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在父母最该出现的地方缺席:你嫌性教育太早,坏人不会等你准备好

2020-07-18   妈妈充电屋

原标题:别在父母最该出现的地方缺席:你嫌性教育太早,坏人不会等你准备好

在饭桌上,思琪用面包涂奶油的口气对妈妈说:“我们的家教好像什么都有,就是没有性教育。”妈妈诧异地看着她,“什么是性教育?性教育是给那些想要性的人。所谓的教育不就是这样吗?”
思琪一时间明白了,在这个故事中父母将永远缺席,他们旷课了,却自以为没有开学。
——《房思琪的初恋乐园》

《房思琪的初恋乐园》是作者林奕含用血泪写出来的小说,房思琪就是她,她就是房思琪。林奕含中学时被老师侵犯,被父母忽视,导致她患上抑郁症。

她曾经很努力地想走出来,她努力爱努力生活。她哭着把自己的经历写成小说,她想重新开始,可小说出版才两个月,她就自杀了。

林奕含的经历不是个案,成都14岁的女孩小小(化名),疑被性侵致怀孕堕胎,患上抑郁症跳楼身亡。

林奕含用生命呼唤的性教育,依然是“犹抱琵琶半遮面”。我们小时候基本没接受过性教育,现在我们成了父母,即使意识到应该对孩子进行性教育,却不知道该如何开始,只能是一路跌跌撞撞的前行。

前不久上海10岁男孩在书店猥亵5岁女孩的事件深深触动了我。没有孩子天生是十恶不赦的,孩子犯的错是教育的缺失,这个缺失不只是孩子的性教育,家长也需要补课。

我希望因为性教育缺失导致的悲剧越来越少,近期我看了一些关于儿童和青少年性教育的书,我把我认为比较重要的点写在这篇文章里。希望能有更多父母看到,唤起他们对性教育的重视程度,能更有针对性,也更全面更有效的对孩子进行性教育。

在介绍怎么对孩子进行性教育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什么是“性”。

01 性不等于两性关系——“性”的5大要素

很多人都会把性和两性关系联系在一起,觉得性是令人厌烦恶心的,提到性会有强烈的羞耻感。如果提到性你只能想起岛国动作片,那你的理解就太狭隘了。性不仅仅是两性关系,它还包含更丰富的内容。

常年从事青少年性教育研究工作的胡萍老师,收集到的孩子们对性的理解是这样的:

我对性的认识是比较恶心的,我觉得了解后就不再纯洁了。
我对性的认识是恐怖神秘又可怕,很黄,少儿不宜。
我觉得性就是那些不正当的男女关系,觉得非常下流,提到性就很不舒服。

孩子们对“性”的认知是受到我们“谈性色变”传统文化影响的,但性真的这么不堪吗?

胡萍老师认为,对性的解释要从性与每个人自身的关系出发,找到人类生命中跟性有关系的元素,它们是性别、健康、生命、爱情和隐私。

性别:性器官从身体上将一个人归属于男性或女性。

健康:性器官的健康与身体健康密切相关,性心理的健康与个体人格健康密切相关。

生命:性是人类孕育生命的基础。

爱情:爱情也包含在性的范畴里,因为爱情是让人类感觉到幸福和快乐的情感,这种情感可以伴随性的冲动,也是人类组建家庭的基础。

隐私:性是个体的隐私,隐私权是受法律保护的。

性教育的本质是人格教育,帮孩子全方位的理解“性”,会积极引领孩子构建健康的人格。看到“性”对孩子的影响,你还会觉得性教育是可有可无的吗?

02 性教育应涵盖的4个方面

基于性的5大元素,性教育应该包含4个层面,分别是:性别教育、爱与生命的教育、情感与责任教育、道德与法制教育。

性别教育,是让孩子认清自己生殖器的基本结构和简单功能,让孩子了解男女的不同之处,进而接纳自己的性别,同时尊重他人的性别。

爱与生命的教育,是让孩子懂得生命来之不易,让孩子明白生命来源于爱,让孩子懂得爱自己,爱父母,珍惜生命。

情感与责任教育,是让孩子学会表达爱,表达感恩,学会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道德与法制教育,是让孩子逐渐建立性道德,了解性的相关知识,了解相关法律规定,进而约束自身的行为,也学会保护自己。

上海书店10岁的男孩,最缺失的是道德与法制教育,他不知道他的行为是触犯道德甚至法律的。因为性伤害患抑郁症离世的林奕含,14岁的成都女孩,她们最需要的是爱与生命的教育,如果她们能多爱自己一些,也许就不会轻易结束花儿一样的生命。

