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芜,古称“嬴、牟”,92年脱离泰安独立为地级市,辖莱城与莱钢两区,但现已划归济南市管辖。成为莱芜区。
莱芜,曾是是山东钢铁生产和深加工基地,因此又被称为“钢城”,不过,莱芜还有一个别称“凤凰城”或“八宝凤凰城”,据说此称谓起源于明代。
而这“八宝”,是当时莱芜的才子县令陈甘雨,从自己所著的嘉靖《莱芜县志》里筛选并赋诗,而后流传下来的,分别是:宫山夕照、仙人遗迹、矿山呈瑞、深潭龙现、苍峡雷鸣、二洞云连、棋山柯烂、汶水西流。
众所周知,山东的美食很多,不仅有好吃的鲁菜、还有各具特色的面食、海鲜、小吃,正因如此,在美食方面,莱芜也不遑多让。
莱芜炒鸡
鲁菜系,在莱芜当地有句俗语"无鸡不成席",有“餐桌上有鸡,大吉大利”的寓意,也表示了主人对客人的尊重。莱芜炒鸡起源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当地的炒鸡品牌很多,尤以"鲁香斋"牌炒鸡最为有名。
莱芜炒鸡最早兴起于莱城东北方的夹岭山,这里的山路蜿蜒崎岖,重山叠嶂,人烟稀少,致使往来的司机和旅人就餐成为了问题,于是,当地人看准这一商机,在风景秀丽的宽阔地带搭起草棚,垒起了土灶,就地取材,客人可直观的看到制作的全过程,天长日久,"夹岭炒鸡"的名气也越来越大,以至于人们带着家人、朋友,专门开车到这里来吃炒鸡。
另外,同样有名的还有兴起于莱城东南郊区的“棋山炒鸡”,“棋山炒鸡”在制作工艺上,与“夹岭炒鸡”有所不同。棋山炒鸡采用的是干炒法,干香耐嚼,麻辣适口是其之一特点,也是近年来风靡莱芜的后起之秀。
莱芜香肠
这可是莱芜美食界的“大腕”了,其历史悠久,已有170多年的历史,相传清道光年间就已开始生产,其中,最为著名的是百年老字号"顺香斋"的莱芜香肠。
莱芜香肠,又称"南肠",据说是由“顺香斋”的创始人苏志亭,在莱芜城北的吐丝口(现为口镇)所创,期间所经历的风风雨雨,也是一部传奇。
香肠,对于中国人有着一种重要的意义,过去只有在重要的节庆日(比如春节)和有贵客到访时,才会出现在饭桌上,而不像现在任何时候都可以吃到,香肠以猪或羊的小肠衣(也有用大肠衣的)灌入调好味的肉料干制而成。主要分为川味香肠和广味香肠,其不同处就在于广味是甜的,川味是辣的。
中国香肠的历史悠久,具体时间不详,大概创于南北朝以前,始见载于北魏<齐民要术>的“灌肠法”,几乎全国各地都有自己的香肠,可谓是各具特色,百家争鸣。
其中,著名的有江苏如皋香肠、云塔香肠、广东腊肠、四川宜宾广味香肠、山东招远香肠、湖南张家界土家腊香肠、武汉香肠、辽宁腊肠、贵州小香肠、潍坊香肠、正阳楼风干肠,以及上文提到的莱芜香肠。
说回莱芜香肠,其主料原是一种莱芜当地产的叫做"莱芜黑"的黑猪猪肉和小肠,其配料原为十余种,现简化为八种,以及优质酱油,经过一系列工序精制而成,其最大的特点就是异香扑鼻,黑褐油亮,味道香醇。
莱芜姜酒
莱芜酿酒业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距今已有2000多年悠久的历史。姜酒的养生保健功能在唐宋时期就已被广为熟知。
莱芜生姜在我国的栽培和利用具有悠久历史。早在春秋时代的《论语乡党》中就记载了孔子生平''不撒姜食''。莱芜生姜以其姜块肥大、皮薄丝少、辣浓味美、色泽鲜润而著称,富含多种维生素,既是美味品,又是保健品,其营养成分在同类产品中居全国首位,所以莱芜也堪称“中国生姜之乡”。
莱芜姜酒,以“莱芜生姜”为主要原料,配以荔枝、大枣等辅料,经过一系列工艺流程酿造而成,具有生姜保健作用。
另外,姜酒虽属低度型酒,但由于生姜的特殊作用,使酒味醇浓,尤其适宜于长期在空调环境、高寒地区,野外作业及矿工等人员饮用。除此以外,生产姜酒所用的鹏泉水也是其一大特点(鹏泉水的营养素含量因与青岛崂山矿泉水相媲美而得名)。
莱芜作为伯益封地,嬴秦祖里,还流传着长勺之战一鼓作气的千古佳话。这里不仅有好吃的美食(香肠,炒鸡,烧饼,黄金酥等),还是齐鲁文化的发祥地,钢铁冶炼的发源地。这里人杰地灵,山清水秀,曾是英雄豪杰的慕名之地。
*本文图片部分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