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初,整个世界陷入一种前所未有的迷茫中,随着电力和内燃机的应用,古老的传统瞬间被遗忘,过去的常识和观念与新时代格格不入,所有人都意识到,旧的世界已经终结,新的世界亟待开发。在这种情况下,东亚也迈入了一个波谲云诡的时代。
20世纪初的日本
在新技术和新观念的冲击下,东亚各国开始寻找自己在国际秩序中新的定位。战争是重塑国际格局的直接方法,东亚新贵日本与老牌帝国沙皇俄国为了东亚的主导权,开始了一场时间不长(1904-1905)但意义深远的战争,双方的博弈从舆论的隔空斗嘴,到战场的血雨腥风,最终又回到唇枪舌剑的谈判桌,虽然日本赢得了战争的胜利,但并没有获得想象中的主导权,在美国的调停下,日本与沙俄签署了《朴茨茅斯和约》(日露讲和条约)。
关于日俄战争的浮世绘
根据条约,日本获得了一定的利益,但跟想象中“胜者通吃”的结局相差太远。于是在1905年9月5日这一天,激愤的日本人在东京日比谷公园聚集,声讨日本官员的无能,并开始四处放火。当时,明治天皇正在表御座所处理政务。表御座所距日比谷公园直线距离不到1千米,群众的愤怒之声,很快传进宫中,明治天皇在房中来回踱步,他突然意识到,宫外的呐喊,仿佛一个警告,提醒他:战争的胜利像是一把钥匙,开启了一扇未知的大门,而大门的后面,正有三个难题在等他解决。
日俄战争后,明治天皇面临的一个难题就是:借由战争的胜利,陆、海军势力的膨胀,似乎有脱缰野马之势,这将是日本未来的一大忧患,让他感到不安。
明治天皇
打败了沙俄这个欧洲大国,明治天皇因战争胜利而获得了至高无上的权威和声望,但除了他之外,陆、海军也挟胜利之威,成为了举足轻重的势力。军人恃功而骄,轻视日本文官政府,尝试进行军队自治,大有越过内阁而独立决策的势头。其实,陆、海军的膨胀早在战前已显端倪,彼时,明治天皇为了制衡军人,让文官伊藤博文参与军事作战的决策,并不断调停军部与内阁的矛盾。
日本海军向明治天皇表示效忠
但是以日俄战争为契机,被元老勋贵山县有朋元帅控制的陆军,以及深受山本权兵卫大将影响的海军,全都变得自信且自负,对于内阁的掣肘颇有微词。与军部野心勃勃的少壮派军官相比,明治天皇已五十多岁,且健康状况不佳,心腹伊藤博文也步入老年,二人对压制军人的不轨行为有些力不从心。
本来天皇可以依靠的元老勋贵,如黑田清隆、西乡从道等早已作古,而井上馨、松方正义等人也都步入耄耋之年,元老们的影响力日益衰退,无法支持天皇。皇太子嘉仁亲王性格粗暴,不得人心,同样无法依靠。明治天皇担心,再过一段时间自己或伊藤博文去世,日本内阁和军队肯定会出现内讧,这将使得国家决策无法执行。
伊藤博文
为了解决这个难题,明治天皇让伊藤博文研究制衡陆海军的方案。1907年2月1日,伊藤博文指使手下公布了新的律令——“公式令”。所谓的“公式令”是指天皇敕令发布时,除了原来天皇本人的署名,以及主任大臣副署名,现在还必须加上首相的副署名。也就是说,根据此道法令,与陆海军相关的军事敕令以后也需要首相的署名。
明眼人一看便知,这道律令成为首相得以制衡陆、海军的法律根据。首相作为文官,虽然不能插手陆海军内部的事务,但可借由不署名以牵制陆海军的野心,客观上强化了对陆海军的控制力。用文官来控制武将,这是明治天皇一直以来的夙愿,而此次的“公式令”再次明确表达了这种诉求。
山县有朋
