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以“玩”为主的德国孩子,却有强大的竞争力?

2020-05-28     布谷学习

原标题:为什么以“玩”为主的德国孩子,却有强大的竞争力?

布谷老师:

德国小学教育中有许多课程,不但使人好奇,其内涵也非常值得思考与应用,其生活化的程度,更是让人感到惊讶。

今天这篇文章是一位曾定居在德国的宝妈为我们带来的分享:德国小学课程内容生活化,教学设计有趣又不失教育性,因此大多数的孩子都能快乐的成长,不会因为课业问题需要额外补习或是为功课烦恼。

“玩”就是德国小学生的主修,他们从中学习到更多。

接下来,她就将自己的孩子小K在德国的上学经历以及所学课程,来和大家分享一下。

一、小学里的品格教育课——宗教与伦理(Religion)

在小K入学前夕,我在学校的办公室里,填着一张又一张“天书”般的入学资料,但其中有一项我却迟迟没有填,因为我不懂那是什么。后来经过老师说明,才知道是要填入孩子的宗教信仰。

宗教信仰与孩子上学有什么关系呢?

原来,德国的小学每周有两堂课,称为“宗教与伦理课程”,如果是信仰天主教、基督教的家庭,可以选择宗教课程,若是其他信仰或是没有特殊信仰的孩子,就上伦理课程。

学校要求家长自己填写,并为孩子选择其中一项课程上。由于小K在懂事以后所接触到的文化大多是西方文化,而在西方社会与文化中宗教是很重要的部分,于是我帮他选了宗教课程。

因此一开始的时候,我并不知道这门课程的重要性和意义。但是在小K上了三年的宗教课后,我发现这对促进孩子的正面思考和相信美好事物的信念,有很大的帮助。

在这一门课程当中,老师用图画、诗歌、歌唱以及讲故事的方式,讲述圣经故事,小K从故事中学习到了很多典故(例如圣诞节的由来),也懂得了老师从故事中延伸出来的一些处世道理。

不是信奉基督教或天主教的孩子,在每周两个小时的伦理课程中,上课的方式和宗教课大同小异,只是不以“圣经”作为基本教材,实际上这就是德国小学的品格教育课。这样的品格教育课很不错,从有趣的课程和游戏中,教导孩子一些严肃的道理,无形之中孩子也比较容易接受。

二、按季节内容编排的母语课——德文(Deutsch)

德国人重视母语,认为语言是表达与沟通的重要一环,能正确运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思想,被视为一件相当重要的事。

因此德语课程在德国教育中是第一重要的课程,就连外国移民的孩子要进入小学就读,德文也是第一要求,若是不能正确地听、说,是无法进入一般德语小学的,需要先到德国的特殊学校加强德文,通过德语程度测试之后,才能进入德国小学。

小学开始,每周就有六至七堂的德语课程,除了正式的课程,每天还有习作时间,在这个时间里,孩子必需在课堂上练习写字,甚至从小学开始他们就练习使用钢笔、学着写书写体。

我也慢慢发现,德国学校在课程的安排上,很简单并且有趣。他们比较强调孩子能够生活化的学习,因此教科书的编排和选择也都尽量有趣、并且贴近真实生活。

比如说他们最重要的课程──德文,除了一年级识字、练习造句的初级版本,每一年级的课程都是按照季节来编排的,依照秋天、冬天、春天、夏天的时序编排,每升高一个年级,便再学得更深入,用四季当主题,把所有该知道的词汇和知识一一融入。

这样的教科书编排,真的好有趣!所以小K很喜欢上学。例如:秋天是一学年的开始,这时候大自然会有什么变化,人们要依照四季来做些什么事,都能从课本中学习到,这让我想起从前农民依照春夏秋冬调整作息的观念。

三、一切学科的基础——数学(Mathematik、或简称Math)

德国是个科学与工业发达的国家,因此视数学为一切学科的基础。

数学也是最重要主科之一,将来小K是否能够进入好的中学就读,德文和数学这两个科目,占有百分之九十的决定性。所以在小学阶段,亦相当重视数学的教学。

数学课与德文课的比重相当,每周也有六至七堂课,老师的教学方式虽然简单、缓慢,但是不会要求学生演算的速度,并且借用各种教具和游戏方法,激发孩子学习的动力。

通常数学能力好的德国孩子,虽然演算不如亚洲孩子来得迅速、准确,然而德国孩子的逻辑思考能力,却往往可能胜过亚洲的孩子。

四、课堂内容相当丰富——生活常识课程(Sacheunterricht)

