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冬是古代的二十四节气之一,也是中国古代传统的祭祀节日,汉魏时期,皇家天子要在这一天和群臣一起举行大型的祭祀仪式,祭祀死去的将士以慰藉逝者的亲属。祭祀的礼仪繁多且场面宏大,堪称皇家一大盛事。而民间也有祭祖、饮宴等习俗,即使再忙的农人也要在家里休息一天,杀鸡宰羊,准备时令佳品,一方面祭祖,以尽为人子孙的义务和责任;一方面祭天,感谢上苍赐予的丰年,并祈求来年风调雨顺。当然祭祀仪式后的酒食,也可以让辛苦一年的农人,好好犒赏自己。
古代人把立冬当成一个重要的祭祀节日,其祭祀习俗具有浓厚的历史文化气息。而且现代立冬节气还有许多有趣的习俗。吃饺子就是民间的一大乐事。俗话说:“立冬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但是为什么立冬要吃饺子呢?竟然和医圣张仲景有关!
据说,饺子最初诞生于三国时期,但那时饺子的形态和现在的馄饨相似,汤和饺子一起盛在碗里吃,所以当时人们把饺子叫做“馄饨”。一直到唐代,才有今天的形态。水饺的原名叫做“娇耳”,是医圣张仲景发明的。其《祛寒娇耳汤》的故事至今仍流传在民间。
传说东汉末年“医圣”张仲景,是当时的长沙太守,后来辞官回乡。恰巧在立冬那天,他看到南阳的百姓饥寒交迫,两只耳朵都被冻伤了。那时医疗条件有限,得了伤寒人们就很容易死去,张仲景通过自己的细心研究之后,搭了一个医棚,支起一面大锅,煎制蔬菜、蘑菇、辣椒及祛寒提热的草药,用面皮包成耳形,煮好后连汤带食,免费送给穷人。普通百姓吃到就能抵御伤寒,治愈耳部冻疮。从此以后,民间竞相模仿制作,称为“娇耳”或“饺子”,也有一些地方称“扁食”或“饺子”。
于是,立冬吃饺子的习俗就流传了下来,一方面是为了纪念这个伟大的医家,另一方面,咱不是有句老话,叫“吃什么补什么”,立冬就是冬天的到来,冬天到了天凉了,耳朵暴露在外,很容易被冻伤,所以,吃些长得像耳朵的饺子,补补耳朵,这对家人来说可谓是最贴心的事。
愿你三冬暖,愿你春不寒,立冬到了,和家人一起吃顿热乎乎的饺子,一起过一个热腾腾的冬天吧!
本文内容为原创,未经过原作者或者现发布者的同意,任何个人或单位都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