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泉穴:缓解胸闷,强心通络
此穴位于腋窝顶点处,有脉搏跳动的地方。极泉穴特别适用于夏天使用,缓解夏季炎热带来的心情烦躁,动荡不安,有宁心安神的作用,常按摩还可减轻冠心病带来的心痛、胸闷之感。
心俞穴:活血理气,清心宁志
该穴在背部第五胸椎棘突上,不容易找到。可搭配其他穴位进行联合运用,如搭配内关穴强化心痛治疗效果;搭配神门穴治疗健忘失眠,疗效卓越。但因为心脏是相对脆弱的脏器,所以按摩的时候不宜用力。
1 百会穴
位置: 头顶正中线与两耳间联线的交点处,大致在头顶正中央处。
按摩方法: 手握成拳状敲打或来回揉搓百会穴3-5分钟,最好有发热之感。此外还可以点燃艾柱,灸熏此穴位。
功效: 该穴若受湿气入侵,则容易导致头痛头胀,出现头晕,脑袋也有如戴帽一般的沉重感。刺激该穴位能帮助理顺行气,消除积滞,还可健脑宁神。
2 大椎穴
位置: 颈后正中,位于颈部和背部交接处突出的骨头即第七颈椎棘突的下缘。取穴时活动颈部,不动的骨节上方即是。
按摩方法: 低头,双手十指交叉放到大椎穴的部位,用双手大拇指同时用力来回揉擦大椎穴,直至大椎穴发热。
功效: 大椎穴受湿气入侵,易造成肩颈病症如肩膀颈椎酸痛不适等。刺激该穴位可避免风寒湿邪的侵袭,提高免疫力。
3 神阙穴
位置: 脐中部,即肚脐眼处。
按摩方法: 顺时针揉动腹部,也可点燃艾炷来灸熏穴位;或者涂抹艾草精油于腹部后用热水袋温敷;或使用艾盒,将其点燃后固定在腹部20分钟,注意温度不要太烫。
功效: 该穴位受湿气入侵,则脾胃不适、腹胀、大便粘腻,女性还容易引发妇科炎症如白带增多、经血不畅等。腹部本身就要以保暖为主,刺激神阙穴有助于健脾祛湿、强健身体。
4 涌泉穴
位置: 足底,足前凹陷处第二、三趾趾缝纹头端与足跟连线的前三分之一处,于足底掌心前面正中之凹陷处来找到穴位。
按摩方法: 点按早晚各一次,每次点揉3-5分钟,以有酸痛感为佳,两侧交替进行。也可用温热水泡脚后艾灸,双足穴位各灸15-20分钟。
功效: 涌泉穴受湿气入侵,会导致膝关节痛、风湿及全身疲劳、浮肿。常按此穴有助促进睡眠,对肾亏引起的眩晕、失眠、耳鸣、头痛、腰痛等有一定的疗效。
5 阴陵泉穴
位置: 阴陵泉穴为祛湿要穴,位于小腿内侧,在胫骨内侧髁后下方凹陷处。采用正坐或仰卧姿势,由膝盖下方往膝盖方向摸索,在膝盖内侧碰到大骨的部分。
按摩方法: 点按为主,每次按摩100~160下,每日早晚各1次,也可用艾柱熏灸此处3-5分钟。
功效: 若该穴位受湿气入侵,则会出现膝盖疼痛、两脚笨重、行走不畅之感。刺激该穴位可达到清利湿热,通经活络的效果,帮助缓解腹胀、膝痛等不适之感。
气海穴为任脉的首要穴道,为丹田之所在,称为生气之海。按摩气海穴有强壮作用,还能促消化、益气通阳。
前人有“气海一穴暖全身”之誉称,是说气海穴有强壮全身的作用。临床验证,气海穴确有调整全身虚弱状态,增强免疫及防卫功能的作用。对先天体质虚弱、后天劳损太过者有很大的保健作用。按摩气海穴的好处可以帮助解决大便不通、月经不调、痛经等症状。
取穴与按摩:
取穴时,可采用仰卧的姿势,该穴位于人体的下腹部,直线连结肚脐与耻骨上方,将其分为十等分,从肚脐3/10的位置,即为此穴。
每天用大拇指或中指按压气海穴1次,每次按压15分钟,每分钟按压15次。
关元穴具有培元固本、补益下焦之功,凡元气亏损均可使用。临床上多用于泌尿、生殖系统疾患。按揉和震颤关元穴,主要是通过调节内分泌,从而达到治疗生殖系统疾病的目的。
常常按摩关元穴,可以起到治痛经、补肾虚、促进血液循环、强身健体的功效。
取穴与按摩:
在脐中下3寸,腹中线上,仰卧取穴(四指横放即为三寸)。
可用按揉法或震颤法。震颤法是双手交叉重叠置于关元穴上,稍加压力,然后交叉之手快速地、小幅度地上下推动。操作不分时间地点,随时可做。注意不可以过度用力,按揉时只要局部有酸胀感即可。
按摩足三里有调节机体免疫力、增强抗病能力、调理脾胃、补中益气、通经活络、疏风化湿、扶正祛邪的作用。有些人吃东西就发胀、老是嗳气、胃痛,也可用来调理脾胃,达到一定的刺激量后,就能增加胃肠消化道动力。
专家建议:
每天用大拇指或中指按压足三里穴一次,每次每穴按压5~10分钟,每分钟按压15~20次,可以增加免疫力,调理脾胃,补中益气,一般建议早上或者晚上,用大拇指按摩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