03 对孩子性教育的具体做法

对孩子的性教育是必须要做的事情,我们要根据孩子的认知特点,循序渐进把性的相关知识讲给孩子听。

  • 性别教育:让孩子了解并接纳自己的性别,认清性别角色

我们可以利用绘本让孩子了解男女的不同是进化的结果,告诉孩子男女生殖器的名称及基本的功能。让孩子明白生殖器官跟我们的眼睛、鼻子、嘴巴一样,我们必须要尊重它、了解它、保护它。

只让孩子了解生理性别是不够的,还要让孩子理解和接纳自己的性别。重男轻女或是重女轻男的家庭,很容易让孩子对自己的性别不满意,我们要及时察觉孩子的情绪,引导孩子接纳自己。

孩子也会在日常生活里观察父母相处的模式及性别特征,这是孩子对性别角色的初始认知,会影响孩子日后和同性异性的交往,父母要做好示范。

  • 生命与爱的教育:生命来之不易,爱自己是王道

孩子最初对生命的认识来源于“我是怎么来的”这个问题,我们要认真正面回答孩子的问题,不要随口说“你是垃圾桶里捡来的”,“你是买来的”,这样会让孩子觉得生命没有价值。

我们要给孩子传达的生命观是:生命源于爱,而非源于性。在解释生命孕育和出生时,不要只停留在物质层面的精卵结合,要把爱的情感和生命的形成联系起来。让孩子知道,因为爸爸妈妈相爱,才有了他的诞生,他是爱的产物。

当孩子了解到了生命的价值,他才会更爱自己,爱自己的身体和生命。我们也不要对年幼的的孩子进行“大爱无疆”的教育,爱的教育应该按照爱自己、爱父母、爱人类的顺序进行

懂得爱自己,孩子才会更珍惜自己的羽毛,在面对诱惑,情绪低落的时候不会选择伤害自己。

  • 情感与责任教育:学会爱的表达,承担责任后果

因为传统文化的影响,孩子对爱情中的情感感到恶心和羞耻,我们要帮孩子正确理解爱的情感,正确表达爱。

在胡萍老师的《善解童贞》里,指出爱和性的表达的关键区别在于:男女身体接触时,如果没有性冲动和性唤起,就是表达爱;如果有,就是在表达性。

父母在孩子面前可以表达爱,但不可以表达性。不管孩子的年龄多大,夫妻间的性行为都涉及隐私,要回避孩子。

我们还要让孩子学会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任,建立起对性冲动的审视和控制能力。胡萍在六年级学生的性课堂用“两个拳头的距离”,教孩子们处理和异性交往时应保持的距离。

“不管男孩女孩,与异性交往的时候都要保持两个拳头的距离。如果你上大学后真正爱上了一个人,他也爱你,你们的感情是真诚的,你就可以拿掉一个拳头。等到你与相爱的人都能够自食其力,能够一起面对未来生活,你们决定进入婚姻的时候,你可以拿掉第2个拳头了。”

  • 道德与法制教育:帮孩子构建性道德,进行性法制教育

一个人的性道德是从出生就开始建立和发展的,和道德的发展过程类似,孩子早期的性道德依赖于父母。进入幼儿园和学校后,受到父母、老师、权威及同伴群体的影响。随着孩子独立思考能力的发展,才会逐渐形成自己的道德价值观。

我们要尊重孩子性道德的发展轨迹,不要用成人的道德标准衡量儿童的行为。发现孩子有不良行为时,针对孩子的行为纠正,不要针对孩子的人格。

比如3岁的孩子在幼儿园摸自己的生殖器,如果我们说孩子下流无耻,对孩子进行人格和道德评判,会让孩子觉得自己是一个没有道德的坏孩子,产生不健康的羞耻感,影响他一生的幸福。

因为3岁孩子的性道德发展还处于低级的“惩罚和服从”阶段,他还没有形成自己的价值判断。作为家长,我们要告诉他哪些是对的,哪些是不能做的,他就会服从。我们只需要轻轻告诉他,如果你想摸的话,只能在自己的房间,不被人看到的地方,不能在公共场合摸,他就会知道该怎么做了。

我们也不能忽略对孩子进行性的法制教育,让孩子知道相关的法律法规,明白违法所必须承担的后果,孩子就能主动用法律规则约束自己的行为。

以上是对孩子进行性教育要包含的4大模块,但这些内容不是一股脑的讲给孩子听。我们要尊重孩子的认知发展规律,当孩子有类似的疑惑时正面回答孩子,做适当引导。超前的性教育,会超出孩子的理解能力,有时还会适得其反。

希望在性教育这场考试中,每个家长都不要缺席,你嫌对孩子的性教育太早,坏人可不等你准备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