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孝同出生在新化县奉家镇,奉孝同家里一共有6个孩子,在当时,奉孝同家里比较贫苦,为了维持生计,他不仅要做家务,还要帮助父母下地干农活、砍柴、喂猪等。
1934年,一批"特殊"的人员来到奉孝同生活的这个小村落里,这些人员的到来直接影响了奉孝同的人生轨迹,这一批特殊人员是我们的英雄——红军战士。这是奉孝同第一次看到红军战士,年纪较小的他还比较害怕,一路跑走,但是当红军战士对他喊道:"别跑,我们是自家人",他停下了脚步将他们带回家中。
据奉孝同回忆:当时一位红军战士在与父亲商议后,便住到我家里。在家里住着的时候,战士问我们:"你们这里谁是地主?"我们听完答道"什么是地主?""就是家里粮食最多,土地也是最多的。"父亲听完之后就带着他们走了。
与此同时,我们几个孩子也跟着出去了,出去以后,我们就看到红军战士把地主家所有的粮仓都清理了,最开始我非常不解,但当我知道他们这样做是为了人民的时候,我就萌生了参军的念头。
图|奉孝同
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正值年少的奉孝同一听说此消息,就立刻报名参军参加赴朝的志愿军中,怀着满腔热血投入到朝鲜战争中。虽然奉孝同只有小学三年级的文凭,但是他在战役中的表现却毫不逊色高文凭的战士,朝鲜战役中,条件艰苦,他从来没有说过一句退缩的话。
奉孝同在部队上属于机枪连,机枪手在部队上是比较危险的职务,他们没有很好的遮掩物,很容易成为敌人的目标,在朝鲜战场上,奉孝同面对敌人毫不退缩,每次都是认真参与战斗,从未懈怠过,在一次战役中,他一连枪击了十多个敌人。
奉孝同的英勇奋战和出色的表现在战役中得到了许多战友的钦佩,在战斗中,奉孝同从来没有惧怕过敌人,他曾说:只要能够打赢战争,牺牲了也值得。在战争中,奉孝同体会过了战争的残酷,所以他就趁着休息时间练习枪法,很快,他的枪法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
图| 朝鲜战场上进攻的志愿军
1953年,奉孝同在战役取得胜利后回国,奉孝同回国时,中央正在为中央警卫团选队员,中央警卫团的主要责任是保护毛主席的安全,奉孝同因为在战役中有着出色的表现,得到了领导人的认可。后来,奉孝同被调去毛主席身边当值,当接到这一消息后,他很是吃惊,不敢相信自己被选上了。
后来奉孝同回忆称:"毛主席待人接物很是亲切,随和,也是很讲感情。"说这些话的时候,奉孝同的眼睛里闪闪发光。
奉孝同在警卫团的5年时光是他这一辈子最难忘的时候,不仅很幸福,而且过得很充实,在警卫团,奉孝同看到队里的人文化程度都比自己高,心里多少有点不自信,后来毛主席知道了奉孝同的心事,在与奉孝同聊天的时候说道:"世上无难事,只要肯攀登"。
奉孝同听后很是感动,有了毛主席的鼓励,奉孝同开始抓住每一次可以学习的机会。在警卫团时,文化水平只有三年级的奉孝同每天坚持学习认字、练字,到后来,奉孝同都可以达到了可以熟练写字,读报纸,甚至写诗文的水平了。
图|毛泽东
奉孝同不仅学会了认字,而且在专业技能上也有了很大的进步,在警卫团,他先后被授予执勤能手、技术能手,以及一级射击能手等称号,然而这些称号却没有人知道,奉孝同跟旁人说道"部队有纪律,不能讲,毛主席叮嘱过的"。毛主席说过的话深深地记在奉孝同心里,他一句也不舍得忘记……
在大院,他一直是最勤勉的警卫之一,在他的努力下,他的知识储备增多了,技能也增多了,后来奉孝同的勤勉和努力得到了领导的鼓励和队员的认可,被选上了副队长,在他当值时间里,即使是平常时期也会很谨慎地做着巡查工作。
