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家训中有一句名言:“养活一团春意思,撑起两根穷骨头”。
这句话说的饱含情趣,又彰显其志。
我们生活的这个年代并不像风雨飘摇、大厦将倾的晚清王朝,但却很少有人能够像文正公那样一生志趣兼备,更多的只是徒有志向而缺乏情趣,或是情趣盎然而胸无大志。
我不是不明白“木秀于林,风必摧之”的道理,我也很清楚“鹤立鸡群,老公鸡必奋力啄之”的复杂境况。
倒并不是我想去刻意塑造一个铁嘴柔肠的硬汉形象,我只是喜欢“讲真情、用真心、说真话”,如果让某些在黑暗之处死死盯着我的人感觉辣眼睛,那我只能说辣了你的眼,或许能明了你的心。
去年休假去了浙江,专程到王阳明的故居和墓地去看了看。
在余姚阳明故居,我感受到了大明王朝官宦之家的门庭若市,也领略到那片孕育了王阳明的江浙大地是如此的人杰地灵,同时我也寻到了遗失许久的内心宁静。
在兰亭阳明墓前,我俯首叩拜,虔诚上香,独自扫墓,旁若无人也确是四下无人。我静静的凝视着墓碑,久久的伫立在墓前,想象着墓冢中那副冰冷的棺椁里,正躺着那位曾经影响了无数仁人志士的新建候,斯情斯景,时间、地点、人物,微风和空气,仿佛都凝结在了那一刻。
回湖北以后,仔细想想,我也算是和阳明先生隔空对过话的人,而且是跨越了500年的时空,嘿嘿,想到这一点我还是蛮有成就感的。
自己并不是个信鬼神的人,但我确实从心灵最深处感谢阳明的“心即理”让我更加清晰的认识自己,也认识世界;感谢他的“知行合一”让我毅然决然的改掉了自身的许多不良习气;更感谢他的“致良知”让我不断地用良知来指引自己,超越自己,无悔的去追求一种精神的高度。
而王阳明也说过“常快活是真功夫”、“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我想这“常快活”和曾国藩的“春意思”应该就是一个意思。而立志,则在二人看来同等重要。
我们常常去学习这些先贤身上的优秀品质和经验做法,将它们据为己有,但却很少经过思考让它们为我所用。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阅人无数不如高人指路,高人指路不如自己用心感悟。
王阳明活了57岁,曾国藩活了62岁,都是一个王朝不世出的奇才,却也都算是天纵英才。王阳明死前肺病恶化,咳嗽不止,曾国藩死前一目失明,手脚麻木,都是因为劳累过度而积劳成疾。
王阳明临终之时说了一句“此心光明,亦复何言?”;而曾国藩弥留之际,仍对人生唯一一件错事“天津教案”耿耿于怀,这也就是对王被称为“完人”而曾只能称为“半个完人”的终极解释。
左手王阳明,右手曾国藩。我一直觉得,改进才是儒学最好的传承。
从爱惜身体的角度,我觉得二位大儒都不可取,生病了就要及时治疗,认真对待,先放下手头工作好好休息,拖着拖着就把身体拖垮了,这只会让亲者痛,仇者快。
从终身学习的角度,我认为学习并非一定要以牺牲健康为代价,长期的熬夜又早起尽管是一种坚持,但也是一种对生命的摧残。
在这里我并不是批判,也没有资格批判,我只是怎样想,就怎样说。
精神世界匮乏的人,哪会明白李白“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被岂是蓬蒿人”的大志向。
境界格局低下的人,哪能理解于谦“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话短长”的高品格。
而习惯沉默隐藏的人,就更不可能体会王瑞“江南女子多灵秀,脚踩青石如丝布”的真情趣。
内有大志向,外有真情趣,才能塑造出立身做人的高品格。
坚持总会被一些人看成固执,分享总会被一些人看成炫耀。
而不管怎样,这一生都要做一个有志趣的人。
版权:开问签约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