然而山县有朋等军人早已下定决心,希望彻底消弭文官对军队的制衡,面对“公式令”的阻碍,他们主张在军队相关事务中,以军令取代敕令,即使没有首相的署名,仅有主任大臣(陆军大臣或海军大臣)的署名,军令即可实施。于是1907年年9月11日,公布了“军令第一号”。军令制度的出现,使得在法律上赋予首相得以制衡军人的“公式令”,最终只剩一纸空文。面对军人的桀骜不驯,不服管教,心力憔悴的明治天皇显得无可奈何,只能放任,因为对他来说,相对于军队的野心,缓解韩国的局势迫在眉睫。
明治天皇面临的第二个难题,是韩国反对日本殖民的浪潮。日俄战争后,包含俄国在内的世界列强虽然承认韩国为日本的势力范围,但国族意识强烈的韩国在日本统治之下,屡屡发动抗日起义,这让明治天皇忧心忡忡。
韩国高宗
明治天皇是一个对战争持审慎态度的人,这并不是因为他是一个和平主义者,而是他明白日本国力的极限,担心无节制的用兵会拖垮日本。比如日俄战争时,日本明明获得胜利,却最终和沙俄签署了获益不大的《朴茨茅斯和约》,之所以主动“吃亏”,其实是因为日俄战争末期,日本国库已经捉襟见肘,再打下去必然导致社会崩溃。所以,明治天皇十分倚重伊藤博文,不仅在于后者忠心耿耿,同时也因为他善于利用外交手段为日本纾困,避免了耗费金钱。
《朴茨茅斯和约》签署现场
面对韩国的反抗,日本于1905年12月设置韩国统监府,明治天皇派伊藤博文赴韩国担任统监。伊藤博文认为韩国有独特的历史与传统,韩国人也具备潜在力量,因此为了安抚当地人,应当维持其独立国家的形态,以降低对方的敌意。同时,在日本掌握实权的情况下,以日本明治维新为样本推动韩国的内部改革,并通过潜移默化的手段,如日语教育和生活方式的同化,消除韩国人的自我认同,最终将韩国“日本化”,实现日本的殖民计划。
韩国派往海牙的特使
然而,韩国人民对于伊藤博文的计划强烈抵触。1907年6月,韩国高宗皇帝秘密派遣使者出国求援,使者想在荷兰海牙召开的第二届万国和平会议上大声疾呼,控诉日本的野蛮殖民行为,但在日本阻挠下没有成功。此事传回日本,伊藤博文大为恼怒,强迫高宗退位,并解散了韩国军队,此举激起韩国更大的反抗。
第二届万国和平会议
为了压制韩国的反抗浪潮,明治天皇和伊藤博文商量对策,他们企图用培养亲日势力的方法,更加隐蔽地获得对韩国的控制权。于是,在韩国统监伊藤博文的指示下,韩国皇太子李垠1907年开始赴日留学。让韩国皇太子接受日本教育,此举有两个目的:
第一,将韩国皇太子作为人质留在日本,让韩国国内的反抗势力投鼠忌器。
第二,用高规格待遇笼络韩国皇太子,使其自觉成为亲日势力,将来即位后成为日本利益在韩国的最大代表。
为了实现既定目标,日本给李垠的待遇标准设定的十分高,跟日本皇太子嘉仁亲王的待遇不分伯仲。为了拉拢李垠,明治天皇频频向这位韩国皇太子赠送礼物,以示关心和照顾。
图右为韩国皇太子李垠
然而就在李垠“日本化”的过程中,伊藤博文遭到韩国义士安重根刺杀,日本国内的激进情绪爆发,李垠受到了多方敌视,明治天皇无法继续公开袒护李垠,只能放任事态发展。至此,想要通过李垠充当“亲日傀儡”来殖民韩国的计划宣布破产。其实,对明治天皇来说,在培养李垠这件事上,他还有个私心,就是用韩国皇太子当练手对象,寻觅一种让继承人和国君之间和睦相处的方法,他最终的目标是培养自己的皇太子嘉仁亲王,使后者成为合格的日本天皇。