据他的战友回忆:奉孝同是一个非常讲义气,有利他心的人,在1955年春节时,毛主席让大家在一起吃饺子,但是奉孝同只吃了几口就说吃饱了,其实奉孝同并没有饱,他只想让战友多吃一会儿。
图|毛泽东和奉孝同
1958年是奉孝同人生的一个新的转折点。在这一年,毛主席提出"为了更好建设祖国,希望青年人都下乡支援",为了响应国家的号召,奉孝同主动申请下乡支援,此时奉孝同31多岁。其实奉孝同在各方面都已经非常优秀,他本可以不离开。但是他觉得自己已经慢慢老了,已经不适合待在毛主席身边,应该把位置留给年轻人,留给更加优秀的人员。
从北京走了之后,奉孝同严格遵守纪律,走的时候什么东西都没有带走,奉孝同这样一走就是54年的时间,在这期间,他一直听着毛主席的话不公开自己的身份。此后,家里老人只知道他是个参加过抗美援朝的军人,却无人知晓他以前都经历了什么,以及他是毛主席的贴身警卫员的事情。
其实奉孝同留在北京也会有很好的安排,奉孝同的作战经验以及在毛主席身边工作的几年时间都让奉孝同这个农村小伙子不再是以前的样子,他不仅更加成熟稳重,而且文化知识水平也都已经提升了许多,尽管如此,奉孝同还是毅然决然地离开了北京,回到自己的新化县老家。
在当时,局势让奉孝同明白农业是第一产业,对其他产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所以他的战场现在是回到一线基层岗位。奉孝同复员回家后,因为以前当过兵,打枪准头高,便就被乡武装部看中了,在家乡当上了训练民兵的教官。
图|奉孝同
奉孝同老家是湖南省新化县山区的,因为天气与地形原因,整个乡里的收成并不是特别好,但是当时不仅有不可抗拒的自然力量,还有一些特殊情况影响着这个地区的收成,那就是野猪。
奉孝同因为枪法打得准被乡里分派到"打野猪"这个队伍中,对于当年奉孝同带队打野猪这一事情,到现在的老一辈人回忆起来,无一不称赞这个"神枪手"。
有人在问到他们这件事的时候,村里老一辈人回忆道:"奉孝同的枪法奇准,在很远的距离都能打到野猪,最多的时候一年都能打到20多头野猪。如果能让奉老在200米之内开枪,都能打在猪的第一根肋骨上!"在听到前辈激动描述当时那个情形的时候,他人也仿佛看到了一位身姿矫捷的壮年,自信满满地扣动手中的扳扣。
在复员回老家时,奉孝同也遇到了和自己携手一生的伴侣王欢云。
图|奉孝同
妻子与奉孝同当时都是民兵连里的一员,据前辈回忆,他们夫妻俩不仅能干而且心眼也好,他们俩当时在民兵连里一个是男兵连长,一个是女兵连长,在一次举行的活动中,俩人相识,并且互相产生好感,后来他们结婚相互陪伴,一起携手走过了无数个春夏秋冬。
在之后的时间里,妻子王欢云一直陪着奉孝同,俩人在家中以种地为生,过着并不富裕的清苦日子,俩人一共育有三个女儿一个儿子,在一间四处漏风的屋子里住着他们一家六口人,然而心态乐观的奉孝同并不觉得日子过得清苦,反而觉得非常满足。
天有不测风云,老天就好像是给他们开了一个玩笑,1984年,奉孝同年仅16岁的小女儿被不法分子给骗走了,找到的时候只有小女儿在海南不幸离世的消息,对此夫妻俩伤心欲绝,但是由于家里条件有限,他们连女儿的最后一面也都没有见到。
除小女儿外,另外几个孩子的情况也是不容乐观,大女儿在结婚后身体出现了意外,家里老公与她离异之后一直住在娘家,小儿子也在2004年不幸离世,本想着另外一个女儿可以稍微好一点,结果这个女儿嫁到了外县,心有余而力不足,很少回娘家,无法照顾到家里的两位老人与得病的大姐。
在外人看来,奉孝同一辈子孕育有几个儿女,儿女双全,但是其中的苦却是旁人体会不到的,在一定程度上,奉孝同和孤寡老人没有什么区别,家里的担子不仅落到了这个老人的身上,儿女的离世也让这个老人默默地一个人承受着无人诉说。
即使家里这么贫苦困难,这个乐观的老人也从来没有抱怨过一句,甚至从未向别人伸手请求过帮助,因为在他看来,还有更多需要帮助的家庭,自己家还可以过得下去。
