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喜欢看灾难片的同学都会对《后天》有深刻的印象。该片主要讲述了温室效应造成地球气候异变,全球即将陷入第二次冰河纪的故事。
如果在自己身边的环境出现这种冰封万里的景象,还真的是让人触目惊心。
但是人类作为在大自然中渺小的存在,真的有这么巨大的力量去改变已经拥有接近46亿年年龄的地球?
还别说,最近来自伦敦大学学院的一帮科学家在《第四纪科学评论》科学杂志就发表了一个颇为有趣的理论。
他们通过一项另类的研究发现了一些有趣的数据,侧面印证了电影里的情节或许真的不是完全虚假,而且,经常流传的所谓“人类是地球的主宰”,在某种意义上来说还真的是有一定的可推敲地方。
(《第四纪科学评论》科学杂志)
要探索这一件事,需要先从欧洲人与美洲人的接触开始说起。很多人都知道哥伦布在1492年的时候发现新大陆,也就是美洲大陆的事实,然而这里面有一个小知识,第一个发现北美洲的欧洲人其实是莱夫·埃里克松,一位著名的北欧维京人。
(位于美国明尼苏达州的莱夫·埃里克松铜像)
但是哥伦布航海带来的影响是不同的,因为对比于莱夫·埃里克松的发现,哥伦布实现了欧洲与美洲的持续接触,并且开辟了后来延续了几个世纪的欧洲探险和海外殖民领地大时代。这个带来的效果对现代西方世界的发展有着无可估量的影响。
但也正因为这样的持续接触,造成了今天要说的这个有趣的数据。众所周知,当两个根本没有接触过的大陆上的人民进行了接触,文明程度高的一方往往会对另外一方造成伤害。
(描述哥伦布抵达美洲的画像)
由于15世纪的欧洲人口膨胀,当欧洲人知道有美洲大陆的存在后,殖民的思想开始在欧洲人之间涌现。版图的扩充,资源的开发和占用驱使着欧洲人对居住在美洲大陆上的原住民进行殖民的开端。
(欧洲人与美洲人之间的战役)
当然,这个殖民带来的后果就是美洲原住民文明的蚕食殆尽,一方面是由于经济剥削和掠夺,文化的渗透,奴隶的输送。另外一方面更具毁灭性的是,疾病的传播。
由于当时的美洲原住民并没有与欧洲人接触过,因此原住民身体里并没有欧洲人随之而带来的疾病的抗体。天花,麻疹,霍乱等疾病迅速席卷整个大陆,造成了大规模的人口锐减。
(16世纪美洲原住民患有天花的插图)
根据伦敦大学学院对相关资料的查阅得知,15世纪末约有6000万人生活在美洲各地,约占当时世界总人口的10%。但是由于殖民和疾病带来的影响,这个数字在100年内降低到500万至600万。
美洲原住民接近灭绝的后果,是导致当时大量原本已经开垦的农田土地直接荒废,这些土地被重新覆盖植被成为草原和树林。
(欧洲人与美洲人接触的画像)
科学家们依据这个数字的美洲原住民所需要的食物计算了耕种土地的面积,其荒废种植的土地高达5600万公顷,与现在法国的土地面积不相上下,也就是说,在100年间因殖民带来的影响就令美洲土地上多出了一块法国面积大小的草原和树林。
这种大自然再生的规模最终令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有效的下降了7-10ppm,导致16世纪后期到17世纪初的平均温度降低了0.15摄氏度。
这个数值看似很小,然而产生的后果却是可以用影响历史进程来形容也绝不为过。
(欧洲人逐渐占据美洲土地)
由于气温的下降,使地球迎来了科学家们称之为“小冰河时代”的时期。好比远在伦敦的泰晤士河居然会在这个时期里多次结冰。
(1684年在结冰的泰晤士河上举办的博览会)
当然不止一个国家出现这样的情况,荷兰的河流在当时也出现结冰的现象,甚至葡萄牙遭受暴风雪的次数增多等,多个国家保留下来的画作文物证明着这一切的真实性。
(1665年荷兰莱顿小镇结冰的河流)
而且由于寒冷期的延长,春夏季的缩短,当时其他国家的农作物收成减少,以至于大量国家出现饥荒的现象,其中在学术界最为知名的就是欧洲大饥荒时代。
粮食的减少,人们普遍营养不良,疾病开始横行,被压抑的不满情绪不断累积。随着物质和生活条件的恶化,战争,叛乱,最终出现在多个国家之间,世界人口再次减少,格局再次变更,改变着历史的进程。
(全球气温与美洲人口同时下降记录)
在一本名为《全球危机:十七世纪的战争,气候和灾难》,由耶鲁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剖析因气候改变从而改变世界格局的一书里,就详细解释了气温下降,饥荒,灾难和战争之间的互相影响,从侧面印证了美洲原住民大量减少引致的问题。
同时,科学家们将“小冰河时代”的引发条件一般归纳为几个因素,包括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下降,一系列大型火山爆发,土地利用的变化以及太阳活动的减缓。
土地利用的变化从美洲原住民的急剧减少已经证明了农田耕地重新被植被覆盖,继而形成森林。而一向被认为最为完美的保留气候数据的极地冰芯,同样的记录着16世纪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减少的数据,当然还记录着历史里每个大饥荒时代,二氧化碳含量下降的相关数据。
(从南极冰川采集的冰芯)
这样的理论,证明了人类的活动在全球气候改变的因素里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同时,也证明了人类的行为其实早在工业革命之前就已经产生了影响气候的现象。
因此,工业革命的到来确实令人类的社会还有文明得到了一个质的飞跃,但同时也证明了人类文明进步的同时,却对环境,或者正确来说是对地球,产生更为深刻的影响。
而这样的影响,反过来又会作用于人类自身。因为气候环境的变化已经从历史的进程里证明了会影响土地,粮食,疾病等多个因素的改变,最终导致人类社会的改变。
(工业革命的到来)
这些例子和历史进程,给了我们自身很大的启示。因为从相关的数据可以为我们展示了重新造林可以做到些什么。
但同时又让我们意识到,一个接近法国那么大的森林面积才让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降低那么一点,这对比于现在人类社会依旧主要依靠煤炭,石油等能源发展而每年产生3ppm的二氧化碳数值,简直就是小巫见大巫。因为这意味着2到3年的时间就足以将当初100年才减少的二氧化碳含量抵消了。
(美国工业革命时期一角)
说“人类是地球的主宰”这一句说话,在某种意义上来说真的是有一定的正确性,因为人类每一个细小的发展都给地球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
就目前而言全球流行着一个比较新兴的词语,Anthropocene,“人类世”。由1995年诺贝尔奖得主,荷兰大气化学家保罗·克鲁岑于2000年提出,意在标记人类活动对地球的影响足以成立一个新的地质时代。
(保罗·克鲁岑)
虽然目前全球就这一个“人类世”的开端而进行激烈的讨论,有学者认为人类开始务农的时期作为开端,也有的认为从18世纪末人类活动对气候及生态系统造成全球性影响开始作为开端,也有认为将1945年7月16日人类首次进行原子弹测试的时间定为人类世的开端。
但不论将哪一个观点作为“人类世”的开端,归根到底,其实人类行为影响最深刻的,却是“人类”自身。最终记录“人类世”终章的会是什么字眼?目前无从得知,但我们每一个人,都已经在书写着这部“人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