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过唐朝宰相的王播,少年时家境贫寒﹐曾借住在扬州的惠昭寺木兰院里。据说寺庙里的僧人厌恶他,使之饱受了一番世态炎凉之苦。五代王定保的《唐摭言》里记述了这个故事(孙光宪的《北梦琐言》里说是唐代段之昌的事情)。
王播,字明扬,祖籍太原,后来在扬州定居。他出生后不久,父母就相继离世。家里贫困,王播艰难度日,后来,实在难以维持生活的王播只好到惠昭寺木兰院里借住。
扬州木兰院石塔
一开始,方丈和僧众还能对他以礼相待。寺院有一个规定,每天的吃饭时间都固定在僧人的敲钟之后。所以,王播一听到钟声,也就赶紧放下手中的书本,跟着和尚们一起吃饭。
但时间一久,和尚们就对这个“吃闲饭”的书生厌恶了起来,就想了个办法来整治他。这天,沉浸在书中的王播早已饥肠辘辘,抬头看看,发觉太阳都已经偏西了,奇怪的是,还没有听到开饭的钟声。无奈之下,他只能自己去厨下看看是什么情况,结果发现和尚们都已经吃过饭了,他们不敲钟,是故意不让自己吃饭。
王播很生气,但又能怎么样呢,谁让自己寄人篱下呢?他知道寺院里已经厌倦他在这里吃闲饭了。他返回住处收拾了一下简单的行李,然后在寺院墙壁上题写了一首诗,头也不回地走了出去。
二十多年过去了,到了唐文宗大和年间,早已踏入在官场的王播被派到扬州担任地方的军政长官。这一天,他心血来潮,忽然想到少年时借住过的寺院去看看。
得知王大人要来,惠昭寺木兰院的和尚们,顿时手忙脚乱起来。他们把王播当年居住过的地方修葺一新,寺庙的方丈还让人把王播当年愤然写下诗作的那面墙壁,用拂尘掸去尘土,用上好的碧纱把它覆盖起来,免得再次落上灰尘。
当王播再一次走进这座曾经刻苦读书,也曾饱受羞辱的寺院时,真是百感交集。当他看见自己当年题诗的墙壁已经受到了碧纱笼罩的优待,想到那时吃饭时的钟声,王播思潮翻滚,他让人拿来笔墨,在墙壁上又写下了《题木兰院》二首。第一首是:
二十年前此院游,木兰花发院新修。
而今再到经行处,树老无花僧白头。
第二首是:
上堂已了各西东,惭愧阇黎饭后钟。
二十年来尘扑面,如今始得碧纱笼!
写完,王播长叹一声, 掷笔而去。
这两首诗都成了唐诗里的名篇,尤其是第二首,世态炎凉的感慨,尽在其中。诗里的“阇黎”,是梵语“阿阇黎”的简称,意为高僧,也泛指和尚。“饭后钟”后来成为了一个典故,形容一个人贫穷落魄,遭受冷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