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想了解王阳明这个人,首先我就要知道他所创立的学说,心学,从严格意义上来讲,王阳明并不是心学的开创者,而是心学的发展和继承者,自宋朝程朱理学确立以后,无论是元朝,还明朝,都以此学说为标本,读书人在学问追求最高的,也就是希望能够跟上朱熹圣人的脚步,不过我们都清楚,历史辩证法是一直存在的,随着时间的流逝,逐渐有学者对程朱理学提出了质疑,王阳明便是其中代表人物。
王阳明
明代有两位理学家曾做过实践,一位叫做薛瑄,另一位叫做吴与弼,两人皆是理学忠实的传承者,而他们所谓的实际也就是一种假象实践,比如说,朱熹只有说过的话,两人就会实践一番,他们得到的结果,也就是和朱圣人一样,等于说,两人皆是程朱理学的坚定支持者。
朱熹认为,格物致知是人走向神坛的唯一途径,但是朱熹没有说,格物致知到底什么意思?要靠自己悟,王阳明是一个从小就很聪慧的人,他对儒学感兴趣实际上也是源于此,那个时代的需要,对于当时的读书人来说,科举中榜做大官,就是最高的追求,但是在王阳明看来,做圣贤才是自己最大的理想。
圣贤也是人,王阳明对格物致知的第一理解,实际上就是:人人可做圣贤,但是因为生活在尘世,有许多东西将心蒙蔽,因此,很多人失去了做圣贤的机会。面对朱熹的格物致知,那个时候的王阳明还没有完全领悟到其中的内涵,理学大家娄谅告诉他:天地间一草一木都有道理,只要你用心去感受,用心去格,总会格出道理。
对于娄谅的话,王阳明很是信服,他决定去格物,他的参照物,也就是竹子,王阳明认为,既然天地万物都有道理存在,那么,竹子也是有道理存在,听着圣贤的话,王阳明开始了自己的实践,三天后,他的双眼布满血丝,王阳明说:看样子圣人所说“格物”不是我等凡夫俗子所能理解,他选择了坚持,七天后,王阳明产生了幻觉,但是他依然没有格出什么道理,这个时候,他的内心也有了疑问“难道圣人说的话都是对的吗?”
朱熹
在一个以朱熹为尊的时代,王阳明提出这个问题,那简直就是大逆不道,尽管外面有诸多的言语,但是王阳明依然坚持着自己的问题,朱熹也是人,难道他说的就是对的?疑惑归疑惑,此事变成这样,王阳明也明白了自己的命运,恐怕他是走不上了朱熹的路子,靠格物当上圣贤。
对朱熹的话产生怀疑后,王阳明心里的念头一直挥之不去,如果朱说的不对,那么到底什么是对的?对于一个人来说,“如果思维从其停泊处被砍断缆绳而颠簸在怀疑和不确定的艰难之海时”人是相当痛苦的,他的困惑,早已超出了对人性的思考,而面对的,则是所谓高高在上的天理。
王阳明很不幸,这个时候的他就是处在这一关键时刻,王阳明又是幸运的,因为自古以来,成大事者,无不历经过最为痛苦的日子,熬过去,一定有一番作为,王阳明决定继续走下去,无论对错,他只想知道,天理何在。
佛教讲究六根清净,不染世俗感情,但是王阳明决定从此入手,开始自己最简单的怀疑,1503年,王阳明追逐儒学已经二十年,可是他的心里仍困惑不已,早些年间,他曾在道佛两教四处探寻,但是一无所获,最终,他决定与两教各自撇清,专一儒学,这一年,他前往寺庙中拜访一个三天三夜静坐不动的和尚。
面对和尚的淡然,王阳明饶有兴趣,他开口询问“你有家人吗?”和尚“尚有老母”“那你想她么?”和尚听后默默无语,不一会双眼流泪“怎能不想?”王阳明立刻严肃说道“人本身就有情在,再大的宗教,也无法绕过自己的心”第二天,和尚便收拾东西回家里去了。
这一次的交流,王阳明很满意,因为他知道了一个道理,人性中隐藏着很深的情,这世界什么东西都无法将之抹去,再强大的力量,仍需要活着人去完成,既然情是人性中的一个,那么,这会不会说明,在人性中也有很多他还未能解释的东西呢?王阳明觉得,所谓的格物致知,必须是在实践中体验天理是否存在。
圣贤到底怎么才可以做?这个问题依然在困扰着王阳明,总不能知道理灭不掉情,就可以称之为圣贤了吧?这似乎有些欠缺,那么,到底怎么样做才能成为圣贤呢?就在王阳明更加苦恼的时候,外部环境推了他一把,一举促成他的悟道,这外部环境,就是太监刘瑾。
