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条还未消失的老街巷,一座正在消失的老成都(上)

2019-06-01   银角大王W

趁“早”记录,

在它们还未消失之前。

我们从耿家巷出发,从北到南,由西向东,走访并记录了“十条成都老街巷”。

每个人对“老街巷”的定义都是不一样的,但相同的是,无关它们的年岁多少,“老”代表的都是“有回忆的”。

这十条老街巷,有的古老,有的新潮;有的烟火气四溢,有的文艺范儿十足……它们都被纳入这一张清单。

我们用“照片和文字”,与你分享它们的“当下”。

哪一条有你的回忆,有你的“老成都”?

.

.

.

据《成都市中心城区历史地名保护名录》统计,截至2016年,有248个街巷名不复存在。

比如1983年修建人民商场,东鹅市巷、永靖街消失了;1988年修建滨江东路,青莲横街、大安横街消失了;20世纪初大慈寺周边改造,笔帖式街、和尚街消失了......

随着城市化建设的推进,这些街巷免不了改头换面,甚至荡然无遗。很多人都说,“老成都”正在消失。

曾经的东鹅市巷。图片来自网络

曾经的笔帖式街。图片来自网络

前不久,春熙路旁的耿家巷也进入了“拆迁改造”,现今原住民们已尽数搬离,街边的店铺被贴上了大大的“叉”,留下的是空空的老屋和一地的凌乱杂物。

这条老街的命运将会如何?

耿家巷的老屋已经人去楼空。摄影:忧忧 ZIPART

类似于耿家巷的“搬迁改造”,对城市化进程中不可避免的。那些老去的街区和建筑,或许都逃不掉这样的命运。

但它们曾组成这座城市的血肉和经络,这里居民们的生活日常,曾日复一日在街头巷尾上演。

或许我们无法留住这一切,但能让关于它们的记忆更加鲜活——趁“早”记录,在它们还未消失之前。

文字和照片,或许是最直接简单的方式。

还未全部搬迁的耿家巷。摄影:IcyZIPART

龙王庙正街

和不远处繁华与时尚交织的春熙路、太古里相较,走进龙王庙正街像是踏进了另一个世界——更加古旧,更有烟火气。

龙王庙正街得名是因为一座龙王庙,据袁庭栋所著《成都街巷志》记载:“原龙王庙正街66号,早在明嘉靖十六年(1537)就修建了一座龙王庙(又名龙神祠),最后一次重建在清光绪年间,街道也因此而得名。这座龙王庙规模不大,民国后期即已不存。”

另外,《成都街巷志》还记载:“今天的龙王庙正街41号是一个三进四合大院……这就是目前在成都市区已不多见的清代大型院落邱家祠堂。”

北站西一路

自古成都就有“东穷北乱,西贵南富”之说,到今天这句话也不过时。“乱”尤其是在火车北站一带。

北站西一路就挨着火车北站,是成都火车北站市场的所在地。因为批发贸易很多,往来的人流量大,人员构成也比较复杂。骑电瓶车的,拉货车的、踩三轮的……来来回回在街道上穿梭,连带旁边的北站西一、二巷,共同呈现出一幅繁忙的图景。

到了饭点,服装店主、搬运工人、修车铺老板、火车司机……各种身份的人,都会围拢在街边的面摊和盒饭摊吃上一顿迅速的午餐。

59岁的李万江90年来的这里,摆了个小摊卖塑料袋,另外也经营一个“万江小吃”铺子。再干几年,他就打算退休养老了。

北书院街

低矮的传统民居、“黑漆漆”的木板门、“满员”的茶铺子……北书院街保留着老成都的“原汁原味”。

不长的街道上有成都最密集的茶铺,有些好静的老大爷们躺在竹椅上晒着太阳,嘴上抽着叶子烟,手里捧着盖碗茶徐徐品尝;还有一些老大爷手起手落,打长牌、搓麻将,都乐在其中。

关于北书院街的得名,说法不一。最被广泛认同的应该是明成化年间,这里有个宰相府被改建成“大益书院”,因此原来的府前大街改名为“书院街",不过还有待进一步考证。

十一街

十一街是以数字序号来命名的,周边还十二街、十三街……十七街,不过要数十一街的名气最大。有人称这里是“绝版的老成都”。

不到100米的街,一眼就能望到头。有11户原住民生活在这条街上,陈五娘家就是其中一户。她在这里出生,生活至今50多年,经营着一个小卖部。陈五娘回忆,十一街最近一次修整是在十几年前,除了墙面和柱子的粉刷,建筑结构的加固,几乎没有改变建筑的本貌。因此,十一街的建筑看上去已经非常老旧了。

据说街尾曾经有个叫猫猫庙的道观,但现在已无迹可循。目前街上还经营着茶铺、虾脑汇、幺鸡面等商铺。

东光街

东光街是紧邻东光小区的一条街,也是因东光小区得名。建造于上个世纪90年代的东光小区,在当时是成都数一数二的万人居民区,据说原住民多是从东门大桥和三瓦窑搬迁而来,算是第一代“蓉漂”的聚居地。

这里曾经有一座东光商城,如今残留建筑的“钟楼”“尖顶”“圆拱”……还能看出浓郁的西式风格。老纺织厂耸立的一座烟囱,当年也曾是地标。如今茶馆、理发店、足浴按摩店、快餐店等各式小店杂糅于此。

虽然这一片区的建筑老去了,但生气一点不少。尤其是东光街的“鬼饮食”种类繁多,烤鸭、串串、包子、卤味、烧烤……林林总总,其中有十几二十年的老店,也不乏刚开业生意就异常火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