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莱坞机器人2.0》科幻电影中的人文环保情怀

2019-09-06     丁明念响

八年前一部集歌舞、科幻、还有爱情的《宝莱坞机器人之恋》闪亮登场,号称是印度史上最贵的一部电影,耗资3500万美元,当然收获也不少,当时的票房1.5亿美元,估计投资商半夜都笑醒了,虽然特效和美国大片比起来还有差距,不过在爱情和歌舞的带动下,这样一种娱乐片也是市场乐于见到的,收获满满也就不奇怪了。

再一次宝莱坞的科幻片征战江湖了,《宝莱坞机器人2.0:重生归来》延续了上一步的剧情,不过这一次少了点歌舞,多了点玄幻,爱情依旧,顺便还加上了点人文情怀,在2018年底开始公映后,在印度本土收获了近8亿票房,2019年正式转战中国,倒是体验一下印度的开挂科幻片。

手机是个什么鬼?如今手机已经不是个鬼,而是许多人的另一半,离开了手机到底行不行,估计没人试过,这个小小的智能设备已经变成了生活的一分子,别的不说,光是出行、付款现在都少不了这玩意,它给人们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无数的低头党,除了低头党之外是不是还会带来其他点什么呢?

《宝莱坞机器人2.0》和手机得要有点话说了,当年中国有一部电影《手机》曾经娱乐了不少人,剧中的经典台词如:手机,原来就是为了方便人的,没它的时候,人挺自由,有了它人成风筝了。别怪手机还是人的事。人在江湖飘,手机是把刀,有些电话就是不能接。

当年手机还正处于智能的起始阶段,如今智能手机已经横扫全球,手机当为人的亲密伙伴已经是不可逆转的趋势。

貌似冯小刚对媒体还半开玩笑的说过,手机现在是个大麻烦。这个麻烦确实有点大,貌似已经折腾出不小的动静出来,第二部《手机2》什么时候能够出来还是个未知数,倒是通过这部未出世电影搞出了不少问题出来。

此次,印度这部科幻片开始和手机做起了生死搏斗,单个手机很弱小,规模化的手机却是杀人利器,人类的力量毕竟还是太弱小了,在第一部中完成任务并被肢解的七弟只能重装江湖,要拯救人类于水深火热当中。

虽然是部科幻电影,倒是谈起了深刻的主题,即科技与自然的平衡问题,当鸟类科学家以一生的热情去热爱鸟类的时候,却发现鸟却是越来越少,而最终的原因则是手机使用越来越多,为了留住客户保持信号稳定,运营商开始四处建设发射塔,发射塔越建越多,结果是对鸟类产生伤害,最终鸟类科学家四处呼吁和救援无果的情况下,一个不得不说的故事就此展开了。

信号发射塔到底有没有危害,若是看近年的新闻时有这样的疑虑发生,特别是居民小区对于发射塔建设在周围颇有怨言,但是一方面手机需要良好的信号也是个问题,若是没有发射基站又会导致手机使用体验不好,貌似前一段时间还有运营商在某小区门口贴出公告,因为小区不少居民反对只能停止建设信号发射塔,以后不保证手机信号了。

这一次电影从鸟类出发,本质上探讨了人类科技与自然环境如何和谐共处的问题,当鸟类科学家在拍摄无数鸟类飞舞的场景以及拿着设备监听鸟类声音之时,可以感觉到自然之和谐美丽,但是这种美丽并没有多少人关心,因为大家关心的是手机信号好不好,经济会不会发展,生活是不是便利等等事宜。

也如片中一位农民把地租给运营商建设发射塔时,面对科学家的诘问,说出的话倒是无赖,都没法种地生活了,还要关心鸟干什么?

当然不仅仅是鸟的事,而是这个地球生态的事,在这点上,这部电影倒是有可赞许之处。

我们只有一个地球,心理学家阿德勒谈到人生必须面对的三大制约的其中一条则是:第一是我们必须生活在这个小小的星球上,除此别无选择;

依照目前人类的科技水平,外星殖民还是没影子的事,那么保护好地球环境,如何长远的生存下去变成一个国际性的问题。

毕竟地球只有一个,若是野蛮发展,不考虑可持续性增长,那么等待我们的可能则是全球性的问题,在这点上,人们是开始反思了,1972年10月,第27届联合国大会通过了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的建议,规定每年的6月5日为“世界环境日”,让世界各国人民永远纪念它。这就是一个反思的重点起点,但是人类要进步,科技是大踏步往前走,如何做又是一个漫长调整的过程。

如近年来谈得最多的燃油车禁售的时间表就可以明白,人类已经开始关注地球的生态系统了。

应该如何做,这是个大问题,得要达成一个共识是一个漫长和复杂的过程,电影中鸟类科学家由原来善良的看护鸟类终于演变成最大的反派,最重要的原因是他的求救遇到了人们的漠视,最终导致了一场幽灵与科技的大战。

当然鸟类科学家在剧中认为我们要用手机,只为了八卦和琐事,这点说对了一部分,更多的则是科技进步以及生活水平提高的必然性,看一下中国目前的近乎无现金的社会就能明白,手机带来的便捷还是可取的。

只不过爱之深才会恨之切,所以这位化身为幽灵的科学家不但要消灭手机更要消灭用手机的人,也许在他看来,当雪崩发生时,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那么手机和人得要一起消灭掉。

更反讽的是印度圣雄甘地的画像还挂在部长的办公室墙壁上,这位老人一辈子与普通人打交道,并且是十分反对工业化和国际化进程的,甘地有张最经典的照片则是裸着上身使用手摇纺车的照片,但是身居高位的人已经忘记了前辈们的期望,不但不再为民发声,更是在智能化推进过程中任意而为,剧中倒是很有意思的夸奖了美国和中国,只用了几个频率,并没有任意而为,是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

这部电影另一个欠缺之处则没有把这种科技与人文情怀深入化,最后又落入了科幻拯救的范式中,以七弟和幽灵大战开启了一场奇幻战争,不得不叹服七弟弟操控机枪的水平,貌似没有伤害到普通人的性命。

《宝莱坞机器人2.0》本身就是一部科幻电影,只不过探讨了一下科技与环境的对立问题,至于解决依旧只能是一个缓慢的过程,而且随着后续七弟及期克隆体的投入使用,在这场大战之后,科技反而应用得更加广泛和深入,也许这是鸟类教授并没有考虑到的事情,仅仅关注鸟可能并不足够,而是要关注人类整个生态的运作才是最终的思考面。

总体来说,这部科幻大作可圈可点,带来了一点思考,还有更多的娱乐,宝莱坞这次也玩起了套路并向好莱坞靠近,在高投入之下来一场奇幻之旅。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GodJC20BJleJMoPMFNom.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