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歌应该是第一个主动拒绝粉丝应援的明星!
由胡歌、桂纶镁等人主演的《南方车站的聚会》在国内早已经定档,因为不久就要上映,所以作为胡歌的粉丝也早早的为胡歌集资包场,也就是我们现在经常说的粉丝应援?
粉丝为此进行了包场活动,但是胡歌拒绝了!还要将钱全部推给粉丝
他表示早就表示不认同、不支持此种方式,也不希望用特殊的方式来迷惑自己,造成盛世假象
胡歌的这一做法获得了许多粉丝的认同,但也有粉丝表示这是粉丝的一点心意,就这样被偶像拒绝了,还是有点难受。但是我绝对支持!
但是话说回来,应援到底是什么?
这个词最初在国内的意思是指“接应援助”,在众多古书籍中都有记载。
例如在《将苑·击势》中,蜀诸葛亮说过:“若用贤授能,粮食羡馀,甲兵坚利,四邻和睦,大国应援,敌有此者,引而计之。”
鲁迅在《书信集·致许寿裳》中也有说过:“主张用白话者,近来似亦日多,但敌亦群起,四面八方攻击者众而应援者则甚少。”
不过近些年随着日韩爱豆文化在国内的发展,应援一词已经变了含义,主要表现为粉丝通过现场灯牌、场外捐助等来显示自己偶像的高人气
如果按照本来针对偶像的文化,现在也似乎对于一些流量明星也开始适用了起来,比如在拍戏或者上综艺的时候给相关工作人员送礼包,一般都是精心定制的盒饭和饮料
就连胡歌这样电影上映,粉丝包场都算最普通的,也不会花太多的钱,要说逆天应援,还是得看一些顶级流量,就比如“帝国三家”
就拿王俊凯每年的生日来说,每一次都是震惊整个饭圈的应援!
各大城市的LED灯就不说了,粉丝直接买了18颗星星组成他的名字,还请到美国好莱坞SKYTYPING表演,这不仅是全球首例粉丝应援,也是第一位名字被写在好莱坞上空的内定明星。
而除了这些显示自己偶像非常有牌面的应援,必不可少的就是公益,而在这上面做到最好的就是王源的粉丝,为此还专门创办了“源基金”,并且多次获得中国公益荣誉榜,可见在公益这方面,王源和他的粉丝做的确实是非常好
说到底,这些应援有用吗?
对于粉丝来说非常有用!应援是对偶像的认可,而应援越多、排场越大,就说明我的偶像人气越高,也从另一方面宣传了自己的偶像!
就拿易烊千玺的电影《少年的你》来说,电影在经历定档、撤档、再定档,可谓是一波三折
而在第二次定档是在上映前三天,可谓是零宣传,并且还有“抄袭”这一嫌疑
都知道电影上映的前两天票房是最能说明问题的,而易烊千玺的粉丝为了自己偶像,上映7小时就破亿,15小时就破了两亿
在这其中有单纯的观众想要去看看电影如何,毕竟有金马影后周冬雨撑着,但从电影受众年龄来看,有百分之八十几都是女性,并且年龄段都在24以下占比较多,所以说易烊千玺的粉丝绝对是功不可没
正式因为粉丝的宣传,所以人们才有机会走进电影院,想要看看这部已经被提前“钉死”的影片有多好。
可是在普通人看来,这些应援确实无用的很!
上天入地不花钱吗?而这些偶像的粉丝有多少是月收入能过万呢?可以说基本都是毫无经济来源的学生,所花的钱基本都是来自父母的血汗钱
满大街的大屏广告能让人了解你的偶像吗?不能,人们最多看着觉得,哦,这个小伙子有点帅
买星星能给偶像带来实际性作用吗?没有!人们最多觉得粉丝很厉害,很有钱
为偶像包场有作用吗?对于作品好的来说是达到了宣传的作用,但是对于那些不好的呢?
就如前段时间鹿晗的《上海堡垒》,电影未上映前,所有的粉丝都在刷屏“0809上海堡垒”,包场保票房,大肆宣传电影,结果呢?鹿晗成了圈里“人人喊打”的流量
本来在日韩那边,应援算是一种饭圈文化,为了展现对自己偶像的支持,可不知为什么当这种东西传到国内却变了味道,成了每家粉丝互相攀比的存在。
虽然帝国三家每年的应援确实很厉害,可他们也会在演唱会现场为了争夺应援场地而相互拉扯,为了比拼谁家灯牌多而互相斗争,而每一年的盛大也都是为了证明自家才是顶流。
还有前段时间肖战和王一博双方的粉丝也因为《陈情令》演唱会的应援场地撕上了热搜。
现在的应援不是为了我对偶像的支持,而是成了一种我家多厉害的炫耀方式,今年包了多少LED灯,明年又要包下多少广告牌
而这些本就应该是那些流量明星的事,却让一些演员粉也开始了起来,可他们明明是靠演技吃饭,而不是靠粉丝的应援吃饭,可以说只有流量才需要这些虚的,演员不需要
希望所有的粉丝以及那些偶像都应该明白:应援本就是为了表达自己的心意,而不是为了攀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