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报道】中国央行10日公布的两组数据,印证今年一季度金融对疫情防控和实体经济的“用力”和“用心”。一季度人民币贷款增加7.1万亿元(人民币,下同),同比多增1.29万亿元;社会融资规模增加11.08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多2.47万亿元。
从贷款结构看,一季度贷款主要投放在支持实体经济和疫情防控上。数据对比显示,中国央行的货币政策传导效率是美国联储会的10倍。
(云南保山工业企业全面复工复产。中新社)
目前市场关心,信贷“暖流”能否持续?中国央行调查统计司司长阮健弘称,随着疫情防控形势持续向好和复工复产节奏加快,企业资金需求得到足够恢复。当前情况下应当允许宏观杠杆率有一定的阶段性的上升,以扩大金融体系对实体经济的信用支持,有效推进复工复产。
刺激: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强度增加
综合《上海证券报》、北京《经济日报》报道,一季度人民币贷款增加7.1万亿元,3月当月人民币贷款增加2.85万亿元。阮健弘称,通过结构分析,一季度贷款主要投向了支持实体经济抗疫和复产复工上。据统计,新增贷款的85%均投放给企(事)业单位,其中短期贷款增加2.3万亿元,同比多增1.25万亿元;中长期贷款增加3.04万亿元,同比多增4000多亿元。
但与此同时,一季度住户部门贷款仅增加1.21万亿元,同比少增6000多亿元。“这主要是受疫情影响,居民消费和购房行为减少。”阮健弘说。
边际的积极变化也开始出现。阮健弘介绍,3月住户贷款明显好转,新增9865亿元,同比多增961亿元,环比多增1.4万亿元。“3月住户贷款恢复,体现了金融部门对住户部门增强经济活动信心的支持。住户部门是国民经济的主要消费部门,其信心增强有利于实体经济恢复增长。”她表示。
风险:中国距离流动性陷阱很远
2018年以来,中国央行先后10次降准,释放长期流动性。孙国峰介绍,中国平均准备金率已从2018年年初的14.9%下降到9.4%,流动性合理充裕。
中国央行货币政策司司长孙国峰称,流动性合理充裕的同时,并非是大水漫灌,不管是从流动性数量看还是从利率看,中国距离“流动性陷阱”很远。这些流动性有没有实际传导至实体经济?孙国峰回应,中国货币政策传导效率较高,不存在“淤积”情况。
从数量上看,一季度,中国央行释放长期流动性2万亿元,新增人民币贷款7.1万亿元。也就是说,每1元流动性投放支撑了3.5元的贷款增长。
与美国联储会货币政策传导效率相比:从规模看,一季度,美联储投放1.6万亿美元流动性,同期贷款新增5000亿美元,即1美元流动性投放支持0.3美元贷款增长。
从数量看,中国央行的货币政策传导效率是美联储的10倍;从价格看,美国贷款利率下降幅度远小于美联储降息幅度。
降息?部分银行存款实际利率下降
相对于使用较为频繁的存款准备金工具,近年来存款基准利率工具甚为少见。3月物价全面回落,CPI同比涨幅回落至5个月来低点4.3%,是否给下调存款基准利率创造窗口期?
孙国峰称,虽然2015年10月以来,存款基准利率一直没有调整,但不一定意味着银行实际执行的存款利率没有变化。近期已经有部分银行的存款实际执行利率下降,反映市场机制正在发挥作用。
而且,随着近期中国央行有序引导市场整体利率下行,货币市场基金、结构性存款等市场化定价的类存款产品利率明显降低,比如货币市场基金、余额宝、微信理财通等,收益率已经下降到2%以内,低于银行一年期存款的实际执行利率。市场利率与存款利率正在实现两轨合一轨。
随着LPR改革推进,贷款利率市场化水平提高,已跟市场接轨。孙国峰称,随着市场利率下行,银行发放贷款收益下降,为了保证资产收益相匹配,银行也会适当下降负债成本,从而引导存款利率下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