即便奉孝同的日子过得艰苦,但是他从未想过公布自己的身份。据了解,奉孝同老人家几十年来一直在下地劳作,由于女儿体弱多病,他开始节省家里的一切开支,为了省掉买米买菜的钱,奉老即使是80多岁的高龄,家里也种着玉米,小麦等等农作物。
奉孝同一年四季都是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平淡日子。直到2005年,新化县的民政局在整理资料的时候发现奉孝同是一名抗美援朝志愿军,从那个时候起,奉孝同每个月多了500元的补贴金。
奉孝同的大女儿身体不太好,经常住院,医院都知道奉孝同是参加过抗美援朝的军人,也会对他的女儿多多照顾,毕竟两位老人家照顾一个生病的女儿不容易。2012年,奉孝同的女儿奉庆玲生病住院,医院派人送奉庆玲回家,当时去的是一位王医生和他的一位同事,当天的天气非常不好,一直在下雨,因为山路在下雨的时候特别难走,赶到奉孝同家里的时候已经是后半夜了。
奉孝同一看夜已经深了,而且还一直在下雨,便让王医生和他的同事住在了自己的家里,奉孝同的妻子给他们做了点饭,让他们吃完后好好休息一下。在收拾东西的时候,奉孝同妻子说道:"既然你们现在睡不着,不如让我老伴给你们讲讲故事,我老伴儿之前去过朝鲜打仗,让他给你们讲讲故事吧!"
这样一说,王医生他们瞬间精神起来了。奉孝同看大家都在等着讲故事,也不好打搅大家的兴致,于是他便开始讲自己是怎么到朝鲜去打仗的,又是怎么在战争中幸存下来的,不料讲了就停不了了,大家都被故事吸引,期待奉孝同继续讲下去,于是,奉孝同一边讲,一边演示当时的战场形势,看得人好不快乐。
图|伏击中的志愿军
王医生他们边听故事,边问出自己的疑问,就在大家都沉浸在这个战场故事中时,一个更大的消息随着奉老的言语说了出来,奉老说道自己是毛主席的警卫,而且以前还有过神枪手的称号等等。王医生听到眼前这个瘦瘦小小的老人说来这个消息后,瞬间惊讶无比,连大气都不敢出了,生怕自己是在做梦。
不一会,王医生冷静下来,之后他看着奉老还在讲着自己跟随毛主席在中南海,以及见到叶子龙、汪东兴等事件。听到奉孝同讲得真切感人,有理有据一点都不像是编造出来的。雨停后,王医生返回医院,到医院后,他连忙上网查询了资料,想要看看自己听到的事情是否属实。
图| 叶子龙和任弼时
在上网查找一番后,王医生确认了这个消息,确认真实性后,他连夜写了一篇文章发布到网上,他想让这个被时间尘封了这么久的消息和这一段历史被人所尊敬和了解。
文章发布后很快便引起了人们的注意,当地政府第一时间便关注到了这件事情,随后有媒体联系到王医生,王医生便把更详细的线索给了媒体。当地政府在了解到这件事情之后,一直关注这个抗战英雄,社会上许多人士在听到奉孝同的事情之后特别感动,一直默默地帮助着这个清苦的家庭。
在奉孝同的事迹公开没多久,奉孝同的妻子王欢云就突发脑溢血住进了医院,当地医院在接收后向院长汇报了这个事情,院长特意交代要对这位军人家属好好照顾。
2012年,在王欢云住院期间,当地政府的县长、书记等人还一起去到医院前去慰问,给奉孝同带去了各地社会爱心人士给老人捐助的慰问金,以及各地人员对老人的关心问候。清苦了一辈子的奉孝同在看到大家对自己的关心之后,留下了激动和感动的泪水,不知道该怎么回报这份爱。
在老伴出院回到家中后,奉孝同和老伴儿商量了一件事,想要把自己珍藏了一辈的笔记拿出来捐给国家。奉孝同小心翼翼、颤颤巍巍地从一个生了锈的铁盒子里拿出了三个泛黄的日记本。
这个盒子是奉孝同看得比生命还重要的东西,以前从来不允许被人碰它,连老伴王欢云都没有打开过,每次都是奉孝同在夜深人静的时候独自一人悄悄打开这一份属于自己的回忆……
