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人必看!正确认识溶解氧,才能让水产养殖事半功倍

2019-09-05   水产养殖小贴士

溶解氧是水产养殖中最重要且最容易发生问题的水质因子之一,水体的实际溶氧量受生物、物理和化学等因素的共同影响而时刻变化。

当水中溶氧不足时,首先直接对水产动物产生不利影响;其次是通过影响水体环境中其它生物和理化指标而间接影响水产动物,致使其生长、繁殖甚至生存造成不同程度的危害,轻则体质下降、生长减缓,重则浮头、泛塘,导致大量死亡。

然而因溶氧不足引发的一系列问题,在实际养殖生产过程中,很多养殖者会选择性忽略。原因如下:

一是认为没有看到鱼儿浮头就不存在缺氧,但可能是低溶氧状态;

二是当鱼儿发病时只集中精力于用药或调水,没把溶氧当成头等大事或者忽略了在低溶氧状态下只会加重病情,用再多的药也无济于事的情况。

会出现上述种种情况的原因,归结于对“溶解氧”的认识不足。

水中的溶氧量及影响因素

水中的溶解氧在各种因素作用下不断变化

氧气在水中的溶入(溶解)和解析(逸散)是一个动态可逆过程,当溶入和解析速率相等时,即达到溶氧的动态平衡,此时水中溶氧的浓度即为该条件下溶氧的饱和含量,即饱和溶氧量。

水中饱和溶氧量受到大气氧分压、水温、水中其它溶质(如其它气体、有机物或无机物)含量等因素共同作用的影响。

影响饱和溶氧量的因素

水中的饱和溶氧与大气氧分压呈正相关关系。(自然条件下大气氧分压不会有大幅度变化,因此对饱和溶氧量的影响可以忽略)

随着水温升高,饱和溶氧量下降。

随着水体盐度升高,饱和溶氧量下降。



水中溶氧对鱼病防治的作用

当鱼儿发病时,我们大多把精力集中于用药或调水的防控措施上,很少甚至根本没把水中溶氧量的多寡当成头等大事。其实,在低溶氧状态下,病鱼及病情只会加重,用再多的药也是无济于事的。

虽然水质恶化是鱼病发生的一个主因,使用水质改良药物调节好水质是无可厚非的,但是,有些水质改良药物和鱼药是耗氧性物质,施用后至少在短时间内可能导致水体溶氧急剧下降,有时水质调节好了但鱼儿随着溶氧下降体质可能又更虚弱了。(调节水质时,注意溶氧变化,及时增氧)

另外,病鱼大多受病害的折腾,体质早已是弱不禁风了,如果长期处于低溶氧状态又没重视或忽略增氧的工作,加上为了治疗又不得已投施药物,可想而知,再是神丹良药也可能疗效不佳,甚至事得其反还会加重病情,有时越用药越死鱼当属此类的可能性大。

因此,保持水中溶氧充足是治疗鱼病的必须手段,尽量采取加开增氧机或者施放增氧剂、加水换水等措施,才会鱼欢人乐。

点小编头像,联系我哦,期待与您的交流 ^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