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的张先生,今年25岁,从事健身行业,身为健身教练的他体格健硕。
谁都想不到这位身强体健的小伙会跟中风搭上边。
然而意外还是发生了,在一次训练中,张先生突然晕倒在地不省人世。
再醒来后已经躺在医院的病床上。
“总觉得自己年轻,没想到也会中风。”
医生透露,原来在五年以前张先生在体检中就查出患有高血压,但“自信”的他没有听从医生的建议持续治疗,平时的生活习惯也没注意调整。
“我身体很好,没觉得哪里不舒服,没必要小心翼翼的。”他总是在这样说。
张先生就这样在病床上度过了五个月的时间,生活才能慢慢开始自理。
幸亏事发时紧急送医,否则后果不堪设想......血淋淋的事实告诉我们,不重视自身健康的后果,就是年纪轻轻的患上中风!
张先生的主治医生表示,近年来因中风前来的治疗的患者开始出现三四十岁的趋势,并且还在不断增多。
而张先生作为健身教练,虽然饮食健康,但却有着作息不规律,烟酒不离手的生活习惯。
白天在健身房带学员,晚上就攒各种局,打游戏、打麻将,黑白颠倒,大量消耗胃气。
肝脏应该代谢血流的时间,你还处于亢奋的状态,身体的生物钟被打乱,脑血管疾病就会找上门来。
纵容了生活里的这些不良习惯,这就成为了中风的“温床”,而高血压也是导致中风必要因素之一。
张先生的妻子透露,在他中风前,正在对着手机打游戏,期间暴怒破口大骂,甚至还摔了手机。
患有高血压的张先生,血管本来就脆弱,这时候晚上打游戏大动肝火,会导致血压升高,进一步引起了脑血压破裂。
从中医的角度来看,过度愤怒,肝气横逆上冲,血随气逆,并走于上。临床可见气逆、面红耳赤或者呕血,甚至晕厥卒倒,大怒可以引发心虚管疾病!
本身这个张先生就有高血压了,血管比正常人会脆弱很多,暴怒后,血压肯定是要升高的,这就会让脑血压破裂。
《黄帝内经》里写了:“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说的就是张先生的情况。
本身就患有高血压的病人,保持好的心情,也是有效预防中风的措施之一。
平时注意身体,有一个好的心态,别让中风这么偷偷潜入了我们年轻人的群体。
今年26岁的小齐在家人的陪同下,一瘸一拐的走在家附近的广场上。
他无论如何也想象不到,年纪轻轻的自己自此成为了一个偏瘫的人!
小齐本来在一家很有潜力的公司做策划,负责了整个项目,也算是年轻有为。
三个月前他像往常一样熬夜修改文案,凌晨一点中他终于敲完了最后一个字,准备收拾一下睡觉。
可在他站起来的一瞬间,突然感到头晕目眩,一屁股坐到了地上。
椅子倒下发出的剧烈声响惊醒了隔壁室友,室友发现异常后立即把他送进医院。
很快医生的结果出来了:确诊小齐是脑中风!抢救及时捡回了一条命。
但令人扼腕的是,他从此落下了偏瘫的毛病。
左边一侧的身体不听使唤,医生说,今后能不能恢复到正常人的水平只能看运气了。
原来,小齐受张爱玲“出名要趁早”的影响,小齐虽然刚刚毕业,就一心想着做一番事业。
为此每天都加班到很晚成了家常便饭。回家后依然抱着电脑工作,经常废寝忘食,忙到吃饭的时间都不留给自己。
经常工作到深夜,点个外卖宵夜,用“大鱼大肉”来满足自己的口腹之欲。
却不曾想,这些“高油、高糖、无肉不欢”的食物,让他血管里堆积的脂肪越来越多,最终将血管堵塞。
对于小齐的“中风”,小齐的母亲也对他颇有微词,嘴里低喃着:“让他平时吃那么多盐,这么重口,吃出中风了吧!”
受到西医影响,很多人认为是“高盐”导致了中风,其实这种说法不完全对。
首先,诱发中风的因素有很多,比如本身就气血虚弱,饮食不当,情绪抑郁,过度疲劳等,这些都会导致血压升高。
而高血压,才是导致中风最主要的原因!
也就是说,吃盐不会直接导致中风,但是偏重口,爱吃咸,一定是身体出现问题的信号。
《黄帝内经》中云:“脾色黄,宜食咸,大豆豕肉栗藿皆咸。”
这句话概括起来就是:爱吃咸,说明是脾胃比较虚。吃盐,就是一种刺激,不然很多人是没有食欲的。
高血压患者的一个特点就是,脾胃虚,口味重,也爱吃点咸味的食物。
也就是说,小齐先前“重盐”的口味,其实就是高血压的信号!
看到这里肯定有人会问,那得了高血压吃降压药不就好了?
可是事实的真相是,强制给身体降压,反倒会适得其反。
因为血管需要血的濡养,脑供血不足的人,脑血管长期处于一直很糟糕的状态,长期就会出现动脉硬化、玻璃样变等问题。
好比是暖气片到了夏天也是有水的,如果没有水的话,就会生锈,这个脑血管也是一个道理。
哪怕是血压高了,血液能保证打上去,就能尽量的去濡养好血管。
但是如果吃了降压药,本来应该满足脑供血的这个信号就被抑制了,脑供血就不足,长期下来就养不好这些血管。
脑供血本身不足,会出现梗塞的情况,吃降压药抑制了脑部供血来降压,从一定程度上也会加重脑供血不足的情况。
这时候稍不注意,就会让“中风”趁虚而入。
幸好小齐发病的时候朋友在身边,及时送到了医院救治,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年纪轻轻的你,还敢再胡吃海喝、放肆地熬夜吗?等到病真的找上门来,你连反应的时间都来不及!
