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滔祠,位于福建省莆田市荔城区东里巷,东黄巷,亦称"东里巷",地属莆田市英龙社区;出英惠巷即达北大中路。宋时尚为城外,明初兴化府扩城后,划入府城之东北角处"拱辰门"附近,巷道长达800余米,住户一姓"黄",俗名"东黄",这里是莆田城内唯一的一姓氏族聚居之地。
黄滔祠始建于元大德八年(1304)为纪念黄滔而建,明倭乱后重建。坐北向南,占地面积423.18平方米。由祠门、正厅、下厅组成,正厅面阔五间,进深二间,穿斗式木构架,歇山顶。大门上持着"东里黄氏大宗祠"匾额,左右两边对联分别为:雄藩息烽火,名士集南州,规正许功,闽海一时称乐土;延福世书香,甲族开东里,文章初祖,莆阳千载仰高贤。门内墙嵌有"品树连阴图记"石刻。正厅悬挂有"文章初祖"匾额。 莆田东里始祖黄滔(840--911),字文江,唐末五代时著名文学家、诗人,号称八闽文章初祖、诗坛盟主。所著有《黄御史集》传世。祠中保存明正统十二年(1447)石碑1通,祠门右壁上存有收集的“状元及第”、“济美联芳”、“冬官旧第”、“天马来青”、“文笔钟灵”、“父子名贤”、“理学名臣”等明代石额。祀黄滔。黄滔是晚唐文学家,对王审知治闽有规正之功。原存祠中的“东里黄氏思敬堂功赏记”、“黄氏族祠思敬堂记”、“侍郎公送祭田文卷”明代碑刻和“敬恩”、“登瀛阁”等石刻,于“文革”期间失落。黄滔祠2009年公布为福建省文物保护单位。
黄滔出身贫寒,志向远大。他青少年时代在家乡的东峰书堂(今广化寺旁)苦学,唐咸通十三年(872)北上长安求取功名,由于无人引荐屡试不第,直到唐乾宁二年(895)才考中进士。其时藩镇割据,政局动荡,朝廷无暇授官,及至唐光化二年(899),黄滔才被授予"四门博士"的闲职。一年后,宦官刘季述作乱,黄滔避乱回闽。
唐天复元年(901)起,黄滔应主持闽政的王审知征聘并得到重用,官至监察御史里行、威武军节度推官,历时八年。他长期辅佐王审知治理闽地,使这一方土地成为唐季乱世间较为安定的区域。其时北方战乱,中原名士李洵、韩偓等人纷纷来闽依附王审知,黄滔应命与文士以礼相待、和诗论文,使闽地文风大振,他还把闽人自唐高祖武德至昭宗天枯近300年间写下的诗作辑录为《泉山秀句集》三十卷,这是福建的第一部诗歌总集,可惜散佚于乱世。黄滔晚年离福州回莆定居。
黄滔具有多方面的文学才能。前人评价其文章"赡蔚有典则,策扶教化"(洪迈《黄御史集》序),唐天复二年(902),王审知修筑福州城,在灵山塑北方毗沙门天王像镇守城池,命黄滔撰《灵山塑北方毗沙门天王碑》,碑文长达2000多字,骈散间行,气韵生动,神采飞扬,堪称碑记中的珍品。洪迈称其诗"清淳丰润,若与人对语,和气郁郁,有贞元、长庆风概";南宋诗人杨万里则言:"诗至唐而盛,至晚唐而工","御史公之诗尤奇"。所谓"有贞元、长庆风概",是指黄滔的诗风与白居易、刘禹锡为代表的现实主义的中唐诗风相近。所谓"御史公之诗尤奇",指的是黄滔的诗与时人相比出类拔萃。《全唐诗》收黄滔诗3卷近200首。黄滔的辞赋也很有名,前人称其赋"雄新隽永",誉为"一时绝调"。
黄滔祠堂的荣耀不仅仅属于黄滔,也属于他的子孙。据统计,黄滔故居蕃衍出的后裔,仅仅留在故乡的子孙,就有进士94人,其中包括状元1人,解元出身的14人。品树虽然消失了,但东里黄氏一族仍然蓬勃兴旺。黄滔的后裔不仅人丁兴旺,而且科甲蝉联,世代簪缨,成为闽中最为显赫的文化大族。这种现象,用明代国立大学校长李时勉的话是,神僧之言,既是又不是,黄氏祖先有德,故神僧有所示;黄氏的子孙秉承祖德,故能繁荣昌盛。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HOhyN28BMH2_cNUgUqjw.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