、西到古玉门关。长约900公里,宽数公里至近百公里。因地处祁连山、龙首山等山脉之间,形似走廊,又在黄河以西,故名“河西走廊”。河西走廊在中国的历史上扮演着许多很重要的角色,有多重要呢?季羡林先生是这么说的:
“世界上历史悠久、地域广阔、自成体系、影响深远的文化体系只有四个:中国、印度、希腊、伊斯兰,再没有第五个;而这四个文化体系交流的地方只有一个,就是中国的河西走廊敦煌和新疆地区,再没有第二个了。”
嘉峪关大肉拌面
河西走廊,是交流的通道,也是商业的通道,更是美食的通道。五湖四海的人们带着自己地方的独特文化习俗。在此交汇、融合。积年累月这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味。可以说, 在这里汇聚了西北所有美食,:臊子面、拉条子、搓鱼子、窝窝面、油泼面、干拌面、肘子行面、洋芋面、青稞面、黑面、凉面、碱面、炒面……
河西走廊一路往西,到敦煌后,就能吃到一种叫做“胡羊焖饼”的美食。这个“饼”,其实就是宽宽薄薄的面片,采取焖的工艺,对烙饼丝进行烹饪,是一种家家都会做的、很受欢迎的美食。
焖面
武威是西出兰州第一城,到了武威,你随意问当地任何一个人:在武威。什么风味最地道?他们一定会告诉你三个字 “三套车”。别误会,它不是俄罗斯民歌,它是由 凉州饧面、卤肉、茯茶组成的套餐。
"三套车"经营主要集中在武威市北关市场。饧面劲道有嚼劲儿;卤肉金黄,肥而不腻,熟而不烂;也可放入木耳、蘑菇、黄花、蒜苔、芫荽、等制作的卤汤中。味道就更丰富了;茯茶主要是由冰糖、桂圆、核桃仁、红枣、枸杞、茯茶茶叶加水熬制而成,味道香甜可口,入口香甜。这三者组合在一起,就是武威风味的代表。
武威三套车:饧面、卤肉、茯茶。图/图虫·创意
相传“三套车”这个名字的由来,和晚清名臣左宗棠有关。相传左宗棠去新疆平叛途经凉州,因连日征战,舟车劳顿,有位神厨用其祖传秘方精制一种特色卤肉,用祁连山的十八味名贵药材整制的健身营养茶酿造的烧酒,配以凉州民间盛行的行面献于左将军,左将军食之大喜。此后“三套车”在凉州广为流传。
张掖牛肉小饭,叫饭却不是饭,和新疆的丁丁面有异曲同工之妙。图/汇图网
出了武威,就是张掖。张掖有一种面,叫“ 臊面”,是张掖有名的面食。臊面讲究的是"薄、亮、精",就是面要薄、色要亮,吃起来要精。传统的臊面,将和好的面手工擀成细条状,形似韭叶,沸水煮捞。汤以鸡汤为佳,牛、猪排骨汤亦可,加入胡椒粉和和姜粉等调好味后,再加入适量水淀粉,让汤底达到一定的色度和浓度,勾好后的汤外观晶亮透明,色香诱人。
张掖炒炮。图/汇图网
黑河贯穿而过的张掖,还有一种面,叫 炒炮。 炒炮,是张掖的面,也叫炒炮杖子,因面条形似炮仗而名。光是听这个名字,就让人感受到了大西北的豪放霸气。炒炮"是位于河西走廊丝绸之路古城张掖市的一种特色面食,因这种寸段面条形似鞭炮,故名"炒炮"。该小吃以"精、鲜、奇、特、色、香、味、形"而著称,实惠方便,受到人们的欢迎。
再往西,就到了敦煌了。驴肉黄面是敦煌的一道名吃,号称中华一绝。"驴肉黄面"顾名思义,其实是两道菜,一盘驴肉作菜,配手工拉制的黄面作主食。黄面细如龙须,长如金线,柔韧耐拉,调汤或加菜食用,香味溢口。
甘肃的面食多吗?多;还有吗?当然有;为什么不介绍了?一两篇写不完,那么你们有哪些好吃的甘肃面食?
- END -
文丨十四
编辑丨伊森、堃堃
参考资料
刘小雷、周言文《徽县江洛镇,一碗传承了上百年的素面》
《金昌面食研究报告》《河西走廊美食:留存于丝绸之路上的“味蕾”享受》
本文为地道风物原创文章,原文有删改
本文图片来源于版权方,任何网站、报刊、电视台、公司、组织、个人未经版权方许可,不得部分或全部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