刘瑾是明武宗的玩伴,明武宗继位后,他成为皇帝面前一号红人,因为武宗喜好玩乐,刘瑾独掌天下大权,大搞声色犬马,贪污很多,总的来说,当时的大明在刘瑾的胡乱搞下,朝政乌烟瘴气,一无所成,王阳明虽然对问题有诸多的困扰,但是他明白,相对于问题,还是眼前的事更重要。
什么是正义?王阳明问自己一个问题,是的,敢于谏言刘瑾,还朝廷一个朗朗晴空,这就是正义,王阳明写了二十多条大罪上疏,他知道,当自己上疏以后,第一个看到奏折的不是皇帝,而是刘瑾,即便如此,他还是说出了心中所想,写出了心中所坚持的正义,在奏折里,王阳明前无古人的给刘瑾起了一个响当当的名字“权奸”刘瑾看到后,头都大了,马上召集锦衣卫“快去抓他,别让他跑了”
就这样,为了心中的正义,王阳明安安生生的挨了一顿棍打,他不后悔,即便刘瑾将他分配到贵州龙场当驿站的站长,等到了那里,王阳明才会发现,原来,他前半生所有的苦痛,都会在那一个夜晚得到答案。
网上龙场悟道画面
1508年的一个夜晚,尚在睡梦中的王阳明仰天大笑,这笑声震惊了驿站的人,惊艳了瞬间,在后世文献中,王阳明的这一天,被称为“龙场悟道”那一刻,他终于明白自己的无敌之道:只要的心没有被蒙蔽,我就是圣贤,由此,王阳明的心学,就此散发出迷人的色彩。
王阳明的心学里有一个很重要的存在,就是他所理解的“良知”良知是什么,他解释很简单,良知就是每个人心里都有的一个东西,具体是什么,没办法描述,但是,它是存在于每个人的心里,只有有它在,人人都能成为圣贤,而因为在尘世间有太多的诱惑,良知也许会灰尘被蒙蔽,但是如果你要是能够将上面的灰尘给清除,那么,你就是一个圣贤。
说起来很简单,到底良知是什么?等于说没说,于是,王阳明举了一个很简单的例子,什么是“孝”天冷了,你给母亲盖被子,天热了,你给母亲扇扇子,这就是孝,难道这个还用专门到外面学吗?并没有这个必要,那么你去盖被子,扇扇子,是谁告诉你要这么做的?就是你心中的良知,所谓的孝,归根到底也就五个字“让父母放心”看似简单,却是深藏着很大的道理。
王阳明进一步解释“我的心中有一个能明辨是非的良知,所以,这世间所有的道理我都不用去学,因为,所有的道理就在我的心上,我的心,即是道理”这话听起来很空旷,但是很容易让人明白,用今天的话来说,这就是唯心主义,我心在,所以万物皆在,我心里无它,万物皆不在。
在王阳明的学说了,除了致良知以外,更重要的一个句话便是“知行合一”解释起来很简单,将知道的和行动结合起来去做,在我们日常中,有些事,有些道理,说出来很简单,但是一到你自己去做,去想,那就很难,这就是王阳明的心学魅力所在,他告诉你,在生活中,你要做到知行合一,这是人的一个本性。
很多人认为,人的本性到底什么?恐怕各家有各家的说法,但是无非他们所有的东西都有一个相同点,本性里,一定包含了很多东西,这个东西是重要的,本性便是容纳这些东西的一个载体,有人提倡人性善,有人提倡人性恶,但是不论是善还是恶,这都是取决于你心里的良知,它会告诉你,什么是善,什么是恶,一件恶事,没有做出来,这就不是恶,一件善事,没有做出来,同样它不是善。
要想知道人性本善还是本恶,这就要你自己的做法,这就是王阳明所提倡的“知行合一”只有知行合一,你才会知道人性到底是善还是恶,总的来说,这句话的意思就是,所谓人性的善恶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看你去做了什么事。
人生在世,做事就是在做理,每一件事,都有每一件事存在的道理,而怎么去做这件事,便是问你心中的良知,一件事存在,它没有善恶,能决定这件事善恶的,其实也就是你的良知,每个人心里都有良知,它会告诉你,怎么去分别善恶,不用去外面学习,它会告诉你,因为你本身就知道这个道理。
心学的出现,无愧于人类思想果实上的一朵奇葩,王阳明也不愧为一代圣贤,他的学说影响了后世数百年,日本人曾学会他的心学,开启了“明治维新”而他们传奇的海军大将东乡平八郎,更是坦言道“一生俯首拜阳明”
王阳明的心学存在的目的,它就是告诉你,世界上所有的一切都是有道理的,关于这个道理,其实你的心里有答案,但是因为生活中的琐事诱惑太多,以至于你的心被蒙蔽,一个人本身是无敌的,只要你的心没有被蒙蔽,你就是圣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