明治天皇担忧的第三个难题,就是继承人皇太子嘉仁亲王的教育问题。从各方面的资料看,嘉仁亲王(大正天皇)在年轻时,始终没有认识到身为天皇应该具备的能力和态度。少年时期的嘉仁亲王身体孱弱,但性格暴躁,动辄惩罚宫人,然而,明治天皇却对嘉仁亲王抱有过大的期望,希望儿子能够成为手段高明、思维缜密的统治者,现实与期望的反差,使得明治天皇对嘉仁亲王的教育过程并不顺利。
儿童时的嘉仁亲王
首先,嘉仁亲王恐惧父亲。
明治天皇十分担心嘉仁亲王的健康,希望跟儿子的亲情交流多一点,但嘉仁亲王随着年龄渐长,却对父亲十分畏惧。当天皇在表御座所时,接见了其他人后,嘉仁亲王作为皇太子,可以不必请示,直接前往觐见父亲,但他却总是命令皇宫内的侍从去请示,询问是否能够觐见。嘉仁亲王唯唯诺诺的行为,被管理皇宫事务的官员视为畏惧心理,并担心他因为总是恐惧父亲,从而无法形成天皇的威严。
描绘嘉仁亲王的浮世绘
其次,嘉仁亲王身体孱弱,性格暴戾。
嘉仁亲王另外的一个大问题,就是身体孱弱,但性格暴戾。嘉仁亲王小时候得过脑膜炎,并留有后遗症,长大后精神状态不稳(执政末期被诊断出精神问题,遂由裕仁亲王摄政)。日本宫内记录显示,他经常骑马在宫内疾驰,还喜欢用马鞭责罚侍从,以至于人际关系不佳,这使得人们对其未来多有担忧。
左为裕仁亲王,右为大正天皇
面对嘉仁亲王的诸多问题,明治天皇在晚年身体情况日益恶化后,最终无可奈何地接受了现实。按照日本宫内记载,那时的明治天皇“对嘉仁成长迟缓此一现实较能坦然接受了”。最能表现这种接受的事件就是1908年11月的一次演习。当时嘉仁亲王二十九岁,身为陆军少将,他负责为父亲讲述演习的战况,然而当明治天皇向儿子提出战术疑问时,嘉仁亲王却无法在地图上找到答案。最终,嘉仁亲王勉强回答了问题,虽然没有对答如流,但明治天皇对皇太子的回答已经满足了。
通过日俄战争,日本扫除了外部压力,获得了扩张的机遇,然而表面上强大的日本,实际上外强中干,内部问题此起彼伏。明治天皇本人面临的三个问题,正是20世纪初日本社会隐藏的危机。
对明治天皇来说,第一个难题最难解决,陆、海军的野心勃勃,企图绕过内阁的制约,独立行使军事权力,这无疑会把整个国家捆绑在好战的狂热情绪中,最终走上自我毁灭的道路。后来日本果然发动多次侵略战争,自食恶果,受到了惩罚。
日俄战争中的战斗场面
明治天皇的第二个难题,是如何将韩国纳入日本的统治秩序,他希望借由“同化”韩国皇太子,从而实现对韩国的“软征服”,但由于韩国人民强烈的反抗精神,最终无奈作罢。
明治天皇的第三个难题,是想培养一个合格的继承者,从而实现日本政治格局的平稳过渡,然而嘉仁亲王因自身条件的制约,最终在执政时间不长的情况下,由裕仁天皇即位,后者弱冠摄政,无法应对复杂的政治局面,不能制衡狂热的战争倾向,最终使得日本成了近代亚洲诸多悲剧的罪魁祸首。
1945年,签署投降书的日本代表
总得来说,明治天皇没有真正解决三个难题,使得系统内的隐患遗留了下来,预示了日本发动战争,以至于最终战败的结局。明治天皇是东亚近代史的一个标志性人物,由他联合日本精英发起的“明治维新”,成功地让日本实现了近代化,然而在他当政的末期,国外环境风云突变,国内局势逐渐失控,通过研究他晚年面临的三个困境,我们能够更加详细地了解那段往事,搞清楚诸多事件的来龙去脉,最终厘清历史的逻辑。
参考文献:
《简明日本通史》依田熹家
《天皇制与近代日本政治》周颂伦、张东
《日本史》约翰·W·霍尔(John W Hall)
《明治维新》威廉·G·比斯利(William G Beasle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