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造肉这么火,是因为我们快吃不起肉了吗?

2019-09-17   博物杂志

我最近刷微博,发现有种肉隔三岔五上热搜,它就是——人造肉。

图片来自:《人民日报》

人民日报发文要求搞好人造肉……结合最近的猪瘟、肉价的各种消息,不禁让人悲从中来:人造肉的出现和推广,难道是因为我们就快吃不起真肉了吗?

不!答案是否定的。

再说,即使吃得起真肉,我们也要吃假肉!

一千年来造假肉

其实,就像我们今天发文蹭热度一样,《人民日报》也是趁着最近“人造肉”热来发表下观点,赚赚眼球。

真正掀起“人造肉”热论的,是美国汉堡王“人造肉汉堡上市”的新闻,相信大家都看到了。

汉堡王和人造肉公司impossible foods合作的人造肉汉堡

所谓一石激起千层浪。石尚如此,何况肉乎?

全世界的社交媒体都一下子热起来了,针对人造肉,人们提出了关于它的10086个问题,其中引发热议的,主要有以下几个:

人造肉真是全素的吗?人造肉健康卫生吗?

这种不自然的食品是否违背伦理?人造肉会解放动物还是害动物?

当然了,99%的人问的还是——人造肉好吃吗?

从美国传来的消息称,人造牛肉真假难辨,可称“好吃”二字。这一点我并不意外。

汉堡中的肉饼本来就是肉馅制成的,肉的口感并不明显。再加上油很大,口味重,应该说不难模仿——化妆成鹿晗不容易,化妆成奥尼尔就容易多了。

要说假充肉类,全世界都得服我们东方吃货大国。

我国自古就有食素的文化,在《礼记》中就有多处记载,在祭祀等活动时都要吃素(其实平时也吃不上多少肉)。尤其是五代之后,佛教影响变大,不仅是出家人,很多在家的修行人也茹素禁酒,这其中不乏大量的有钱人。

这些人想吃肉,又怕吃肉影响了修行。没关系,巧手的厨师都能满足你!

到明清之际,以素充荤的“仿真斋菜”气候已成,土豆做的鱼、冬瓜做的肉、豆腐做的肉馅、山药做的海鲜,很多菜肴从外形到味道都能乱真。

素水煮鱼

红烧素排骨

建国之初,我们国家已经在着手研制“人造肉”了,50年代就有用食用酵母制作人造肉的研究和论文。

可惜,限于物力财力,早期“人造肉”并没有成功登上舞台。

假肉未必不是肉

大概十年前,北京的各大旅游景点和庙会开始出现一种“羊肉串”。说实话挺逼真的,我是吃了半串才觉得有些不对。口感有点糟,纤维有点粗,肥肉口感比较可疑。

但是,真正让我发现玄机的不是味道,而是外形。这种肉串每块肉长的都一模一样,三角形,三肥七瘦,连每块肉的色号都不带差的。我不知道这种肉串是不是纯素的,就算里边有肉类,也肯定是打碎压制的。

可惜找不到那种串的图了,视觉上和这串比较像

后来超市里又出现了各种袋装的辣条、素串,有些真是非常接近肉——尤其是在高度的麻辣掩护下。

素食羊肉串

这些“现代人造肉”的主要成分都是大豆蛋白。所谓大豆蛋白,原来根本就是豆油生产中的废料——大豆榨过油,剩下的豆渣饼有很多蛋白质,通常是当作饲料,给牲畜吃。

后来有了食品膨化技术,把这些豆粕烘干碾碎,再加水和成团,放入“植物蛋白膨爆机”,出来的就是最原始的“植物人造肉”。

豆饼

经过工艺的逐步发展,对肉类口味、质感的不断模拟,植物肉越来越像真肉了。

今年汉堡王推出的汉堡也是由植物蛋白做的肉,只不过蛋白主要来自豌豆和马铃薯,还加入了用椰子油仿制的脂肪粒,已经很能糊弄人了。

如果仅仅是用豆子模仿肉,根本不会成为热搜。人们之所以担心,是因为“用肉种肉”的技术已经日趋成熟,人类正在向着“人造真肉”大步迈进。

其实早在二十几年前,组织培养就是很常见的技术了。就算大学实验室里,用细胞培养一坨组织或者一个迷你的、不能用的“器官”都是可以实现的。只不过这些组织离吃差得太远。简单组培出来的肉就像是一百岁老大爷身上的肉,没有弹性,细胞缩成一团。

荷兰马斯特里赫特大学生物学教授马克·波斯特对这个问题很感兴趣。

他用干细胞来培养纯肌肉组织,通过电刺激等方法促使细胞不断的自我复制扩张,同时让这些肌肉充分的“锻炼”,拉伸、揉搓它们。这批组培人造肉在2012年问世,肌肉长度到达了几厘米。

马克教授人造的肉,其实并不是一整块

前进的路挡不住

当然,这种人造肉技术目前还很不成熟,离商用路还很远。就算你现在想吃这种人造肉你也吃不起,一公斤就得上百万美元甚至更贵。

一位博主给猫试吃人造肉饼,结果猫把真肉吃光了,人造肉一碰不碰

好在,以比尔盖茨为代表的很多有钱人都开始投资人造肉的研发了。

他们很多都是动物福利的关注者。他们认为人造肉一旦可以取代目前的工业化饲养,那些肉用动物的屠杀会大幅减少,生活状况也会比现在更好。而且整个生产环境的能源消耗会比饲养小得多。

当然,也有人提出,一旦人造肉真的从口感和价格上取代真肉,肉用动物将不再必须,那么这些没有野外生存能力的动物可能很快灭绝。

Beyond Meat,2016年开始研发植物牛肉饼

今年的猪瘟已经让人们意识到,我们看似稳定的食品供应其实挺脆弱。而人造肉不但能稳定产量,还可以给三高人群提供一个安全健康的解馋机会(包括我这种痛风的)。我们也不再需要担心寄生虫、人畜共患病的威胁。

新东西总有阻力,尤其是关乎于吃。从最早的圈养动物到目下的转基因,每一步的前进都让人充满担心。可历史的车轮无法阻挡,科学技术也一次次的证明,这些担心大部分都是徒劳。

还有人从人文的角度来置疑人造肉——“这些原来牛羊的饲料(指豆饼等)没有经过自然的转化就让我们吃了,我们岂不成了牛羊?”“这种工业制成品就像猫粮狗粮一样,每天填饱我们的肚子,我们就像生产线上的元件一样,给电就转,脱离了自然赋予我们的意义。”

这一类意见呢,实在是吃得太饱了。

虽然我能够理解这种担心,但是要知道,三十年前,我们要想每顿吃上所谓的“猫粮狗粮”,简直是天大的奢望。人类至今还没有完全脱离“饿死”这个词。

所以,像人造肉这种科技,越多越好,越快越好,当然,前提是真的好吃。

撰文 | 信浮沉

微信编辑 | 高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