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航拍新疆第一人,把最极致的美送给每个人

2019-10-02     岳普湖文广传媒

他是“航拍新疆第一人”

乘机1760余架次

在空中航拍达2700多个小时

航拍新疆约58余万张图片

他是“新闻快枪手”

在全国及各省市报刊杂志等媒体

发表作品20000余幅

他曾参加抗灾救灾、空地搜救等活动五十余次

他是全疆唯一 一位连续三届

在全国摄影艺术展览上获得大奖的摄影家

他就是李翔,笔名阿丑。

李翔 ,新疆米泉人,1984年10月入伍,技术六级(师级),新华社记者、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新疆摄影家协会副主席、新疆新闻摄影家协会副主席、中国国家地理签约摄影师、中国文联专家评审委员会委员,中国技能评审委员会委员、新疆阿丑视界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创始人。

军旅摄影师-腾飞的起点

1969年4月,李翔出生在新疆米泉市。在那个年代,旌旗浩荡、沙场点兵的军营,曾是多少热血男儿的向往之地,李翔也不例外。

1984年10月,李翔因有文艺特长被特招入伍;1989年7月,因其新闻报道成绩突出,被全军首次破格提干。

1992年,西安陆军学院毕业后,在军区后勤第二十九分部任专职文字、摄影、摄像干事。从此,李翔正式踏上了专业摄影的艺术道路。

“有人说李翔就是带两翅膀的,但对他来说长着两个翅膀有可能是缘分。”为李翔插上翅膀的,得益于他的特殊身份——军旅摄影师。

从高原到盆地,从沙漠到绿洲,走到哪里他就拍到哪里。在雄关漫道,在山高水长间,他遨游天际。突出的工作成绩,也为李翔赢得了骄人的荣誉。他先后荣立二等功三次,三等功六次,三次提前调职。

从1998年开始,作为新疆军区专职摄影记者的李翔,就用鹰的视角俯瞰着新疆大地,百万张之巨的新疆航拍图片,定格住云端下的新疆。

尤其是自1999年开始,李翔利用直升机抢险救灾、边防巡逻和空地搜救等一切机会,进行了大量的航拍实践。经过不断的理论学习和经验总结,他终于打造出一批享誉全军、全国的摄影艺术精品。

航拍新疆第一人

俯瞰新疆大地无处不在的美景让李翔惊叹,不知不觉他拿起了相机。“刚开始航拍是没有目的,看到哪里漂亮就拍哪里。”他说,在飞机上,只要拿着照相机对着地面就非常兴奋,疲惫一扫而空。

李翔回忆自己刚开始登上直升机拍照,他评价自己“傻乎乎的,上飞机都不知道该做什么了,但我看着我师傅在飞机上做准备,找角度,那时候就给我烙下印了。”

在还没无人机进行摄影的年月,李翔的航拍新疆作品极其珍贵,被争相采用,有2万多幅作品登上全国各大媒体。在一幅幅摄影精品的背后,是他付出的不为人知的汗水。

在直升机上航拍不比普通拍摄,李翔为了保证拍照的质量,往往是来不及带氧气罩;为了保证稳定性,按快门时都会屏住呼吸,这些看似不经意的习惯,并不是常人能做到的。他也因此落下了很多“后遗症”

“沙眼”就是其中之一。直升机上风很大,但为了拍摄他只能忍受,“风吹得手背上的皮肤都在抖,带眼镜也不管用,眼睛还是吹得疼。”

天冷的时候,手冻得抠不开镜头盖。为了好的拍摄角度,他经常要坐在直升机地板上,因为长期受凉肠胃受损,至今无法痊愈。

2001年冬天常年高强度的工作患了高位肠梗阻,截掉十二厘米的肠子,差点将生命留在边防线上。

有一年冬季去边防基层采访,李翔走在冻结河流的冰面上,一不小心踩到了冰窟窿,于是右腿一下跪倒了河底的石头,“当时感觉疼,但是觉得能坚持,就没没有告诉别人,但是第二天早晨就起不了床,关节整个都肿了,

去临近的医院看,医生说是膝关节骨折。”李翔说,打上包扎后,他基本上没有休息,拖着走路都不太利索的腿跑了大半年伤势才逐渐好转。

有人问他,“你为什么不和领导沟通一下,腿部有伤的事情呢?”他说,“能克服的自己就把它克服掉,不要总麻烦别人。”

2010年8月,巴基斯坦发生了八十年不遇的特大洪涝灾害,在洪灾发生两个月之后,李翔随救援队奔赴灾区。此时既是救援人员,又是摄影记者的他,显得尤为忙碌,时间也更为宝贵。多半时间他是和救援人员一起投送物资,拍摄图片只能是见缝插针。

李翔认为,“摄影师以一个客观记录者的身份介入,这样才能捕捉到最真实、最原始的东西,不要把自己放在艺术家的角度。”

用光影纪录生命的翔者

李翔看世界的方式,就在于他从几千米高空俯瞰而下的拍摄角度。在他的镜头下,新疆的昆仑山脉,耕地、湖泊、草原都展现出了前所未有的惊世风貌,这是云端下独特的新疆。

新疆6000多公里的边防线李翔走了好几遍,很多地方甚至去数十次。有时为了拍摄他一等就是10多天。

一次,他跟随直升机去托木尔峰拍摄,因为下雪飞机无法起飞,他只好在哨所等,没想到一等就等了10天。天空放晴后,他在飞机上拍下了雪后的托木尔峰,晶莹壮丽,在蓝天下美得惊人,“10天的焦急等待值了。”

2012年,《中国国家地理》策划做一组有关新疆的系列报道,而当编辑团队来到李翔家拿照片时才发现,这是一个多么浩大的工程:花了3天时间挑选出了1000张照片,再将范围精简到300张。

最终从铺满编辑部的300张照片中选定了9张最能代表新疆的照片。而总编单之蔷也决定将此前计划的系列报道改成专题报道。

谈及照片被《中国国家地理》收录,李翔觉得相对于荣誉,他更看重自己认知发生的转变。“9张照片看新疆”的报道一经推出,在新疆引起了强烈反响。

看到《中国国家地理》在版面有限的情况下,精挑细选出最好的片子来宣传新疆,李翔开始琢磨怎么能利用航拍系统地拍出新疆,展示新疆。

6年前,无人机航拍刚兴起,李翔就投入其中。先后自费买了10架无人机,其中8架在拍摄中摔坏,“心疼得很,但不继续拍摄心更疼,只得再买。”

李翔说,随着相机、智能手机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会摄影,但拍的景色都“千遍一律”。这些年来他更换的相机也有几十个,从最早的海鸥黑白胶片相机到现在的各类数码相机。

“这些年来我所有的零用钱都花在了买设备上。”李翔说,相机、电脑只要他觉得有需要都买最好的,现在流行的航拍器李翔也用坏了几个,“两个坠落了,一个撞山坏了,还有一个被大风刮跑了。”而要知道,航拍器最便宜的也要几万元。

“我现在还是个"负翁",至今还欠着摄影店器材的钱没还完,但觉得这一切都是值得的。”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Gi5glm0BMH2_cNUgFP7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