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传,祖籍乐平的清末兵部尚书郑绍忠吃寻常大小的包子,觉得太小不过瘾,遂命厨师制出大包,成为乐平大包的由来。作为乐平镇的特色美食,乐平大包已经传承100多年。随着时代变化,昔日做乐平大包的师傅走的走,老的老,如今只剩下陈月生始终坚持在做大包。陈月生说,之所以坚持做大包只想为食客留住心中的那一缕乡愁。
做包只为留住街坊心中的味道
今年47岁的陈月生来自广东阳西。他与乐平大包结缘,要从1999年说起。那时候,陈月生还是一个深圳酒店的糕点师傅,因为老板要到三水开餐厅,就来到了乐平镇当厨师,没想到一待就是20年。
彼时,不少做乐平大包的师傅有的老去,有的去了别的地方发展,乐平大包这一传统食物渐渐面临着失传。“很多街坊和我说,希望我可以做出原来的乐平大包,留住他们心中的味道。”在街坊的请求下,陈月生四处走访,向当地的老师傅学习制作乐平大包的工艺。
陈月生正在准备乐平大包的食材。/乐平镇供图
但想做出原汁原味的乐平大包并不简单。陈月生说,和其它的包子不同,乐平大包的制作馅料较为复杂,大包的馅料一般包括鸡肉、五花腩、半只鸡蛋、香菇、沙葛等。除鸡蛋外,所有馅料都要放在一起爆炒,然后放凉。
除此之外,大包的面粉量也要严格控制。陈月生介绍,一般的做法是先和一大团面,然后再平均分成八份,这样就可以保证大包大小均等。乐平大包的“封口”如片片花瓣,包好之后经过发酵,便可以放在特制的大蒸笼里去蒸了。
陈月生笑道,在还原乐平大包的味道时,他曾尝试将馅料改良。没想到,工艺稍有改动,喜爱大包的街坊食客都能吃出来。“大家都喜欢的味道不能变。”为了做出原来的味道,陈月生几经试验,这才做出符合街坊“心水”的大包。陈月生坦言虽然里面的馅料不变,他还是在大包面皮里加酵母和泡打粉,使做出来的大包表面更加光滑、松软可口。
最终,陈月生做出的乐平大包赢得街坊们的点赞。“现在整个佛山都很难吃到这么正宗的乐平大包。”经常光顾大包的街坊阿华说,自己常年在外地工作,每次回家乡都会吃陈月生做的大包。每次吃都会使他回忆起童年的味道,激起心中那一缕缕的乡愁。
“看到大家喜欢吃就是最大的幸福”
如今,20年过去,在整个佛山地区,只有陈月生经营的小店始终在做正宗乐平大包。
陈月生告诉记者,曾经,他也想过放弃做乐平大包。“做大包太辛苦了!”陈月生说,大包工艺繁琐,从面粉到热腾腾的包子,需要3~4个小时的工序。而繁琐的制作工艺只能依靠人工。每天早上,陈月生都要4点起床开工,直到8点多才能休息。期间的辛苦并非常人能够想象。
“加上现在物价上涨,做乐平大包几乎很难赚钱。”陈月生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他每天凌晨4时就开始准备材料,忙至下午5时,和儿子一起做,每天最多也只能蒸出300个大包。随着物价飞涨,乐平大包的原材料越来越贵,现在价格15元一个,成本至少也要10元,利润也只有3~5元左右。
尽管做大包又苦又累,利润也不高,但食客的支持是陈月生坚持的动力。因为做工细致,乐平大包让不少食客慕名而来。除了本地街坊,还有广州、顺德、肇庆的客人专门来吃。每日,看到食客们脸上吃完大包后满足的笑容,陈月生都十分开心。为了让远道而来的客人都能吃上大包,小店从一个炉增加到2个炉,还找了几个徒弟来帮忙。
曾经,也有人向陈月生表示,愿意帮助乐平大包批量走向市场,最后还是被他婉拒了。在他看来,乐平大包始终用手工做才能保证原汁原味,用机器批量生产,原本的味道便有可能变样。
谈及未来,陈月生坦言自己并没有太多的想法。“会一直做下去,直到做不动。”他说,看到大家喜欢吃就是最大的幸福,希望乐平大包的手工艺可以流传下去,为更多的乐平人留住乡愁。
人物档案:
姓名:陈月生
工作单位:乐平镇大包生餐厅
事迹:2008年开始制作乐平大包,广受市民欢迎。2018年,陈月生被授予三水区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证书。
数据来源:佛山日报
整理:文明三水微信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