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泪湿罗巾梦不成,夜深前殿按歌声。红颜未老恩先断 ,斜倚熏笼坐到明。可怜红颜总薄命。最是无情帝王家。” ——《后宫词》
爱新觉罗·韫欢,中国的末代皇姑,不同于他哥哥前半生对于复兴满清皇族的渴望,她奉献一生,教书一世,为新中国培养无数人才,只为弥补家族所犯下的过错。
身份的特殊让她在生活中受到他人的歧视,天性乐观的她忽视了这一切,在讲台上走完了她平凡的一生。
金志坚,新中国的一位教师,先后在小学中学以及区教育局培训班任教。凭借早期接受的良好教育,金志坚一生荣誉无数,为新中国培养了许多人才。
对教育事业的敬业与热爱让她的教学水平出类拔萃。同事们也因此经常称赞她。
爱新觉罗·韫欢,末代皇帝爱新觉罗·溥仪的亲妹妹,摄政王载沣的小女儿。含着金汤匙出身的她自然受到了他人的羡慕。与皇族成员通婚,学习高雅的文学,享受皇室的优渥的生活是她一出生就似乎已经注定了的。
金志坚,就是爱新觉罗·韫欢。在人们印象中高高在上的满清格格成为了一名普通的人民教师,这是为什么?
20世纪初,大清帝国在内忧外患之下变得摇摇欲坠。满清的皇室成员由于不断的近亲结婚而变得孱弱,早已没有了当年孔武有力,身强体壮的样子。
许许多多的皇室成员年幼之时便早早夭折。光绪皇帝和慈禧太后先后去世,但十年新政的失败以及辛亥革命的冲击,最终让大清帝国轰然倒塌,中华民国成立。
大清帝国江河日下,摄政王载沣在辛亥革命爆发之时就被迫辞去了摄政王的职位。回到亲王府,不再关心国家大事,安心过起了自己的日子。
1921年,曾经的摄政王载沣,溥仪皇帝的父亲迎来了一个女儿,这就是爱新觉罗·韫欢。
清朝的覆灭让爱新觉罗这个让人敬仰羡慕的姓氏,变成了时时刻刻可能给自己带来灾祸的负担。为了躲避灾祸,满清皇族纷纷改名更姓以隐瞒身份。
爱新觉罗·韫欢作为载沣的最后一个女儿,将名字改为了金志坚。在满语当中,爱新觉罗中的爱新就是“金”也就是清朝的前身,后金的国号。
志坚,寄托了载沣的希望,希望这位他疼爱的小女儿能够坚强的活下去。
1921年这个格格出生时,大清帝国已经被中华民国所取代。但在恭王府长大的她还是拥有了相当不错的童年。
根据当时清政府和南京临时国民政府签订的《清室优待条例》,当时的大清帝国的皇帝虽然交出了权力,但是仍然住在皇宫内,保留皇帝的名号,过着奢华的生活。但在她三岁的时候,冯玉祥将皇帝赶出了紫禁城。
被赶出皇宫的正是她的哥哥,爱新觉罗·溥仪。一心想要复辟的他到天津和日本接洽,暗中进行着复辟的活动。
载沣辞去职务之后,闭门不出,一直过着恬淡宁静的生活。每天在家教育子女的载沣,却禁止子女谈论国家政事。
当得知儿子溥仪在密谋复辟活动之后,他强烈反对,认为复辟在共和的大浪潮当中完全不现实。另外,载沣还反对金志坚跟随溥仪前往东北,成为溥仪复辟的政治牺牲品。
溥仪一意孤行的复辟活动非但没能实现自己复兴大清帝国的美梦,反而让自己成为了日本人的傀儡皇帝,不仅仅在战后被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判决,还给祖宗丢了脸,成为历史的罪人。
而那些跟随溥仪参加伪满洲帝国政治活动的皇室成员纷纷被判决,之后送到战犯管理所进行改造。但是载沣和金志坚,则因为强烈反对并拒绝参加溥仪的复辟行动而逃过一劫。
二战结束后的第二年,即1947年,金志坚创办了一所学校——“坚志女子职业学校”,开始了她教书育人的一生。对她来说,这也是她和过去皇族身份决裂的标志。
过去高贵的清朝格格成为了一所学校的老师。两年后,她与她的丈夫,同样是教师的乔宏志结婚了。乔宏志汉族,并且家境并不富裕。
这要是放在过去,是绝对不可能发生的。因为相比于过去的奢华的皇家日子,踏实的生活更让金志坚感到满足。
1960年,根据最高人民法院的文件,金志坚的亲哥哥,爱新觉罗·溥仪在服刑了十年之后被特赦释放了。对于金志坚来说,能够和自己的亲哥哥重逢无疑是个天大的好事,但是生活并不总是一帆风顺的,她的丈夫却因病逝世了。
那年,她40岁。身份的特殊,让她在社交,工作上都颇受他人的歧视。但她从未将此事放在心上,一直坚持着她所热爱的的教育事业。
2004年,为教育事业奉献一生的“末代皇姑”爱新觉罗·韫欢在她生命的第83年永远离开了她所热爱的讲台,与世长辞。
曾经高贵的满清皇族后裔在时代的大潮当中选择平凡的生活,用教书育人这种朴素的方式来弥补她族人所犯下的过错。
在弥留之际,她说:“我的家族,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中国历史的罪人,我这一生能够有机会为人民服务,是我最大的荣幸。”
满清最后一位格格,中国的“末代皇姑”,一位普通的人民教师。这些都是爱新觉罗·韫欢身上的标签。她的一生并不是《后宫词》中的“可怜红颜总薄命,最是无情帝王家“描述的那样悲惨。
身为满清皇族,她尽她自己的绵薄之力,去偿还她家族所欠下的债。放下自己高贵的身份,选择和一个家境并不宽裕,并且不是皇族的汉人相伴一生。
拒绝跟随溥仪前往东北进行复辟活动,成为政治牺牲品,她的身上展现出来的是一个新时代女性所具有的独立与对国家领土完整的坚定支持。
并不是每一个人都有勇气去放弃自己身上高贵身份,也并不是每一个人愿意将自己祖上的家业全部捐献给国家。爱新觉罗·韫欢都做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