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三大阳谋,明知前面有坑却不得不跳,堪称无解

2021-03-20   生活给的温暖

原标题: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三大阳谋,明知前面有坑却不得不跳,堪称无解

说到与“阴谋”相对的阳谋,很容易让人想到那句经典的歌词:“用阴谋阳谋,明说,暗夺,淡薄”,这首歌的主角是东汉末年的大军阀曹操,曹操在争夺天下的过程中使用了不少“阴谋”,当然,他也掉进过别人的“阴谋”,比如赤壁之战的连环计。

但这些计策再怎么高明,也是有赌一把的风险在里面的,毕竟这一边有出谋划策的聪明人,另一边或许也有能看破计策的聪明人,大家拼的就是谁计策更胜一筹。不过,中国历史上却有三个著名的“阳谋”,让人明知前面有坑却不得不跳,堪称无解。

第一个阳谋的故事发生在春秋时期,当时齐国国君齐景公手下有三员大将:公孙接、田开疆、古冶子,这三个人都为齐国立下了汗马功劳,战功累累。但是,齐景公却整天愁眉苦脸,为什么呢?因为这三人仗着自己立下大功,十分骄横,齐景公怕有一天他们会造反。

这时,担任齐相的晏子见状,给齐景公出了个主意。齐景公一听大喜,立刻把这三人叫来,拿出2个桃子摆在他们面前,对他们说,你们都立了功劳,应当受到奖赏,现在我赐给你们2个桃子,你们自己按照功劳大小分吧。

于是,公孙接认为自己功劳大,可以吃桃,伸手拿了一个;接着,田开疆也陈说了一番自己的功劳,再拿走了一个;剩下古冶子一人没拿到,顿时大怒,他说我的功劳才是最大的,你们竟然不让我!另外两人一听十分羞愧,拔剑自刎了。

古冶子见状大惊,懊悔不已,觉得对不起他们,也跟着拔剑自刎。就这样,晏子不费吹灰之力,帮齐景公解决了三个隐患,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典故“二桃杀三士”。只不过,晏子这事做得对不对,一直饱受后世争议。

第二个阳谋的故事发生在战国时期,大家应该都听过,它就是著名的“围魏救赵”。魏国的庞涓率军攻打赵国,赵国向齐国求救,孙膑让齐军直接去进攻魏国国都,逼得庞涓不得不撤兵回救。不救能行吗?自己的大本营总不能出事啊,所以明知是计策,也只能被牵着走了。

至于第三个阳谋,发生在西汉汉武帝时期。汉朝刚建立时,刘邦认为秦朝光速覆灭的原因就是它用郡县制统治,放弃了分封制,没有分封皇族的王爷到各地去镇守,导致后来郡县作乱。所以,刘邦吸取教训,一边用郡县制,一边分封刘姓诸侯王,双管齐下,力求稳定。

但久而久之问题就来了,有的诸侯王权势太大,对皇权构成了威胁。到汉武帝这一代,他深深觉得自己该做点什么改变这种状况了,于是颁布了著名的“推恩令”。“推恩令”说起来很简单,汉武帝规定,诸侯王死后,必须把自己的封地给每个儿子都封一块。

这样一来,一个诸侯王的势力就被瓜分了,然后子子孙孙传下去,越分越小,对皇权的威胁,自然也越来越小。表面上看,汉武帝是在“推恩”,让诸侯子孙都能享受分封的恩惠,可实际上,还是为他自己服务。但诸侯王们也不得不听,不然该闹家族矛盾了。

这三大阳谋可谓是高明至极、也狡诈至极,没点头脑的人还真想不出来。总的来说,设计它们的人,都巧妙利用了人性的弱点,让自己的计谋无解,如果谁跳了进去,恐怕真的只能深深地绝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