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蔓蔓说文化
展览这个形式,基本是从西方移来,我们已经用得‘出神入化’了!可是这个形式不大适合中国画,展览的弊端也日渐凸显,目前中国画出现的‘假、大、空’现象就不能说和它无关。而中国画原有的许多功能日渐消退。
郭教授个人照片
比如,大家似乎不大知道中国画还可以‘把玩’,因为,适合‘把玩’的形式,比如手卷、册页,等等,已经淡出了我们的视野,因为这些形式不适合‘展览’!前些时,郭西元画了几幅手卷,在郭西元居住的城市深圳,竟然找不到能够装裱的技师,后来去了南京,找到郭西元熟悉的一位老裱画师傅的儿子(其父已经过世),所幸他勉强还可以做,南京也仅仅他一人还能比较传统地装裱手卷了。
江畔何人初见月 2016年作
手稿、信札之类的形式,已经完全从我们的视野消逝了,恐怕谁也无力回天!前些年,郭西元曾经和几位画友倡议,用毛笔通信每月不少于一次,以传承‘信札’这个形式,坚持了几次就停止了。现在不用说毛笔,连硬笔书信也没有了,信札、手稿这些形式恐怕只能申报‘文化遗产’了!
秋思 2016年作45x34厘米
毫无疑问,问题的根子在教育!我们的美术学院系科分类也是国画、油画、版画、水彩水粉……而且,入学考试,统统考西式的素描、色彩。中国画的大学入学考试要考西洋画,那中国画何‘中国’之有?更可怕的是,入学以后,再学两年的所谓统一的西式‘基础’—素描、色彩,第三年才拿起毛笔学画中国画。
秋晴 2016年作 70x69厘米
而画展的情况呢?每年十几次,过于频繁的全国展览,持续了20年,形式、评选机制不变,评委虽然也有地方画家参与,但都是以北京名家为主。全国展览代表国家行为,极具导向作用,年轻画家为了入选,必然迎合评委口味。这样就形成一种严重的泛化倾向,泛化的危险就在于消灭地域性,消灭个性。打开任何一本展览作品集,总是那样一些人所公认的、千篇一律的节奏。许多画家因此在艺术风格上或较多地因袭前人、模仿名家而独创性不够,或互为相近而独立性不显,没有到达相应的艺术高度。中国画是人类精神生命的最直接的艺术形式,中国画的艺术形式与我们生命中的感觉、理智和情感生活所具有的动态形式处于同构状态。中国画的内涵,源于个体精神的丰富性,“统一”是精神个体性的天然杀手。借“统一”而求文化——中国画的繁荣,不啻缘木求鱼。
潇潇雨 2016年作68x42厘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