这是一门融合了生活、历史、科学、自然等知识的科目,教导孩子们从生活周遭的事物开始探索,认识各种知识的原理并了解历史。

例如:教孩子辨认各种植物的生态、动物的习性,并且经常带孩子到森林里观察小动物、认识植物的生态、了解气候环境,课堂内容可谓是相当丰富。

我印象蛮深刻的是,在小K一年级的时候,有一周的课程主题名称为“中古世纪周”。在这一周,学校停止了平时的课程,每天都在进行关于中古欧洲的各种活动,孩子可以参与其中,把欧洲中古世纪的生活搬进学校课堂里,老师还教大家用废弃的硬纸板,做成古代打仗时所穿的骑士服,并自己为它喷漆、上色,还把淘汰不用的足球洗干净剪成两半,拿来充当骑士的头盔,孩子们都玩得不亦乐乎,不仅了解历史,也尽情发挥了创意。

能用一整周,改变平时上课的方式,让孩子们在寓教于乐中完整的了解欧洲在中古世纪时的生活,衣、食、住、行、育、乐……将历史现况重现,难怪每个孩子在这一周都很兴奋,并且回到家还滔滔不绝的说出他们今天又多知道了些什么呢!

在台湾,我想不太会有这样的课堂发生吧!赶课都来不及了,怎么可能发生整周都在“中古世纪”里“玩耍”这种事呢?知道了这些有何用,考试又不会考……

我想,这大概就是我们通过考试主导教学,而让孩子失去学习兴趣的结果吧。

我还记得在小K四年级的时候,有一回主题是“食物周”,孩子们必须带他们所知道的、用“麦子”做成的东西到学校来,并一一介绍给同学们。

原来小K要学习有关生物的课程:介绍青蛙如何跳跃、青蛙从卵变成蝌蚪再变成青蛙的生长过程,青蛙和蟾蜍有什么不同,如何分辨鸭子的性别,鸭子的生活习性等。

从小学四年级开始,这门课也开始对孩子进行性教育。

虽然这门课的内容很庞杂,但却为各个领域描绘出了一个大概的轮廓,并提供入门所需具备的知识,为将来孩子们在中学学习更深入的知识打下基础。德国小学用这样有趣且吸引孩子们积极参与其中的教学方式,来引导孩子们学习知识内容,我认为是相当可贵且值得学习的。

五、什么东西都可以自己动手做——劳作和艺术课(Werken & Kunst)

德国的工艺技术在世界上可以算是相当闻名的,德国培养出无数优秀的工匠,在小学里,这一门劳作课程自然也做得相当不错。

德国人从小就喜欢自己动手做,尤其是老师,教室里的东西几乎什么都可以自己做出来。在这一门课程里,也要求每一个孩子都要亲自动手做。

圣诞节时,老师教大家做圣诞节的摆饰、卡片、蜡烛,也教小朋友绘画、剪纸、版画……等,内容包罗万象。

主要想传达给孩子一种概念:什么东西都可以自己动手做,只要你想做,就可以想办法从你周遭的生活中找到材料,并且完成它。而这些材料,最好可以废物利用,既省钱又环保!

六、非常重视的科目——体育课(Sport)

户外运动似乎是德国人的全民运动。

德国人喜爱运动,从很多体育项目的世界级比赛中可以看出来,德国人在许多比赛成绩中都名列前茅,尤其是足球。

所以很自然地,体育课也是德国小学非常重视的科目,孩子们每周会上三堂体育课,在入学的第二年,还会在孩子们的体育课中安排游泳课程。

七、陶冶性情的科目——音乐课(Musik)

音乐被视为一门陶冶性情的科目,音乐课对孩子们来说也经常是最快乐的时光。音乐课里孩子们唱歌、识谱,到了四年级才开始教授孩子们初级的乐理课程。

孩子们喜欢上音乐课。从小K回家的表现可以看得出来。

小时候,小K只喜欢听歌、听音乐,但是很奇怪地对于唱歌并不十分感兴趣,好说歹说,请他唱个一两句他都不肯。进小学上了音乐课之后,到了二年级,居然每次上完音乐课之后,回家有时间就拿着老师发的歌谱讲义在客厅里唱歌。

