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6日| 见字如面第 19 期
“ 每周我会从留言中挑选一位 读者来信
写一封专属回信,替他解决困惑
回信,是仅次于见面的仪式感 ”
“假期这些天过的怎么样?”
“累。”
我的一个读者,驱车几百公里回了家;
好不容易休息几天,却还是要拿出一半的时间回微信。
因为对方是自己的客户。
在爸妈面前不敢流露情绪,怕他们担心;
只好夜里自己一个人偷着躲进楼道,抽会儿烟。
成年后,肩上的责任越多就越不敢再任性;
能压垮一个人的,只剩日常不顺心的总和。
今天的信,回给24岁的佩佩。
习惯了隐藏自己的真实情绪,让气氛保持和谐;
受了委屈也不敢发难,不想给别人带来麻烦。
成年后终于懂事了,隐忍克制的副作用却都留给了自己。
有很多刚刚步入社会的年轻人,在后台问过我同样一个问题:
“大叔,我该不该辞职?”
我从不反对年轻人跳槽。
多尝试才能有更多机会去体验,体验过才能发现自己更适合什么。
任何人都有择优选择的权利,但这个权利也前提:
你得先有足够的勇气和资本。
你得先让人看到你的价值,才能心甘情愿为你的底气买单。
公司十一聚餐的时候,运营温迪敬了我一杯。
来公司一年,她做的出类拔萃。
刚过了26岁的生日,就送了自己一辆车。
我还记得人事把温迪简历递给我那天:
“能力强,但看简历跳槽实在太频繁,担心留不住。”
一起面试的年轻人,离职原因那栏填的都是由于地域、出于发展。
唯独她就4个字——个人原因。
搭伙合作的同事整天摸鱼,一个人干了两人份的活。
项目进度落后,老板却只看最终结果。
意外的是,当我问到她怪不怪前任老板,她却摇了摇头。
“我比他还没办法接受低效率。”
“那如果再次遇到不喜欢的同事,你会再次辞职吗?”
“我为什么要为了不喜欢的人,放弃前途?”
在所有人都盲目臆断,她的频繁跳槽是一时意气的时候;
只有我发现了,温迪的底气到底是什么。
果断和清醒。
她知道自己有什么要什么,介意什么,可以为什么而妥协。
这种果断跟清醒,是很多人不曾拥有过的特质。
《我们无法成为野兽》的深海晶,为了让所有人喜欢:
不喜欢的同事托她做PPT,她应了。
自己忙的焦头烂额,同事却在旁边吃零食刷剧。
领导让她带新人熟悉工作,她也应了。
明明不是她的项目,她却为了新人的失误去道歉。
如果一个人开始在意起“身边人”的脸色、态度,很快就会失去自我。
新书写到一半的时候,我曾问过我爸一个问题:
“如果有人不喜欢我的书怎么办?”
我爸用特别轻松的语气告诉我:
“你的书又不是为他们写的。”
我瞬间就释怀了,下笔也轻松了许多。
就连我们,都没办法做到被所有人喜欢;
所以会遇到不喜欢的人,是太正常不过的事了。
我常跟刚来公司的年轻人们讲:
“任何时候都别拿别人的问题和错误,去刁难自己。”
上司的责备、难缠的客户,同事间的勾心斗角、插科打诨...
最可怕的,不是遇见让你不顺心的人,碰到看不惯的事;
而是你遇到了,却不知道该怎么解决,只想到了离开这一个办法。
对很多人来说,找到一份称心如意的工作并不容易。
可惜的是很多人,直到辞职之后才明白:
工作的使命是让自己更强,赚钱让生活更好,其次才是合群和接纳。
渡边淳一曾在书中说过:
不要对日常生活太过敏感,和什么样的人一般见识,你也就是什么水平。
不跟讨厌的人一般见识,并不是我们软弱,更不代表虚伪;
而是意味着我们内心,已经成熟到了可以容纳不喜欢。
《流浪地球》刚开拍的时候,就有人说吴京是三流演技假爱国。
但他看得开,清楚旁人的诋毁跟自己无关;
该吃饭吃饭该拍戏拍戏,偶尔还自我调侃几句。
电影上映,吴京成了国内电影第一个票房破百亿的演员。
孙杨在游泳赛场上,曾多次受到澳大利亚选手霍顿的挑衅和造谣;
但是他没有过多关注这些,也不曾站出来反驳过什么。
因为孙杨心里清楚,吵赢了对方没有任何意义;
站在比他更高的领奖台上,超过对方才叫真本事。
一个保持钝感,另一个适时锐利。
那些真正高级的斗争,都是润物无声的蚕食,而不是针锋相对。
90后离职率曝光的时候,曾有过一种说法:
“不要大声责骂年轻人,他们会立刻辞职,但是可以往死里骂那些中年人。”
很多职场人都拿它当调侃,我听了却怎么也轻松不起来。
年轻时还能冲动,面对被定义想证明,却为现实碰壁;
中年时没了退路,不敢再任性,只剩下了隐忍克制。
每个过了20岁的人,生活里其实都藏着一句不容易。
迟疑随处即来,失意心烦也在所难免。
累的时候就别再紧绷了,给自己放个假吧。
陪爱的人一起做些喜欢的事,偶尔也允许自己任性一次。
看完了文章点点“在看”,跟我一起做个约定:
轻松过后,再好好思考;
无论什么时候,都要好好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