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打好“长三角”“高铁市”两张牌?县市区准备这样干

2019-11-19   阜阳微视

按照市委关于“融入长三角、高铁全覆盖、我们怎么办”系列活动安排,前一阶段,市级领导、各县市区、各部门分别开展了专题调研,并形成了丰硕成果。阜阳各县市区将怎样乘高铁东风,深度融入长三角?一起看看各县市区主要负责同志是如何解读发展思路。

太和

机遇、基础、路径样样具备

高铁的时空压缩效应,使太和与长三角其他省市的可达性显著提升,为太和融入长三角、对接沪苏浙,抢抓发展机遇,提供极大的交通便利条件。面对发展机遇,太和有什么样的基础呢?

太和县委主要负责同志:

“融入长三角、高铁全覆盖”,太和有产业基础、园区基础、合作基础、市场物流基础、人力资源基础等。

产业基础方面,太和拥有现代医药、绿色新能源、发艺文化、筛网滤布四大主导产业,形成了较为健全的工业配套和以工业为主导的县域经济,2018年入围全省制造业发展综合10强县、增速10快县,有利于对接沪苏浙产业强市(区),扬长补短、配套发展,参与长三角产业分工体系。太和是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有175万亩耕地,100万亩绿色农产品基地,具备建设长三角绿色农产品加工供应基地的基础。

摄影 邵学著

园区基础方面,已建成一个省级开发区、两个工业园区和七个乡镇工业集聚区,以及发艺文化产业园、筛网滤布产业园等特色园区。现代医药战新基地是安徽省首批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之一,初步形成“研、工、贸”“药、养、康”一体的产业体系。正在建设的“中印医药合作示范产业园”,将着力打造全国仿制药生产基地。

摄影 孟献刚

合作基础方面,已引进落地上海鼎晶生物、吉凯基因、高安生物医学、杭州拜善晟制药、浙江超威、天能等18个长三角地区项目,正在建设14个项目。优质专用小麦粉年销往长三角4000多吨;10多万亩“麒麟”西瓜,50%销往沪苏浙;绿色蔬菜、保健茶、调味品、药食两用品等,在长三角年销售收入2亿元以上。

摄影 李洪伟

市场物流基础方面,省道、国道、铁路、高速、高铁等交通要素具备。医药市场拥有亚洲最大医药仓储基地,全国有5000家药厂、6万多个品规驻场销售,终端覆盖全国1.5万家县级以上医院、2万家连锁药店,有“买全国、卖全国”美誉。人发市场是全国最大的发制品原料集散地。筛网滤布销往全国,广泛应用于化工、环保、航空等领域。

人力资源基础方面,居民储蓄存款余额和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连续十多年位居全省前列,民间资本雄厚,消费能力较强。在沪苏浙经商办企业的较有影响力太和籍知名企业家有近百人。全县20-50岁的适龄劳动人口约77.9万人,占总人口43.7%,近20万太和人常年在沪苏浙务工,每年返乡就业创业8千人左右。

面对这样的机遇和基础,太和“融入长三角、高铁全覆盖”路径是什么?

太和县委主要负责同志:

路径方面,围绕建设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和承接产业转移集聚区功能定位,深入谋划全面融入一体化的发展布局、全面推进招商引资的产业布局、全面提升承接转移的园区布局、全面构建经济外向的开放布局。在城市建设和发展规划中突出高铁优势,打造融入长三角的“桥头堡”。

承接产业转移方面,围绕四大主导产业,运用专业化和市场化办法抓精准招商、产业链招商,加快补链延链强链,培育规模体量较大、专业化程度较高、延伸配套性较好、支撑带动力较强的特色产业集群。以浙江天能、超威、江苏奇强医疗、上海纳聚生物等正在合作的项目为“结合点”,以上海张江高科、上海金山区枫泾镇、浙江长兴等正在合作的对象为“融入点”,以点带面,扩大招商引资范围。

