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格决定命运,一代天才将领,终因气量狭窄导致郁郁而终,可叹!

2020-10-23     张爱谈情说爱

原标题:性格决定命运,一代天才将领,终因气量狭窄导致郁郁而终,可叹!

朱元璋以一介布衣,起于乱世,历经近二十年的浴血奋战,终得开创大明王朝,这固然得益于自身的文韬武略,但他身后那一大帮能征善战、功勋彪炳的文臣武将才是他真正的制胜法宝,实际上,朱元璋之所以能在那个群雄林立的乱世中脱颖而出,主要还是得益于他会用人、善用人,真正做到了人尽其才、物尽其用,朱元璋在这帮将领的尽心辅佐之下,几乎是逢战必胜,攻无不克、战无不胜,朱文正就是这些优秀将领之一。

朱文正(1336-1365年),明太祖朱元璋的侄子,其父朱兴隆,乃朱元璋的大哥,早亡,朱兴隆死后,其妻子王氏带着年幼的朱文正来投奔朱元璋,朱元璋对这个侄子甚是喜爱,将其当作亲生儿子看待,悉心培养,使其逐步成长为一名优秀将领,朱文正也确实不负朱元璋厚望,在跟随朱元璋南征北战中,多次立下赫赫战功,成为了朱元璋的左膀右臂,对此朱元璋也是深感欣慰。

朱文正的军事生涯巅峰主要是在洪都保卫战中。

洪都,今江西省会南昌市,坐落在翻阳湖与赣江交汇处,自古有"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的说法,具有极高的战略意义,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朱元璋控制了江西地区以后,便派朱文正驻守洪都,从这也足以见得朱元璋对这位侄子的重视与信任。

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4月,陈友谅统兵60万,进攻洪都,此时,朱元璋倾举国之兵正与东吴张士诚东线作战,无暇西顾,为了争取更多时间,好腾出手来专心对付张士诚,朱元璋便给朱文正下了死命令:誓死保卫洪都,等待援军到来。

此时,洪都守卫兵力仅有4万,而陈友谅的汉军号称60万,并且来势汹汹,兵威正盛,如要硬碰硬的话,无疑是以卵击石,摆在朱文正面前的似乎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但朱文正确实是个不世出的天才将领,在他的有序调配之下,以他卓越的指挥才能,多次挡住陈友谅的多次疯狂进攻,虽然洪都城墙被攻破多处,但洪都始终牢牢掌握在他手中,硬是在洪都坚守了整整85天,沉痛打击了汉军的嚣张气焰,同时还极大地消耗了汉军的有生力量,最终等到了朱元璋援军的到来,对此,陈友谅也只能是望城兴叹,悻悻退兵。

洪都保卫战的胜利,使得朱文正的威望达到了顶点,也是他军事生涯的巅峰,同时也为朱元璋与陈友谅的最终鄱阳湖决战赢得了时间、赢得了战略主动。

但随着洪都保卫战的结束,朱文正的军事生涯也匆匆落幕,究其原因,这一切悲剧还是源自于他的性格缺陷。

朱文正固然有不世出的军事才能,但后世对他的评价普遍是性格乖张,心胸狭窄,品行不佳。他在随朱元璋征战中,屡次立下大功,因此,朱元璋曾经问过他想要什么封赏,这时朱文正表现出了难得的大度,信誓旦旦地表示:"叔父成了大业,何患不富贵。先给亲戚封官赏赐,何以服众!"这让朱元璋感到非常欣慰,认为自己这个侄子顾大局、识大体,对他愈加喜爱,封赏也就此作罢。

当然了,朱文正的这番表示,无非是客气客气、谦虚一番而已,但令他没有想到的是,朱元璋太过于实在,自己的一番客气话竟然还当真了!因此对朱元璋颇有不满。

尤其是在洪都保卫战胜利后,朱元璋照例要大加封赏功臣,本来朱文正功勋卓著,当记首功,但由于有了前番的表示,朱元璋大肆封赏了守城将领,却独独将他晾在一旁,暂未作任何赏赐,这让朱文正顿感大失颜面,不满情绪也达到了顶点。

自此之后,朱文正对朱元璋彻底失望,开始无心军务,对部下也开始疏于管教,甚至有些纵容,致使多有不法之事发生,同时,自己竟然还开始私通张士诚,图谋背叛朱元璋,最终被人告发,朱元璋闻讯后,匆忙赶到洪都城下,面对急忙出城迎接的侄子,话不多说,上去就是一顿胖揍,还说了几遍“你到底想干什么?”同时将他押回京城,软禁了起来。

朱文正被押回京城后,朱元璋一开始是想杀掉朱文正的,但在仁慈的马皇后的多番劝说之下,免了他一死,但正如前面说到的一样,由于他心胸狭窄,不久之后就郁郁而终了,一代天才将领就此陨灭。

当然了,朱元璋对自己这个侄子总体来说还是不错的,在建立大明王朝之后,洪武三年(1370),将朱文正年仅八岁的儿子朱守谦封为靖江王,并就藩桂林,也算是够意思了。

朱文正作为一代天才将领,军事能力自不必说,但所谓性格决定命运,他性格的缺陷,即便不是栽在这件事上,也会坏在其他事情之上,从这个角度来说,从一开始,他的悲剧就早已注定。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GSaEU3UBd8y1i3sJfk1q.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