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3日凌晨,“白鲟灭绝”的消息占据热搜榜前列,令网友痛心难过。
长江又一特有物种被宣布灭绝
据澎湃新闻和楚天都市报报道,传说可长到万斤、曾经的中国淡水鱼之王,长江白鲟没能进入新的一年。中国长江又一特有珍稀物种被宣布灭绝。
国际学术期刊《整体环境科学》日前在线发布的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专家的一篇研究论文透露了这一消息。
专家们在该论文中称,预计2005-2010年时长江白鲟已灭绝。
楚天都市报报道截图
这是继白鱀豚(极危,CR,可能已灭绝)和长江鲥鱼被研究人员宣布功能性灭绝之后的又一坏消息。
上述论文的通讯作者是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研究员、院首席科学家危起伟博士,第一作者是该所的张辉博士。
1月2日晚,楚天都市报记者联系到危起伟。危起伟介绍,2019年9月中旬,国际组织IUCN(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在上海组织了专家组评估,评估结果为,中国特有物种、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长江白鲟灭绝(extinct)。
危起伟和张辉都参加了那次评估会。“大家尊重IUCN的评估模型和专家,但这一结果让人心情沉重。”危起伟说。
长江白鲟是距今一亿五千万年的中生代白垩纪残存下来的古代鱼类之一
“千斤腊子,万斤象。”
“腊子”指的是中华鲟,“象”指的是长江白鲟,据说它可以长到上万斤。
白鲟体型硕大,成鱼可长达七八米,游速迅疾,被称为“水中老虎”“中国淡水鱼之王”,它也是世界十种最大的淡水鱼之一。
它和长江中华鲟一样,是距今已有一亿五千万年的中生代白垩纪残存下来的极少数古代鱼类之一。
上一次发现长江白鲟是2003年大年初一
十多年来,长江白鲟始终未在渔民和科学家们的苦苦搜寻中现身。据澎湃新闻此前报道,2003年大年初一,中国水产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的科学家最后一次救助一条长江白鲟、放生并跟踪。但随后,船触礁,被放生白鲟的电波信号也消失。
没人能想到这可能是人们最后一次发现长江白鲟。失去这一条鱼,也失去了整个物种。
2003年至今,科研人员没有再发现过白鲟,也没有其人工养殖个体存留。此前,人们还抱有一线期待。“有渔民认为,长江某些水域还幸存有白鲟。”
和长江水中精灵打了半辈子交道的危起伟,第一次看见长江白鲟是1984年,是葛洲坝下的一尾死亡白鲟。
危起伟曾经拍摄到的长江白鲟 图片来源:楚天都市报
“白鲟个体大,非常难养活。”1984年至1993年间,他救护过4尾被困的白鲟,仅一尾成功救活,放回长江。
这是继白鱀豚(极危,可能已灭绝)和长江鲥鱼被研究人员宣布功能性灭绝之后的又一坏消息。
相关链接>>
其实在过去这些年里有很多动物都已经灭绝,而且年代久远,我们能够参考的只有它们的影像。
袋狼 1936年灭绝
体型瘦长,脸似狐狸,嘴巴可以张成180°。
经常潜伏树上,然后突然跳到猎物背上,一口可以将猎物的颅骨咬碎。
袋狼的背上布满条纹,因其身上斑纹似虎,又名塔斯马尼亚虎。
和其他有袋动物一样,母体有育儿袋,产下不成熟的幼兽,在育儿袋中发育,为夜行性动物。
曾广泛分布于新几内亚热带雨林、澳大利亚草原等地,后因人类活动只分布于塔斯马尼亚岛。
雷仙岛秧鸡 1944年灭绝
一种生活在西北夏威夷群岛的雷仙岛上的秧鸡。它们因野兔及第二次世界大战而失去栖息地,最终灭绝。
奥亚吸蜜鸟 1985年灭绝
它们在20世纪初的亚热带森林甚为普遍,但自此数量就开始下降。1987年仍有听到它们的歌声,但之后就被认为是已灭绝。灭绝的原因包括黑鼠、猪和带有鸟类疾病的蚊入侵,以及栖息地的破坏。
金蟾蜍 1989年灭绝
美洲蟾蜍的一种,曾大量存在于哥斯达黎加蒙特维多云雾森林中一片狭小的热带雨林地带,其雄性个体全身呈金黄色,因此被称作金蟾蜍。金蟾蜍1966年由爬虫学者杰伊·萨维奇发现并正式命名,1989年以后,金蟾蜍再没有被发现。
至2006年,金蟾蜍在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中的保护状况为绝灭,由于全世界范围内两栖动物数量不断下减,金蟾蜍绝灭的实例也被许多相关学者研究,一般认为,造成金蟾蜍绝灭的主要原因为全球变暖和环境污染。
西部黑犀牛 2011年灭绝
是黑犀最稀有的亚种。它们曾一度广泛分布在非洲中西部的大草原,但因被大量猎杀而致数量急速下降,并于2006年被认为已经灭绝。2011年11月10日,国际自然保护联盟宣布此亚种灭绝。
……
幸亏,我们还能看到它们的影像。但也仅此而已。
保护它们,就是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
综合自楚天都市报、新华网及网络
编辑:小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