湖南军事博物馆在拿到这三本泛黄的日记本的时候,它的主人说:"我的年龄越来越大了,离地也越来越来近了,我老了没法再给国家做什么贡献了,无法回报国家对我的关心,我愿意将我怀念的日子奉献给政府。"这三本日记本对国家有重要作用,里边记录着奉孝同在毛主席身边时候的详细介绍。
图|毛泽东
时光荏苒,在这位老人身上虽然有时间的痕迹,但是在老人心里却还是当年跟随毛主席学习到的精神,坚强地面对生活对他的考验,54年前,他把他的青春年华奉献给国家,54年间,他坚守军人的使命与责任,尽管生活再苦,也从来不向别人申请帮助。
在当地政府了解到奉孝同的家庭环境后,一直想要帮助这位老人家,包括社会的陌生人士更是募捐了一部分钱想要改善他们的生活环境,但是都被奉孝同拒绝了,奉老说:"我的年龄大了,现在的生活我都已经很满足了,感谢你们的好意,我想要把这份心意给那些更需要帮助的人。"
在这位年过八旬的老人心里,一直想的就是自己如何还能帮助别人,而不是自己想要其他人的帮助。政府人员在看到奉孝同拒绝了爱心募捐之后,表示最大化成全老人的心愿,确保老人可以安心度过余年,奉孝同看到政府人员的坚持之后,便说出了自己的遗憾,那就是自己和毛主席唯一的合影找不到了。
奉孝同其实心里一直藏着有两个心愿,第一个:到韶山看毛主席的故居,第二个:到北京看看毛主席的遗容。在了解到奉孝同的心愿后,2013年时,奉孝同在相关人员的陪同下,来到了这个自己离开了55年的北京大院。
图| 工作人员搀扶老战士奉孝同
没想到再次回到这里自己已经是双鬓白发,还记得当时来到这里时还是一个年轻气盛的小伙子。看到大院里的房屋树木,奉孝同的回忆一点一点地全都涌上心头,奉孝同在陪同人员的搀扶下留下了自己的一张合影。
随后,奉孝同看到了自己思念五十多年的毛主席的遗容,看到毛主席遗容时这位旧人缓缓举起了自己的胳膊,给毛主席敬礼。此时这位老人脸上全是泪花,阔别几十年,再次见到毛主席时,没想到自己已是花甲老人。当初匆匆一别,今日再相逢竟是50多年后的时间。
在政府人员的安排下,奉孝同随后去到韶山看到了毛主席的旧居,在国家的帮助下,奉孝同的心愿都已经实现了,再次看到这位老人,他的脸上常露着开心的笑容,是啊,这位老人藏在心里的心愿完成了,此时的奉孝同开心得像个小孩子,非常满足。
图|奉孝同对着主席像敬礼
如今,这位80多岁的老人在事情公开后依旧住在自己简陋的房屋里,每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耕种着自己的土地,照顾着自己的妻儿,精心地呵护着自己的家庭,简单低调地过着属于自己的生活。
军人这个词语的称呼不仅仅是身上的一身军装,更是深深烙印在心里的使命,肩头背负的责任,人民安全的保障,国家安危的防护线。
在一代又一代老一辈的军人面前,他们的脸上看不到丝毫的畏惧、恐慌,而是更加坚定的态度,为了自己的任务不顾一切也要完成的决心。在战火中何为英雄,不过是放弃自己生命也要保护大家安全;在平淡的生活中何为英雄,不过是谁能在平淡生活中坚守下来。
在战火纷纷的环境中,奉孝同勇敢地冲出来了,而其余时间里,奉孝同在平淡如水的生活中坚守下来了,甚至他的生活比其他人多了一丝清苦。奉孝同一直坚守自己的价值观,不被世俗生活所感染,人生一世坚守自己的本心已是不易,更何况还要时时不忘自己的使命,但是这些奉孝同都坚持下来了。
奉孝同不管是面对战场上敌人的炮火和漫天的子弹,还是面对生活中的清苦困难,以及上天给他出的难题,他都勇敢地直接面对,没有喊过一句苦,没有叫过一句累,更是没有丝毫退缩。
奉孝同常说:"我只有保持热爱劳动,热爱生活,爱护自己的妻儿,做出榜样才不愧对党对我的培养,才能对得住这个伟大的时代。"这份坚持与守护,不忘初心、不断付出的感恩之心不正是我们后人所需要学习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