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85年前绍兴蕺山的中秋是怎么过的?

2019-09-14   南园传媒

蕺山是绍兴市内现存几座小山之一,海拔41米,占地约5公顷。在绍兴城区东北部,距府山3公里,古代昌安门在蕺山旁边,现在是昌安立交桥。山下戒珠寺原为王羲之宅,现有遗迹墨池。山上今蕺山中心小学所在地,原为蕺山书院旧址,南宋孝宗乾道年间,理学大师韩度曾在此结庐讲学,名"蕺山书院"。明刘宗周罢官归里,在此讲学,被称为"蕺山先生"。黄宗羲、祁彪佳、陈确、张履祥等曾就读于此,是刘宗周的得意门生。

王羲之洗笔之墨池

蕺山这个山名来自于山上所产的蕺草,而蕺草也称岑草。历史上的蕺山景色十分秀美,明代绍兴王思任在《淇园图序》中曾将蕺山景色与全国各地名山作了一个比较,最后的结论是“故吾越谓之佳山水,居郡中者有八,而蕺最宠绝。”意思是绍兴城内的八座山在全国是属于“佳山水”,而八山中,蕺山又最宠绝,并将“蕺山晴眺”列为越州八景之首。

袖珍的蕺山

崇祯七年(1634年)闰八月中秋,张岱效仿苏州虎丘那些文人集合赏月、饮酒、听乐的聚会,也在蕺山亭举行了一次类似的活动。到来的每个友人都携带着一斗酒、五个簋、十个果子、一条红毡,就席地排列坐在那儿,沿着山边有一百多处,参加这次宴会的,总共有七百多人,能唱歌的,则有一百多人。他们同声歌唱“澄湖万顷”,声音就像涌动的潮水,山里都发出雷鸣般的回声。

其中的酒徒们放开畅饮,酒的消耗就像泉水一般。到了夜深,大家都饿了,就借取戒珠寺僧人们做饭的大锅来做饭供大家吃,仆人们用大桶装着饭提上来还是跟不上需要。张岱命令小艺伎岕竹和楚烟在山亭中演出了十多出剧目,演出可谓精妙精彩,围观的有千人,没有蚊虫的声音,到了四更才散。 那天,月光洒在地上,像水一样,而人就处在那月光之中,干净得像刚刚出浴一般。到了半夜,白云从脚下冉冉腾起,前面的山都看不到了,只有香炉、鹅鼻、天柱等山峰露出它们发髫般的山尖,云烟变灭,就像北宋米芾笔下的“米家山水”一般。这时离明朝灭亡还有十年,到处都是乱哄哄的。这次中秋雅集可以说是末日狂欢了。

385年前他们在蕺山看到的月亮和今晚我在蕺山看到的月亮不知道有什么变化

狂欢就在烈火烹油、鲜花着锦的巅峰戛然而止。月光泼地如水,人们沐浴在一片皎皎清辉之中,表里澄澈,一派冰魂玉骨之美。镜头推向远方,夜深时分,白云冉冉升起,隐没了群山燧峨,香炉诸峰仅露警尖而已,淡痕一抹,云山缥缈,恍如仙境,疑仅米家山笔意横态的水墨雪景飘落睫前。《闰中秋》是他的晚年回忆,收录于《陶庵忆梦》中,他写的是故国明月,也是当年明月,实在太美了,美得令人酸楚。

张岱,绍兴山阴人,遗老。出生在钟鸣鼎食的江南诗书。一生未仕,以遗民身份入清,晚年生活 潦倒,遁隐山林,修史著书。其中尤以回忆旧朝生活和故园风物为主要内容的《陶庵梦忆》和《西湖梦寻》两部小品文名著流传最广。 张岱独特的人生经历和生活体验使展散文风貌独具一格,别开生面。作者穿梭往来于前尘往事的风月繁华和旧朝故国的黍离之感之间,少年富贵的荣华、广泛涉猎的爱好、遍及吴越的游历、由奢而衰的家境、 晚年生活的潦倒⋯⋯一一展现在这两部回忆性的散文集中。抚今忆昔,如梦似幻,一生不仕的平民生活和风雅广博的文人情趣交相叠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