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省理工零录取中国内地学生,中国式教育问题出在哪?

2020-05-18     第一心理

原标题:麻省理工零录取中国内地学生,中国式教育问题出在哪?

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实用的心理学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思考中国这个教育大国是否名副其实。

为什么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质疑中国的教育?

有的人认为中国的教育稳居世界前茅,也有人认为中国的教育存在很大的问题。

据麻省理工学院(MIT)在12月中旬公布的提前录取榜单,在来自全球的9600位申请者中,仅707人成功获得提前录取,竟无一人来自中国内地高中。

美国高校给出的原因竟是,他们认为今年来自中国内地的高中毕业生,并未充分展现出他们所要求的学术能力、人格特质、全球愿景。

他们在激烈的竞争中没能获得美国教授们的青睐,因此未达到提前录取资格。

这个原因让我们都大吃一惊,不禁思考中国式教育问题出现在哪里?

教育的“不切实际”

中国的教育注重的是将课本知识学好,而不是教学生学习真正的本领。

学生们需要每天温习课堂老师所传授的知识,教育者认为书本上所包含的知识是非常完整的,如果全都掌握了,那便会成为一个非常优秀的人。

并且他们自认为为学生所选择的教材就是适合学生的,可以帮助学生成为一个更好的人。

生活中真正所需要学会的东西,学校教育一般都没有包含。

所以中国的学生在生活中遇到问题只能硬着头皮往上冲,因为老师并没有引导他们该如何做。

但是在国外的教育中,老师会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谋生如何做更有意义的事情,在生活中怎样对待人和事物。反观他们的教育更具有实际性。

教育的 “全面发展”

中国的教育宣扬的是全面发展,但到了“关键时刻”——考试的时刻,全面发展像是一个幌子,真正在意的还是学生的学习成绩。

即使有些父母给孩子报名了画画唱歌跳舞等兴趣班,最终目的却是为了考高中考大学时可以加分。

在国外,教育者比较注重学生各方面的全面发展。

孩子在很小的时候就会被引导选择自己所喜欢做的事情,激发孩子的兴趣,让孩子拥有自主权,真正的全面发展。

教育的“有目的性”

由于社会发展,学习资源的有限,越来越多的学生不得不被划层次。

在中学,就把学生分成实验班,普通班,在学生心里就不单单只是实验班和普通班的微小区别,如果进不了实验班那么他们会觉得自尊遭受了创伤,亦或是无法向父母交代。

进实验班变成了他们攀比的竞技场。

父母会因为自己的小孩没有进实验班而感到不好意思,孩子也会因为自己没有进实验班而羞愧不已。

也许进实验班并不是他们的愿意,但是在大背景的影响下让他们当下的目标变成了进实验班,而不是学习知识。

教育者的“绝对权威”

中国的教育者总是占据绝对权威地位,除去极少数风格轻松的教师课堂外,绝大多数情况下学生不能质疑老师,只能去接受老师的教导。

在这样的教育背景下,学生不敢质疑老师,只会一味地赞同老师的观点,间接的抹杀了学生主动思考、辩论的能力。那么这样长大的孩子就会由于缺少主动思考能力,而缺乏解决问题的能力。

最重要的是,当学生在课堂上没有听懂,或者认为老师讲的和自己所理解的有差异时,学生不敢质疑,只能强行接受。 仍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这不利于学生的学习效率和思维逻辑。

最终在这样教育背景下的学生虽然是一群会考试的人,但却存在不懂得谦让,不懂得理解的人。

如果把更多的时间放在个人逻辑思维和创新思维上,也许中国会有更多的人才涌现。

正如中国教育学会名誉会长、北师大资深教授顾明远先生在自己所写的一篇名为《中国教育路在何方——教育漫谈》的长文中写的,针对社会关注的教育热点,梳理了他对当前教育难题的思考。

他倡导:“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没有兴趣就没有学习,教书育人在细微处,学生成长在活动中”。

这是他本人的教育信条,也是我们应该深入思考的问题。

- The End -

作者 | 翩鸿

第一心理主笔团 | 一群喜欢仰望星空的年轻人

参考资料:《Social Psychology》

微信公众号:第一心理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FeeyKXIBnkjnB-0zPWXC.html