我问他:“明天要考试吗?”他回答:“没有。”“那你干嘛在练习唱歌?”“因为我觉得这首歌很好听,所以就唱呀,是今天老师新教的歌喔,蛮好听的。”

没想到音乐课居然让小K喜欢开口唱歌,而且直到现在,他在洗澡或玩积木的时候,也会不自觉地哼起歌来。音乐课对孩子若可以有这样的启发,真是太好了!

八、听、说”是学习的第一步——英文课(Endlisch)

德国小学生从三年级开始学习英文,每周两堂课,课时比重不高,但却从平日的会话开始训练,且每个孩子都要学习开口说。

老师并不着重和要求识字,因为语言学习最容易的是听和说,读和写则需要长期不间断的培养。

德国老师认为:语言就是要说才会学得好,建立起“听、说”的第一步之后,再开始加强“读、写”,相当重视实用性。

九、多种语言学习,向来是欧洲教育中相当重要的一环。

在欧洲多种族、多语言又往来密切的情况之下,多种语言的学习其实是有必要的。

在东德时代,小学生开始学的入门外语,不是英文而是俄文,这与政治上的因素有百分之百的关联,所以很多东德人,现在是懂俄文的。

星移斗转,现在所有的德国小学生,第二外语都是英文了,到了中学,可以再自己选一门喜欢的外语来学习,大多数人选的是法语。

他们认为学习第二外语是为了沟通,除非是计划将来想要用英文念书,所以听和说是最基本、最重要的。

有些学校从中学开始举办跨国交换生活动,既增进孩子的语言能力,也增广见闻。在欧洲大陆这块语言相近却不相通的地方,学习多种语言很重要,也很平常,因为语种会得越多、运用得越好,就业机会必定越多。

“教育在欧洲,我认为最好的是芬兰,以前东德时代,我们的教育就是类似芬兰的教育体制。”

我在拜访一位前东德的小学校长时,他这样说:“譬如说,学习多种语言,在欧洲是很重要的。在德国,我们是从三年级才开始学习英文,我认为起步太晚。你们台湾从什么时候开始英文教学?”我笑着说:“现在很多家长从幼儿园就开始让孩子学英文了,以正规教育制度来说,应该也是三年级。”

来自中国大陆的Anna在一旁补充说道:“中国更是。尤其是一胎化的影响,很多父母亲连夜去排队抢位子,就是想为孩子找一所优质的双语幼儿园。”

这么早就将孩子放在双语的环境中,对语言的训练与发展,大致上来说,应该是有帮助的。但是不是有帮助得看每个孩子对语言的接受程度,有些孩子同时接受双语,是完全没问题的,可以学得又快又好,但是大多数的孩子,是要一次学一种语言的,母语有了稳固的基础之后,再学第二外语,甚至第三外语。所以创造一个经常“听、说”的语言环境,是比较重要的。

德国的小学课程看起来虽然内容丰富,但并不强求孩子死记硬背。每个孩子学习的快慢不同,但是课程内容生活化,教学设计有趣又不失教育性,因此大多数的孩子都能快乐的成长,不会因为课业问题需要额外补习或是为功课烦恼,“玩”就是德国小学生的主修,他们从中学习到更多。

本文选自作者畅销书

《适应力:让孩子与世界美好相遇》

沈佳慧

生于台湾新竹,淡江大学中文系毕业。毕业后从事媒体工作,曾任环宇电台新闻记者、播报及环宇电台旅游节目《漫步天涯》主持人。目前专职写作。喜欢旅行,是个将旅行与生活结合的旅人。2004年起,一家三口旅居欧洲近六年,在旅欧期间,近距离观察了中西方教育观念差异、教育现况,并在体验、思考中从容面对孩子的教育,同时也让孩子在正统的德国教育,即生活教育中发现更多,学到更多。出版著作《适应力:让孩子与世界美好相遇》。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Hs-WXHIBfGB4SiUwFYM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