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乱年代背景之下的一场连环谋杀案,隐喻的却是独裁纳粹的偏执和癫狂冉冉升起,人人权与道德、法律的纠葛之所以复杂,人性的温暖与法律的冰冷将对罪恶做出截然不同的判决,结局的黑色影射了整个年代的病态,《M就是凶手》不愧是一部黑的不能再黑的黑色电影,简单却寓意丰富的画面,令人感受惶惶不可终日的冰冷。
原创声明:本文由得心电影编辑得心原创,感谢分享,文章未经允许严禁转载抄袭,发现必究!
在合适的时间,看一部合适的电影,你会收获很多;人生太短,等不及茶凉,若是常驻,得心愿奉上一篇最真实精彩的影评陪你走完这一场!
《M就是凶手》不同于同时代好莱坞的黑色电影,本片在角色塑造上集中塑造了M这一个被社会排斥的个体,而平民、黑道、白道则是以一个群像的一部分来集中体现的。故事本身的节奏比较慢,然而讲故事的手法却极为惊艳,直到现在也在被无数电影模仿借鉴。最后废弃工厂的戏份可以说是把故事的黑色属性发挥到了最大化,荒诞,讽刺,同时也意味深长,毛骨悚然。
影片对现实制度的迟缓和道德权利的滥用都得到了有效刻画,但这两者无果的交锋却也坐实了现代人类不可避免的生存困境。在冷静的反思之外,极度夸张的恐惧与无助与潮水般涌来,落入羊群的豺狼竟能如羔羊一般无助,电影以超越时代的凌厉笔触描绘着现代文明的永恒母题,各个方面都堪称经典。
影片中警察和黑帮的两条线展开,节奏气氛拿捏到位,伴随那经典的口哨声紧张感十足,最后黑帮的审判极具讽刺,让人对犯罪充满的是憎恶,对社会正义代表的失望。结尾的黑帮法庭上的道德矛盾和平行蒙太奇确实很有开创性,让后来的庭审片学了不少。
凶手虽然罪无可恕,但电影的处理多少让他显得颇叫人同情,得罪了黑白两道,变成后来的末路穷途,悔罪时的撕心裂肺倒也让人能够同情,难怪电影上映时某派对此很不满意。最后凶手以法律的名义逃脱了人民的审判,原来杀人犯也有人权的。
警察与黑帮策划行动时一段平行叙事、交叉剪辑之后,镜头落在墙面的人影上,继而流利切换到丐帮清点乞讨战利品的场景,一个缓缓推移的运动长镜头,巡室一周,逐一交待人物活动,再穿过房门来到另一室内,点明人物及相关信息,又徐徐拉高,直接穿越高墙玻璃窗,娴熟过渡至另一内景,场面调度太赞,寓意也非常丰富。
黑白构图的张力,无声与画面的急速运作的对比,轻快口哨和极端反人性行径的并行不悖,那段轻快欢乐的口哨声在黑白画面构造的张力中成了梦魇,扮演凶手的演员选对人了,近乎歇斯底里的表演让人不适,空镜头与人物戏剧性夸张表演的穿插。电影在那个有声片刚诞生不久的年代,可以承载太多的艺术手法和社会诘问。
即使是老得不能再老的魏玛德语片,如今看依然不失其出色的悬疑色彩和镜头以及演员表现力。弗里茨朗的第一部有声片发挥依然大师级水准。好多场景和剧情设置首创简直是后来悬疑片老梗大集合,凶手被捕后反转控诉洗白等等。影片带着表现主义的影子,又开始萌发黑色电影的雏形,加上对当时政治时局的隐喻,无怪乎八十多年以后,仍然占据各种榜单前列。
不管怎样,影片涉及了国家司法与精神病、精神病与罪责、人性与法律。在最后不同角色的群众连续3次嘲笑了辩护律师和罪犯的申辩,正是人性对司法赤裸裸的嘲笑与讽刺。M是一个代号,也是一个凶手,但是M是谁?M只是一个人吗?一个人的死往往有诸多的原因,却因为有一个执行者而被定义为“一个凶手”。
其实,在杀手最后被审判时,很多人才发现影片前面的部分是多么的意味深长,最后杀手的自我辩护,才深觉这不仅仅是罪犯故事。看到的是整个社会群像,正义跟罪恶一样丑陋,执法者比违法者更愚昧,而平民就是一群无知而又愤怒的小孩,让人感到不可终日的冰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