同时,以开发区为支撑,精准对接沪苏浙各级各类园区,共建合作园区、发展“飞地经济”,促进研发、生产和服务的交流融合。借鉴上海临港、苏州工业园合作开发管理模式,深化园区管理体制改革,创新建设运营模式。以现代医药战新基地为平台,加强与沪苏浙地区医药园区、企业合作,努力构建“沪苏浙研发、太和生产、全国销售”的共赢局面。以教育、医疗资源为载体,采取“名校+”“名院+”等方式,引进沪苏浙优质教育资源,开展合作办学办医。

颍州

争做阜阳排头兵

面对“融入长三角、高铁全覆盖”,颍州区总体思路是什么?

颍州区委主要负责同志:

围绕一个定位,在抓牢抓实机遇中实现“四个目标”。一个定位,即争做阜阳“融入长三角、崛起大皖北”的排头兵。“四个目标”,将颍州真正打造成城市建设的“主战场”、城市形象的“大客厅”、经济增长的“核心极”、社会治理的“样板区”。

摄影 王朝阳

按照全市一盘棋、差异化定位、资源化利用、扁平化管理、一体化发展的思路,结合颍州实际,研究制定《颍州区产业发展五年行动计划》,做到既符合颍州产业发展方向,又能更有针对性地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

摄影 王朝阳

同时,进一步解放思想,主动外出学习,在依法依规、守住底线的前提下,针对性地制定完善我区招商引资、人才引进、财政税收、促进相关产业落地等政策,提升对长三角地区企业的吸引力。

摄影 钓雪翁

长三角和高铁将为阜城带来源源不断的重大项目。随着高铁路网建设,阜阳高铁站将拥有7个方向高铁,呈“米”字型贯穿全境,承东启西,贯通南北,未来人流、物流、资金流将大量汇集于此。颍州区作为阜城的主城区,将在哪些方面重点发力呢?

颍州区委主要负责同志:

发展临站经济,提升带动力。区委区政府在发展临站经济上,主要从四个方面着手:一是加快颍州工贸园内工业企业搬迁速度,为临站经济发展腾出空间。二是进一步完善高铁站周边基础设施、公共服务配套设施等建设。三是立足临站经济产业发展定位,围绕商贸物流、娱乐休闲、商务办公、酒店住宿、创意产业等,主动外出开展精准招商、逐步实现周边产业由“点”到“线”到“片”发展。将高铁新区打造成设施完善、功能健全的现代商务新区。四是统筹谋划阜阳港临港经济、阜阳机场临空经济发展,充分发挥颍州交通优势,做大做强临港临站临空经济。

摄影 王朝阳

发展城市经济,提升辐射力。颍州区作为阜阳市的中心城区,拥有“2个300万”的巨大消费市场,一是300万的外出农民工消费市场,回乡置业、就业、创业,带来巨大的消费市场。二是本市周边利辛、淮滨2个县300万人口的消费大市场。颍州区将通过扎实推进乡村振兴和大美阜阳建设、实力阜阳建设,繁荣阜城商圈,留住本地消费,吸引周边消费。

摄影 刘德松

发展乡村旅游,提升吸引力。以打造都市农业体验区为目标,围绕市委市政府“121”三带建设工程,充分挖掘“水”资源、“花”资源和“人文”资源,配合做好颍州西湖、花博园等重点项目建设,加快推进老湾寨旅游度假区、中洲蝴蝶兰花卉科技文化博览园等项目,把全区作为一个大景区来规划,大力发展休闲观光、乡村旅游、采摘农业、亲子活动等,打造一批花卉小镇、木文化小镇、文旅小镇等特色集镇,借助高铁优势,将颍州打造成合肥等周边城市的周末旅游目的地。

摄影 王十庆

完善人才政策方面,创新人才建设和引进机制,完善租房、购房、高铁通勤费用等方面的补贴,在力争引进一批落户颍州的高科技专业人才、管理人才的同时,变刚性引进为柔性聚集,引进一批“星期天工程师”“周末专家”。

摄影 于子成


来源:颍州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