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西坝之于成都,犹如清华、北大之于北京,其建筑独成一脉,融中国古典园林和西方宫廷花园于一体,成为成都唯一保存完好的建筑博物群。本期小编就给大家讲一讲华西坝的历史。
华西坝的来历
华西坝在成都南门外二里、锦江之滨、南台寺之西的一片风景清幽之地,古名“中园”,曾是三国时期刘备游幸之地。
五代时,这里成为前蜀皇帝王建的蜀宫别苑,园内有百年老梅状如苍龙,故又称“梅龙”“梅苑”。南宋大诗人陆游居蜀中时常游于此:“成都城南,有蜀王旧苑,多梅花,百余年古木。”可惜的是,梅苑在元明两代的战乱中毁于兵燹。张献忠入成都后,常在此屯兵,取而代之的是新称号——御营坝。
1909年,深入中国西部腹地的美、英、加三国五个基督教会在御营坝旁建起了一所华西协和中学,被誉为“西学文化的先驱”。由于是五个基督教会所办,当时成都人非常好奇,故取名为“五洋学堂”,至此,御营坝成了洋学堂的所在地,“华西坝”这个新地名开始进入人们视野。
1910年3月11日,华西协和大学正式开学,开启了华西坝最辉煌、最风流、也是最西洋化的时代。华西协和大学仿照牛津、剑桥大学的体制,每个教会建立和资助自己的学院,管理自己的资金和设备;学校则提出教学大纲,制定录取、考试标准,使集中化与个性化相结合。
建校之初,五个教会向地方政府购买了150亩地,到1930年,校区已超过了1000亩。南起一环路,北抵锦江河,东起红星路,西止浆洗街,这方圆近五平方公里的地盘,都是华西协和大学的校区,统称为“华西坝”。
民国时期的华西坝名冠全国。当时人们用“海上”代指上海,“湖上”代指杭州,“坝上”代指成都,说的就是华西坝。尽管华西协和大学自1910年创立至今百年来,校名几度变更,先后是“华西大学”“四川医学院”“华西医科大学”“四川大学华西校区”等,但人们仍然喜欢直呼“华西”或者“华西坝”,百年未变。
那些开创者
华西协和大学的第一任校长毕启(Joseph Beech)来自美国。1910年,毕启和5个同事共同创办了华西协和大学。在任期间,学校先后修建了20余栋大楼,50余幢教员宿舍,8处运动广场。他在1913年到1942年的30年内,曾经15次往返于北美与亚洲之间,募集到400万美元及大量办学物资。毕启还广泛结交当时中国政府的高级政要和商人,募集了大量资金,支持这所大学的发展。1930年,毕启退居幕后,校长由中国人张凌高担任。1946年,毕启身佩民国政府颁发的荣誉奖章返回美国,结束了在这个东方古国身兼教育家与宗教家的全部活动。
另一位开创者是来自加拿大的启尔德(O.L.Kilborn),他也是成都西医的开创者。他于1892年2月来到成都,在四圣祠街租用了几间简陋的民房,创办了福音堂和一个小诊所。起初,诊所只限于给传教士、信徒及少数市民诊病开药,后来声名远播,四川一些政要给诊所补助了1500两黄金,启尔德用这笔资金修建了一幢四层楼的医学大楼,设病床120张,于1913年1月30日正式对外开业行医。
启尔德所创立的仁济医院,便是如今的成都市第二人民医院。华西协和大学六位元老之一的美国人戴谦和(Daniel Sheets Dye),曾五次出任理学院院长,也是华西协和大学博物馆创始人。华大第二任校长张凌高、第三任校长方叔轩皆是他的学生。
戴谦和初来华西坝时,正是大学的草创阶段。因为建房、种树,他着手研究成都平原的地质、土壤、气候及树木等,12年后,他所著的《成都地下水研究》《成都平原太阳辐射的研究》等论文得到国际学术界认可,被英国皇家地质学会吸收为会员。来自加拿大的艾西理渥华德林则((Ashley.W.Lindsay),虽然不是华西协和大学的开创者,但他对华大的贡献却是巨大的。他被誉为“中国口腔医学之父”。1907年,林则作为西方第一名前往中国的牙科医学传教士来到成都,建立了独立的牙科医院。
几年后,华大以牙科医院为基础,创办了华大牙医学院,中国有了第一个培养现代口腔医学人才的高等教育学府。林则的学生毕业后到了中国各大城市,开始建立口腔医学及口腔医学教育。
独创一脉的建筑群
一般人去华西坝都是去华西医院,那里有成都乃至全国最好的医生。实际上,在华西坝还有一批百年老建筑,可以跻身成都最好的建筑行列,也是国务院公布的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些具有中西合璧风格的建筑群,布局明显有别于中国传统的庙堂建筑。
事情还得从100年多前说起。1912年,华西协合大学理事部在英国、美国和加拿大进行广泛的招标,英国建筑设计师弗烈特·荣杜易(Fred·Rowntree)以中西合璧的方案胜出。荣杜易的设计方案既让西方人满意,也让中国人满意。实际上,荣杜易在此之前并未到过中国。他对中国建筑的了解,很大程度上源于日本建筑资料。
1913年,在华西协合大学理事部的邀请下,荣杜易到中国考察。在天津上岸后,他专门去北京考察官式建筑,传说曾贿赂守门人进故宫考察。在入川途中,荣杜易又细致观察了四川的民居,将干栏式建筑、屋顶脊饰等具有川西风味的建筑元素融入设计图纸中。在成都的三周时间里,荣杜易详细考察了华西坝环境,随后去了日本。这次考察后,荣杜易再也没有来过中国。
荣杜易的设计主要是将中式大屋顶与西式洋楼结合,华西坝建筑的屋顶大多是歇山式的,有着中国古典建筑的飞檐、斗拱和脊饰;室内空间则以西式为主,有拱形的门窗、西式的壁炉,又具有现代教学功能,比如阶梯教室、图书馆和办公楼。
学校建筑全部采用一种开阔的思路,校园以钟楼为原点,向南向北延伸为中轴线。主要建筑皆在东西方铺开,形成了大致为品字形的错落有致的格局,其布局与周围的道路、荷塘、操场、门坊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相互呼应。怀德堂、懋德堂、万德堂尤以精致完美、崇宏壮丽闻名,堪称近代成都建筑的典范之作,被当时的建筑师们视为样板,并被中国其他大学模仿。
武侯融媒记者 郑嫄
部分图片来源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