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的年底并不太平,昨天在微博上,我就看到了这样的一幕。光天化日之下,一名外卖小哥用刀捅死了一位顾客。
在完事之后,这位外卖小哥曾试图翻越护栏跳楼,最终被保安制止。之后,他就用沾满鲜血的双手,淡定地抽着烟。
似乎眼前的这一幕惨案,与他无关。
在事情发酵之后,微博上大量的人都在声讨给了差评的顾客以及美团外卖。似乎这就是他们的错误。
虽然事后美团方面给出了声明,声称这一次事件是外卖小哥和顾客发起了言语冲突,从而酿成了惨案,和差评并没有关系。
我想说,当这些在网上声讨别人的人,在生活中遇到糟心的事,真的能忍住不给差评么?
在昨天跟初晓讨论这个问题的时候,我们不约而同的聊起了自己的糟糕点餐经历。
在上班的时候,我曾经被延迟送餐一个小时左右,并且外卖小哥在没有联系我的情况下私自把这一单点了完成。
初晓比我更惨,在一个大雪天他10点点餐,直到2点外卖员送餐时,他得到的是一个“因为摔了一跤,你重新点一下吧”的回答。
因为我在酒足饭饱之后,就懒得给评价,所以一般没有打分的习惯。而初晓比较能理解送餐员的情况,所以我们都没有选择给差评。于是就委屈了自己。
《奇葩说》的第二季,曾经讨论过“外卖哥惹毛你了,该不该投诉他?”这个话题。
当时陈铭说到过一个观点,外卖公司作为一个商业机构,他在完成自己的商业服务。投诉的原因是反馈给公司,你们作为商业服务的机构,有些环节出了问题,请检讨一下。
并且他还举了一个马薇薇和外卖小哥说的话作为例子,大意是如果我没有投诉你,则对那些准时送达的外卖小哥不公平。
陈铭的观点并非没有道理,在一个正常的商业环境、合理的规则体系中,契约精神绝对十分重要。
可事实上呢?外卖公司在接到投诉之后,真的有反思过自己的服务是否做到位么?
不好意思,并没有。外卖公司在接到差评之后,他们所做的就是扣外卖小哥200块钱。外卖小哥自然就把这股恶气撒在了顾客身上,而作为规则制定者的公司则完全从这件事情当中抽身出来,隔岸观火。
为什么外卖公司要这么做?因为要赚钱啊。在中国互联网高速发展的这些年里,互联网巨头们早就想出了一套用价格抢占市场的商业逻辑。
不论是早期的滴滴打车、美团外卖、饿了么外卖,还是现在的腾讯视频、爱奇艺,统统采用了这套模式。一年不亏他个几百上千亿,都不敢说自己是大公司。
而在占据了市场之后,下一步则要开始赚钱了。钱从哪来?自然是消费者和公司的员工身上。
于是乎,就有了《庆余年》的“超前点播”,和外卖小哥一个差评被罚200块。一个对外,一个对内,双管齐下。
送外卖的属于公司底层,点外卖的也未必是社会高层。在同样处于被压榨的情况下,矛盾就这么发生了。
双方都属于被压迫的阶级,矛盾的爆发点则在每个人的忍耐程度有多少。心理学上有个概念叫愤怒阈值,通俗一点就是什么时候到了你忍无可忍的时候。
有的人忍耐程度高、愤怒阈值也高。所以迟迟没有爆发。有的人忍耐程度高,可愤怒阈值低,随时都有可能爆发。
在这样的重压之下,大家无时无刻都像一个又一个的火药桶,一点就着。这位一怒之下杀人的外卖小哥,肯定是已经到了忍无可忍的那一刻。所以才有了事后安然抽烟的名场面。
我并非想把战火引到美团或者饿了么这些公司身上,我只想说,这是整个互联网行业的发展的必经之路。
这些隐藏的矛盾的确存在,最后也终将爆发,变成一个又一个像今天这样的恶性事件。
仔细回想一下这几年我们所经历的事情吧,滴滴司机杀人、淘宝店主给差评顾客寄寿衣、淘宝店主被薅羊毛以及今天的外卖小哥杀人。
伴随这些恶性事件,我们也确实享受了互联网高速发展带来的便捷。也许正像《双城记》里的那句名言一样: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