轻则偏瘫、需要长期治疗,重则可能便跟家人阴阳两隔!
在咱们中医看来,中风其实分为“内中风”和“外中风”,面部中风就属于“外中风”。
辛卯君不久之前在面诊时,就遇到了一个“外中风”的年轻患者。
只有21岁的小刘,是一位妥妥的“运动发烧友”,尽管到了夜晚寒风呼啸的十月底,也始终坚持“夜跑”。
一周前,他像往常一样跑的满头大汗。想要“降温”的他找了个风口,对着吹了十几分钟。
结果温是降下来了,他发现自己的脸僵住了,眼睛无法完全闭合,嘴角也向下歪斜。
回家照着镜子缓了一晚上也没见好,第二天着急的立马找到了辛卯医生。
辛卯君仔细一问才知道,原来小刘每次运动完了还有喝冷饮的习惯,平常夏天更是冷风不离身。
这么长年累月的冷饮冷气傍身,小刘的脾胃越来越虚寒。而面部就是胃经循行的地方,这时候受了外界风寒,很容易就造成“面瘫”。
“面瘫”,就是咱们所说的“外中风”。
知道自己病因的小刘,这时候才追悔莫及。
庆幸的是,虽然“外中风”相对于“内中风”都是中风一种,但“内中风”不会危及到生命。
可是在目前世界范围内,中国中风发病率排名世界第一位。
在全球中风患者中,中国患者占了三分之一!
《中国脑卒中防治报告2018》指出:
我国现有中风患者1500万人,每年新增中风患者200万人。
每年中风死亡人数165万人!每12秒就有一个中国人发生中风!
中风通常被认为是“老年病”,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发生在中青年人群中。
在微博上有这样一个话题火了起来,“90后已成为中风高发人群!”
在我国35岁以下人群发生中风占总数的9.77%,以缺血性中风为主。
这意味着第一批90后已经是中风的高发人群了!
如果你的身上出现这种症状,一定要引起注意:眩晕呕吐、头痛、说话不清、吐词困难、流口水、突发的视感和意识障碍。
这些其实都是“肝风内动”的体现,也就是咱们常说的“内中风”。
“内中风”跟外中风相比危险性更大,一不留神就能让你的生活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甚至危及到生命。
可不论“内外中风”,都让人痛苦难耐,只有平时注意,做好预防工作,才能防患于未然!
中风有三大特点: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高,在我国患中风后的残疾率达到了70%左右。
上文中的案例,日常生活中过度消耗自己的身体,完全不把小毛病放在心上。
患上中风,轻则入院治疗,担惊受怕不说,还耗费了大把的时间。
严重者落下残疾,偏瘫,今后过上离不开人照顾的生活。
活着是幸运的,但中风也带走了很多年轻的生命!
据调查,80%的中风是可以预防的。
如果你的面部受到了风寒外邪,引起了“外中风”,可以用以下方法来进行缓解:
一、艾灸
艾灸面部可有效缓解面瘫。可以温经通络,祛湿散寒。
二、当归四逆汤加桃仁
当归四逆汤亦来自于《伤寒论》具有温经散寒,养血通脉之功效。桃仁更有破瘀滞的功效,可有效缓解“外中风”。
咱们说明了“外中风”,那“内中风”了该怎么办呢?
想要预防“内中风”,除了保持轻松愉悦的心态,还要做到以下几点:
1、喝粥
四神汤,四神汤是中医著名的健脾食方,由茯苓,淮山,莲子和芡实(或薏仁)组成,“四神”都有补益脾阴、厚实肠胃的功能,熬成汤水具有健脾、养颜诸多益处。
2、揉腹
平时坚持绕肚脐周围揉腹,顺时针100次后逆时针100次,每日15分钟,长期坚持不仅能养脾还能瘦小肚子。
3、附子理中汤
附子理中汤,中医方剂名。有补虚回阳,温中散寒之效。主治五脏中寒,口噤,四肢强直,失音不语。
4、松子仁:
松子不仅是坚果零食,更是一种重要的中药。
中医认为,松子性温、味甘,入肝、肺、大肠经。
具有“滋阴养液、补益气血、润燥滑肠”的功效,是治疗体虚,肌肤失润,肺燥咳嗽,口渴便秘,头昏目眩,自汗,心悸的良药。
“健康不是一切,但没有健康就是失去了一切。”
不要把年轻当筹码,肆意地挥霍自己的健康,等到疾病发生才追悔莫及。
我们总是给自己设定各种目标,但唯独健康这件事,我们却一直带着侥幸心理。
你要记住,只有把疾病扼杀在摇篮里,才能确保我们身体百分之百的健康。
因为我们的力量面对重疾微乎其微,一旦厄运降临,那一瞬间我们什么都做不了。
有问题可留言或者私信我,觉得对您有所帮助,记得看后点击关注,后续内容更好看,也可以转发给身边朋友看一看!
记得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